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audionet.com.tw/thread-8670-1-1.html

轉載至友站的文章,想請教板上的各位先進,已過往的聆聽經驗而言,是否有相關的這方面的感受

節錄一下內容--

  所謂的三軸,其實就是一般發燒友對音場寬深的理解。X軸是寬度、Y軸是高度、Z是深度。我們要如何判斷音場中的樂器定位是否正確呢?大原則是用樂器高低音的發聲源來判斷是否「正常」。以吉它為例,若您聽吉他獨奏,可以聽出吉他低音弦的發聲源位於上方,而高音在下,彈奏時有明確的Y軸變化,這就對了。但請注意,若您聽的是古典吉他獨奏,這個Y軸就會略微傾斜。

  大提琴,低音在左,高音在右,定位感呈現X軸變化。低音弦發聲的位置比較深,而高音弦會比較前傾,這是Z軸的變化,並帶著一點Y軸的變化。小提琴拿鋼琴比較,也是Z軸的變化,低音在音場深處,而高音發聲的位置在音場前面。

  好,那麼人聲呢?有不少發燒友會認為,人聲的高低音會在不同的點發聲,低音會比較低是因為胸腔共鳴的位置。為此蔣先生特別在現場哼一小段,證明不論是低音高音,發聲點只有一個:聲帶。若您聽蔡琴的聲音會隨著高低音呈現Y軸變化,這就是錯的。
                                  
                                                    
小弟本身參加了上週末這家音響店的講座,現場聽感確如演講者所說,經過調整後的音響組中能聽到明確的高低音空間排列順序。
因本身接觸音響的資歷不夠,想請教各位版友,以上所述的XYZ理論,一般音響系統真的做不到嗎?
文章關鍵字
我聽起來有明顯的XY的變化,至於你所說的Z軸變化,這個應該個聲音大小感覺類似吧,音壓大就是靠近你,
音壓弱就是遠離你至於你說樂器高音在前低音在後這種很細微的我是聽不出來....
要聽得出來不難,要表現好不容易。

首先,太嚴苛的要求獨奏的定位和音像沒意思,
聽眾怎麼知道演奏者錄音時沒有搖來晃去?
沒辦法確定的話那關於獨奏的聲音定位怎麼聽出是不是正確?

用大編制像交響樂團的曲子來判斷就比較合理而且容易,
聽的出來不難,
要穩固很難!
應該是店家想出來的新賺錢招數
畢竟對一般音樂欣賞者而言 聽感不一定有那麼好
且也不是一定需要 大部分人聽音樂都是當背景音樂
一些枝枝節節倒不必太講究
更何況聽的又多是錄音平面的電子音樂 流行歌曲
現在製做幾乎樂器都是用假的 從頭到尾唯一真實的聲音只有唱的人
在這種前提之下 講什麼三軸理論實在令人哭笑不得
pariah.T wrote:
應該是店家想出來的...(恕刪)


在耍嘛?

都講過幾次立體聲錄/混音技術本來就就能聽出遠近.方向了,只要系統擺位.調整得宜不用用力聽,很自然就能聽到明確的定位

而同軸叭又比二音路.三音路來的更有優勢一點



唉,跟你講這麼多做啥,反正你又不聽/不懂喇叭~

pariah.T wrote:
應該是店家想出來的...(恕刪)


華華也懂喇叭?

分享下你用的音響是什麼

pariah.T wrote:
畢竟對一般音樂欣賞者而言 聽感不一定有那麼好
且也不是一定需要 大部分人聽音樂都是當背景音樂
一些枝枝節節倒不必太講究
更何況聽的又多是錄音平面的電子音樂 流行歌曲
現在製做幾乎樂器都是用假的 從頭到尾唯一真實的聲音只有唱的人
在這種前提之下 講什麼三軸理論實在令人哭笑不得...(恕刪)


流行音樂多半是混出來的,當然沒有什麼好講究..
但大部分的爵士樂,古典音樂,甚至是一些搖滾樂或藍調音樂,其實都還是在錄音室或現場錄的...
對認真聽音樂的人來說,從錄音裡面聽到各個細節就是很重要的東西...
不要自己隨便聽音樂就以為別人也是隨便聽音樂....
.
.
另外,我認為三軸的說法並不是什麼新玩意,其實綜合起來就是一個"空間感"..
當系統的擺位跟空間調整好的時候,空間的立體感很容易就出來了..
如果再加上豐富的細節,要感覺身在其中並不是很難的事....
我的常常更新部落格:http://myrmidomphotomusic.blogspot.com/
地獄貓 wrote:
流行音樂多半是混出來...(恕刪)


沒錯,
N年前音響論壇的測試片中就有以左右,前後發聲及上下拍手來提供測試調整。
如果只是要聽的出來很簡單,如果能調到樂曲進行中還有穩固的定位和音像就有意思了。
水管上有搜尋到店家po的影片

https://youtu.be/FFSMG8keGA8

https://youtu.be/XYVCocTCjz4

給三樓四樓版友參考看看好了,畢竟當局者迷,我也不知道這樣的理論是否正確

大家純討論,不用太過激動啊 

山光照檻水繞廊 wrote:
水管上有搜尋到店家p...(恕刪)


樓主,
音場、寬度、深度、高低、音像,
音響一直都在聽這些,
把這些用 XYZ 軸標示出是不錯,
好溝通,但稱不上是新東西。

我的經驗上,
只要正確的接線和初步校調應該都不難聽出來,
要但做到穩固,
除了要錄音沒問題外,
要投入的發燒費用不少且器材要慎選。
如果可以用校調就做到音像穩固,
那就有意思了,
我也很想聽看看校調後的成效。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