繼自製耳擴後...要準備來個真空管前級...要搭耳擴或是音響擴大機都 OK
為什麼要5AR4..既然是真空管...那整流也要真空管來幫忙..
現在...就等變壓器了..



5AR4 + 12AU7 準備開工

很多人都問..管機真的好聽嗎..我的回答會是因耳而異...
有人把真空管說的很美妙...我只能說稀有的東西總是美....
但不否認的....他的聲音比較溫暖...也有可能是視覺影響聽覺 XD
不過它需要加熱...電子才會活耀..所以很費電哦...



文章關鍵字
個人最愛買台灣的土砲機,不管晶體還是管機,有些小工作室(這些工作室什麼露天 y拍都沒在賣的)只靠口耳相傳,連個正式試聽的地方都沒,價錢也很棒,cp值超高。

但是不完全台灣的音響就是好,總是會有些遺憾的
rickyan7 wrote:
繼自製耳擴後...要...(恕刪)


要做管前怎不搞單三極?^^

擺幅大屏阻又超低

雙管整雙管穩牛入牛出

再把燈絲及高壓分離供電
海璟工坊

rickyan7 wrote:
繼自製耳擴後...要...(恕刪)


這真的要看人而議了

對我來說管擴的聲音真的很棒

很舒服


civic333333 wrote:
要做管前怎不搞單三極...(恕刪)

頻寬和動態
當然可以爭論數據好看不一定就好聽
早期有名的變壓器和喇叭 高頻往往只有到16-18 kHz就開始衰減了 一樣好聽
期待大大完成

覺得管機聲音十分扎實舒服

genome wrote:
頻寬和動態當然可以爭...(恕刪)


如兄所言甚是...

不過不才以為低屏阻之高信息情報量並不等同於大頻寬

頻寬衰減過快之老零件總有其當時之技術限制

想必非設計者原意

況且頻寬亦不等於音色聲底之調校

音響要讓人覺得好聽

厚實之中頻為基礎再加以延伸出高低兩端之量感

而非全然取決於頻寬一項

倒是屏阻高音樂細節流通量少再好的頻寬亦無法達到錦上添花之效

若加上驅動擺幅不夠大對於推動後級難免捉襟見肘

不知兄以為如何?^^
海璟工坊
小弟是學生物工程的
civic333333大說的理論 小弟就不懂了
只是以前DIY時 習慣都會上示波器看一下 所以還知道拼拼湊湊出來的東西到底是長怎樣

真空管其實不用妄自菲薄 二次大戰結束以前 電路學已經發展得很完備了
比如說現在電晶體裡常見的cascade cascode等線路 當年早已應用在真空管上了
這些在MIT Lincoln Labs所出版的電子學套書裡都有記載
那時用真空管兜起來的微波和雷達線路 頻寬動不動都是幾十上百MHz
小弟有幸看過Tektronix的真空管示波器 用的是12AX7這類高屏阻訊號管 可用的工作頻寬照樣上100 MHz
會出問題的多半是被動元件 當年的變壓器頻寬敢標超過20 KHz的不多 除了一些無線電用的之外 音頻用的變壓器高頻往往上不了20 KHz 特別是輸出變壓器
可是很多人還是說WE UTC 或Peerless等骨董變壓器裝出來的機器好聽
甚至某些變壓器還有人專門收來改作MM/MC的聲壓變壓器

rickyan7 wrote:
繼自製耳擴後...要...(恕刪)

genome wrote:
小弟是學生物工程的 ...(恕刪)


不才在此所指~音樂信號通過的情報量~並非指頻寬^^

要說頻寬黑膠的高音可以直達40K......

真空管的頻寬絕對是OK滴

不才是指既是要動手搞前級何不用低屏阻單三極管達到更好的音樂細節輸出呢?

機子頻寬要輸出20~20K的頻寬以近代技術來說都沒太大問題

喇叭能不能表現出全頻域可就得仔細想想

喇叭所能表現的頻寬都已經不是太充裕的情形下再加上減損掉的音樂細節這樣聽音樂豈不是太委屈^^




海璟工坊
rickyan7 wrote:
繼自製耳擴後...要...(恕刪)

5AR4 (整流管)
12AU7 (訊號放大管)
只是音樂的速度還是太慢
建議後級搭晶體或IC功率放大
LM675 25W後級應該夠用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