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音真能重現?(文長慎入)

為何同樣一個人平凡地拿著拍子打飛蚊的景象,在歷時演進的畫派中,所呈現地卻是如此不同?
讓人不得不質疑,畫中景象曾經真實存在過嗎?

如同音樂與音響迷的論辯最重要的議題:原音重現或回到現場!
但真實的聲音存在過嗎?即使存在過?它能重現嗎?
拜讀過幾篇從技術層面探討原音重現的文章,
但似乎沒有從知識論的觀點來探討.
西方的哲學思考脈絡
從蘇格拉底,柏拉圖,亞理思多德,聖奧古斯丁,霍布斯,盧梭 休姆 康德到Karl Popper.
這些哲學家各有不同的approach去追求善(virtue)及和諧(harmony).
哲人們從唯心,唯物,先驗,經驗,演繹,歸納,符號,語言,解構到建構
甚至中古教會時期,用上帝的眼睛去看世界.

就如同相片中,從寫實主義,印象派等學派畫家用各種途徑去接近或理解世界.
經過個人心智作用去解構
再以符號化的線條,色塊或語言去建構與詮釋.
音樂不也如此,教會音樂,寫實主義,巴洛克,浪漫樂派.各自用所屬的途徑去顯現外在世界與心靈的聯結.

途徑是如此複雜多元,以致外顯的善或和諧的現象也是多方呈現.
看看相片中左上方與右下方的圖片,
它們指涉的是同樣一樣事嗎?
它們的外顯是如此不同,
讓人無法不啟疑竇,
畫中那個人平凡地拿著拍子打飛蚊的景象,真地在歷史的過程存在過嗎?
畫家筆下的圖,線條與色塊是真實經驗世界?還是畫家個人心智作用?
而欣賞畫作與聆聽音樂的我們呢?
你看到什麼?又聽到什麼?
當黑膠唱片終曲後,腦子裡迴旋的?
是經驗世界的景象?兒時快樂回憶?愛情曾經的傷痛?
還是一串串跳躍音符?
抑是像駭客任務裡,0101010101的數位訊流.

是的,
當畫家或作曲家落筆後,原作者就死了,
而逝者已矣,
作為讀者或聆聽者的我們,
任如何用力爬梳文本,皜首窮經,再也回不到歷史現場或原音重現了。
剩下的只能藉由後來凡夫眾生的語言描述了.

想像,當我們聆聽某個版本的老柴1812號交響曲,
我們所聆聽的,
真地是老柴時空系絡底下的音樂嗎?
老柴有東正教的框框,也有斯拉夫民族背景?甚至有些微穆斯林的味道
明顯是一般西方演奏者的鴻溝,
這鴻溝不只是音樂上的
而是更深層文化底蘊的差異.
簡單地說,平平都是英語,但外國人還是聽得出你我獨有的accent
同樣一本符號化的五線譜,技巧不同,理解不同,映照的心靈更是不同.
通俗點說,
周杰倫唱的牛仔很忙與你我唱的牛仔很忙,音苻一樣,但聲音的表情與想抒發的感情絕對不同!

或者我們所聆聽的,
只是屬於某個交響樂團指揮家的特意揉捻?
卡拉揚經常跟演奏者說,這時我需要點空氣感,
我需要點歡樂感!
這邊我需要大力運弓,透過這些指令,
我們不僅懷疑,
他想營造的是自己的1812還是老柴的 ?

而1812對燒友最迷人的是爆篷的炮聲!
但是哪門砲響最迷人呢?音壓?殘響?
加農炮跟榴砲版的聲音大不同,
那又有誰曾聽過當時守在莫斯科城的鑄鐵大炮發射的聲音啥模樣呢?

或者是錄音師?
大部分的錄音師有其主觀與專業經驗,
大師級的更瞭解市場喜好,
經常性配合錄音器材揉製屬於他的1812,
母帶完成前也許會善意與樂團指揮者溝通,
這樣的成品,往往已非指揮者原先演繹的1812!
異趣同工,
有陣子我們不是流行玩數青蛙,豎著耳朵聽蔡琴姐姐淚滴的響聲,
反而不討論蔡琴的歌聲與流露的感情.
還是從既有的軟體,我們聽不到蔡琴姐姐的真實聲情感?

或是錄音器材或聆聽器材?甚至器材裡某個元件的影響?
機器的不穩定因子更高!一個高壓濾波電容足夠讓麻雀變鳳凰.

還是空間裡的一塊磚?
有一陣子我們不是經常拿玻璃水杯到處試擺嗎?

還是聆聽者自己對聲音的理解與詮釋呢?

這一連串問與答,可能會讓音樂數據派抓狂!
也可能讓純粹音響迷茫然吧?

如果原音無法重現!
如果音樂與音響的價值真地是朝著聆聽者自己的理解與詮釋方向走.
如果對音樂與聲音的認識是來自前人論述的歷時積累.
那燒友的準備功課需要很深, 很沉了.

不能老用無間道那句:
高音甜、中音準、低音勁,一整個通透!
一句對白來理解了.

為何?
會首看看圖中左上角的寫實主義與圖右下角的Minimalism的南轅北轍就知,
前者尚可精確與你我的感官對照與共鳴.
至於後者根本與感官與日常生活脫軌了.

顯然,
而燒友追求音響性時,
無可避免地要往音樂性的方向邁進了.
巴洛克或寫實,代表性如1812與四季,
特別是四季作者維瓦第還特別寫上14行詩
用文字來串連音樂與聆聽者.
在音樂表現上,充滿黃金比例的和諧度
無間道的對白勉強還算神救援.
但像Stravinsky等的現代古典音樂,
無間道的對白解釋力恐怕就明顯不足了.
..................................................
我的露營區
1.人生首露/福壽山
2.漫步在雲端-烏嘎彥
3.第3露/裡冷探索營來烤肉
4.武陵農場追楓行
5.櫻花谷Villa輕露營輕旅行
我的廚房
1.自製仙草干
2.乾燒小排試驗
3.周末老男人下廚記

不負責酒評
1.Camensac 2006

不負責樂評
1.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2.原音真能重現

寶寶紀事
1.準爸爸之媽咪孕期紀事
文章關鍵字
哈........


原音不可能重現,因為原音只發生在產生聲響的那個當下.除非時間可以逆回,空間可以轉移.
理性與感性、科學與藝術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
原音發出後透過麥克風.....而這隻麥克風或混音器已經帶有自己的特性或調性,根本不可能原音重現....

就像當年佛陀與耶穌寫下第一版的佛經與聖經後供後人繼續抄寫翻譯,但抄的那個人(就像麥克風)已經有著自己接讀的意念....真能準確傳達佛祖與耶穌的意念嗎????也許60%吧!!!

但看完...聽完後能否感動...感同身受還是自己的心是否同感~~~~聽音樂 看經文重於"心"
哇~~這個題目超大的
不過一開始就有爭議,到底何者為"原音"
實際上,每個人週遭的聲音才是原音
而非長久以來,被音響論壇誤導的音樂現場才是原音
因為音樂現場是一個非常模糊的形象
例如:國家音樂廳,很多國家政府都有蓋音樂廳啊,那要以哪一座為標準呢?
好,就算有這麼一座標準音樂廳,那有沒有"標準座位"呢

其實音樂中很多都是有人聲的,包括在古典樂中,聲樂也是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這是有原因的
因為人聲是最常聽見而且自然的聲音,所以我們會非常敏感
一些細膩的情感都可以讓我們感受到
當然有些器材就比較重視這一塊,這也無可厚非
例如早些年的英國喇叭,從老傳統KEF.SPENDOR.HARBETH.ROGERS
到新傳統ATC.PMC.PROAC,甚至新派的CELESTION到B&W
多少都帶有這種特色,就是中頻醇厚仍是先決條件
當然這種觀念有絕對有存在價值,即使已經離自然的原音稍為遙遠

其實照當下的審美觀,追求原音還是有眾多廠商在做
只是他們也不會要求普羅大眾一定要看得懂測試圖表
事實上,那確實有一定的難度
但不這麼做,一般人又怎能了解目前的技術下
我們可以貼近自然的原音多少
當然,距離其實還蠻遙遠的
不過這種自動自發的追求,不就是發燒精神的體現
為了貼近更自然的原音,所以繼續耕耘下去才有了相對的意義


這個題目很有趣,
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複雜.

我覺得可以從科學及哲學兩個角度來探索.

以科學的角度來看, 雖然原音重現極難,
但卻不見得沒有一個標準.
比如到音樂廳聽一場交響樂,
在某一個位置放一個麥克風來收音(當然, 這個麥克風一定要是頂級的),
這樣我們就有了一個錄音檔(這個錄音檔當然跟原本的聲音有一些差別, 但沒關係, 還沒結束),

現在我們用一套器材(當然也是頂級器材), 在某一個空間播放這個錄音檔,
並在這個空間中的某個位置再放上這樣的一支麥克風,
一樣再錄音起來, 那麼這次的錄音, 我們得到的是二次錄音...也就是翻錄的錄音檔.
很顯然的, 這個錄音檔又跟原來的第一次錄音及音樂廳現場演奏有差別.

重點來了, 如果第一次錄音和第二次翻錄的錄音,
原始數據(音樂, 不管是數位或是類比)能夠一樣的話,
那基本上我們已經可以說這是原音重現了,
但這要做到有可能嗎? 並不是不可能喔.

我們可以針對這兩次錄音檔的差別,
針對所用的器材作許多後製的調整,
甚至用一套軟體, 針對許多頻域做各別的調整,
讓他們由那些器材播出來...經過麥克風錄音...能跟現場錄音得到幾乎完全一樣的數據.
那麼我們就可以做到原音的重現了.

=================================================================

簡單的再說一次, 就是:

第一次錄音 -> 後製 -> 頂級器材調整 -> 播放 -> 第二次錄音
(第一次錄音是在現場, 第二次錄音是在某個試聽室, 兩次錄音皆用同一個麥克風)

=================================================================

只要能做到第一次錄音和第二次錄音的數據資料都一樣, 那麼就可以說是原音重現了.


上面是以科學的角度來看是否有能力做到原音重現,
當然, 要 100% 實在太難了, 但如果只要到 99.9%, 並不是不可能的事.

P.S.
上面所說的麥克風以及所有器材, 當然要涵蓋到所有人耳能聽到的範圍,
甚至說人體能感受的範圍.






但如果要從哲學的角度來看,
所謂的原音重現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同一個音樂, 別說現場演奏和音響播出來後的差異.
就算是同一套器材播同一首曲子, 每個人的耳力都不同,
有人是金耳朵有人是木耳, 聽到的東西會是一樣的嗎?

好, 就算是同一個人, 同一個位置, 同一套器材, 同一首曲子...等等,
所有條件都一樣的情況下, 聽到的東西會是一樣的嗎?

答案是不會.

為什麼?

想必喜愛音樂的大家都曾有過一個經驗,
聽到一首很棒很棒的曲子, 想當然爾, 千方百計的弄到了那個錄音,
然後很歡喜的用最高檔的器材聆聽欣賞.

但第一次聽到時的感動, 和第二次再聽時會一樣嗎?

第 1000 次聆聽時還有第 10 次聆聽時的感受嗎?

如果答案為 "是", 那麼恭喜你, 永遠聽同一首讓你最感動的曲子就好,
因為怎麼聽都能獲得同樣的感動, 聽幾千次也不會膩.
可惜這是不可能的, 第一次聽時根本不知道下一個音符會在哪跳動,
第 100 次聆聽時連下一小節有哪些音符都早已一清二楚.

不光是熟悉度, 就算是同一首曲子,
年輕時聽, 中年時聽, 晚年時再聽,
也會因為時光心境的不同, 每一次都帶給你不同的感受.
這怎麼重現? 重現的只是機械式重複的音符了, 而不是聆聽時的 "感受".



binbin999999 wrote:
為何同樣一個人平凡地...(恕刪)


原音本來就難百分百重現
這不必討論

百分百重現只是目標

了解音樂才是核心的樂趣

權威版本、演奏,也不是「當年」作曲家的「百分百心意」
一般我們都忽略了 除了我們都可以瞭解演奏樂器是藝術的呈現
但錄音本身也是一項藝術的發揮

以現在唱片行一般的流行專輯來說 大多是多軌混音 也就是各項樂器是分開錄的
錄音師 製作人在錄音的過程 對於應該加入多少殘響, 堂音
或是各個聲音應該如何的分佈在stereo field中, EQ, 動態的調整 都有其主觀的想法與美感
聽起來應該要是解析刺激的聲音?還是自然溫醇的聲音?
電吉他的五和絃應該要自然的用單純的pan分佈在左或是右
還是要不單純的透過左右聲道的極短暫延遲crossover, 來達到一種包圍的感覺?
甚至有些錄音師對於近年興起的數位系統和plug-ins不削一顧 要追求所謂傳統大型混音盤還有outboard的類比聲

那至於錄製現場音樂廳的交響樂呢?我們都知道通常不會一把一把提琴, 一把一把樂器都裝設麥克風的來錄製
而是透過直接擺設一對麥克風來達成stereo的建構, 再視需求在其它的位置裝設麥克風 來收錄現場的殘響與觀眾的聲音 以達到現場的感覺
對於現場stereo的建構 麥克風的擺位有很多種:ORTF, XY, Mid-Side等等..或是假人頭錄音

每項器材都有他的音色存在,
錄製上, 有名的錄音室標準U87, 或是Sm57/58, sm7b, c414, sm81, md421等等等眾多選不完麥克風
訊號接著再進入等等等眾多選不完的preamp, 然後是眾多混音台, 眾多介面, 眾多recorder, 還有眾多outboard

還有在重播上, 也就是我們影音板論壇整天在討論的東西
眾多不同耳機, 不同speaker, 不同dac, 不同amp, 線材
相信不需要多闡述了

要追求原始的原音, 個人認為不容易
原音的定義是甚麼?當下在音樂聽?還是在無響室內?
況且保持原音也不見得是起初的目標, 就如開頭所說的, 錄音也是一門藝術的呈現

要檢測是否是原音 當然沒問題, 開電腦用頻譜儀, 同一支麥克風
比較當下的聲音與錄製後的聲音(此也牽扯到重播的設備)
這樣的意義為何?

聽起來自然的聲音, 不見得在頻率響應圖上是平坦的一直線
那為何鑑聽耳機與主動式喇吧要採用響應頻率圖看似平坦的走向?
因為我們定義這樣的聲音是標準, 在這樣的聲音標準上去達成其它的音染, 音色上的調整, 且也使溝通方便
鑑聽級的耳機與主動式喇吧 不能有過於強調的部份, 速度感, 定位感, 音場大小等等, 都得中庸 適中就好

否則會天下大亂
我拿shure se535混出來一個沒有中頻的音樂, 拿Monster Beats混出一個沒有低頻的音樂
拿速度感很快的耳機, 混出拖泥帶水的音樂,
拿3D立體感定位優秀的耳機, 混出樂器都排列在一直線平面上的音樂。

還有如樓上所言"第 1000 次聆聽時還有第 10 次聆聽時的感受嗎?"
心理因素也是影響的一環
所以"原音重現"這句話, 個人認為只是指音響性 性能很好罷了
以上 小弟的淺見 還請多多指教
每個人的耳朵對於聲音的敏感度都不同~

也就是你聽到的聲音~假如仔細的分析~肯定也跟別人不同.

基於這樣的原則............何謂“原音”

我聽到的原音.......不等於你聽到的原音.....

我說重現.....你說聲音跑掉.....

說穿了~~~大家都不是機器~~無法分析像聲音那麼複雜的頻譜

假如真的要測試~~~喇叭通通進無響室~~~用儀器分析才準.
dgg wrote:
原音本來就難百分百重...(恕刪)


其實個人認為, 去瞭解作曲家當時的文化背景以及生平,
還有創作該曲目時的心境是一回事, 可以當作一種賞析的角度.

但欣賞音樂卻又不太一樣了.

比如作曲家可能用一首曲子表達他哀傷的心情,
但我們聽起來可能不是覺得哀傷, 而是覺得遺憾或感嘆.
這樣有關係嗎?
我們要欣賞的是"音樂", 而不是去複製一份該作曲家當時的心境,
所以同一首曲子, 每個人聽起來的感受全都不同也無所謂,
就算跟作曲家原本想表達的意念差了十萬八千里也無所謂.

重要的是, 當你聽這首曲子時, 是不是樂在其中, 是不是從中找到一種屬於自己的感動.
下面的Youtube連結,大概就是我個人認知的"原音重現"了,
很有年代感的錄音,但是完全不減損這首優美的創作,
太優美了, 感謝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彈奏自己創作的第2號鋼琴協奏曲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