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Samsung有聽過以外,那些轉手過去的公司到底是甚麼背景? 有多少資產?
Monte920 wrote:
除了Samsung有...(恕刪)

其實這些所謂的Hi-End 廠商,估值都不高,東西訂價高,因為賣不了幾台,等於每台要攤的開發成本很重, 另外很多其實都還算是 mon and pop shop, 幾個人在小房間手工組裝產品而已。
會賣掉,除了主事者年紀大了以外,主要是這些人對進10年來的數位浪潮已經有無力感了,所需的知識已經不一樣了,等iphone 世代起來,他們如果還沒站穩,可能就再見了。
幾個殘酷的商業現實:
Apple 買beats, 估值30億美元。
Dynaudio 賣給歌爾,賣5千萬美元,還不到台幣20億,說難聽一點,幾個發燒友集資一下就夠了。
B&W 估值約6億美元,在高階喇叭廠中應該是前3名的。
簡單說,一家音質中等的Beat耳機,買下全部的hiend 廠搞不好還有找,還找很多呢!

Hi-End公司整併比較沒那麼轟動,倒是這幾年Pro Audio相關公司的整併每一個都是大新聞!

像是Music Group這幾年把幾家專業大廠(TANNOY, MIDAS, Lake, Turbosound, Klark Teknik, KT...)




給買下來才是大新聞
這點就是這些HiEnd音響大廠永遠搞不懂的一件事~~~~~銷售量只要增加把市占拉高哪怕市值不抬昇,把價格搞上天然後一年賣不到幾台,就算你的品牌向神一樣尊貴又如何,一家公司市值不就是看市占與獲利,但話說回來沒有市占何來獲利,就像樓上說的音質不怎樣的潮牌都可以賣到30億.......... 情何以堪

但說真的~~沒有房子誰會去想買音響!! 音響根本不是與音樂產業連動而是跟房地產連動!! 很多人都搞錯了方向
Antus wrote:
其實這些所謂的Hi...(恕刪)

Monte920 wrote:
除了Samsung...(恕刪)


Sound United的母公司是DEI Holding

他們旗下還有據說是美國市佔率第一的Polk Audio 以及Definitive Technology這兩個喇叭品牌
所以這不會是川普的政策之一吧~~~讓美國再次偉大,他要把屬於美國的產業再買回去~~~~Marantz再次回歸美國嗎??
我覺得擋不住數位流只是表面原因,數位流只是技術,手段,看看身邊朋友,他們都追求外觀,潮流... 聲音正常就接受了,這就是最大的消費羣。

我們是都市人,要我們聽音樂很容易,但要欣賞音樂就很難,不只是指花錢,而是時間及耐性,懂的就會花錢聽好些,有自己方向同追求,不懂的就繼續花費在潮流產物上,棄舊買新,但不計較質素。
希望以後D&M在國際行銷上,售價統一些,讓更多人買得起,才能永續經營啊~~~
B&W去年就被收購了,查一下資料,EVA Automation是矽谷的創投公司,老闆是億萬富翁Gideon Yu,韓裔人. 他是舊金山49人隊的共同老闆之一.

收購價格沒有公開,不過EVA Automation成立起初是說計畫集資2.25億美元,目標是6億,只有40個員工,都是前Apple員工組成的. Gideon Yu說他想收購B&W是因為他對它喇叭的熱愛,想必他本身大概也是音響迷.

至於John Atkins (B&W前CEO)說B&W 70%的營業額來自於Made in China的製品,30%的營業額來自於Made in England. 由於近年來英鎊不斷的跌,並沒有幫助Made in England的喇叭賣更多,反倒是因為大部分喇叭元件都是進口,然後在英國組裝,導致他的組裝成本大幅增加,致使Made in England的利潤不斷下降. 這可能是他願意出售B&W的原因.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