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才看到..真的轉手了..
https://www.forbes.com/sites/marksparrow/2017/03/01/sound-united-snaps-up-dm-group-owner-of-denon-marantz-and-boston-acoustics-audio-brands/#503c88a83b63
http://news.u-audio.com.tw/newsdetail.asp?newsid=5103
不知道有誰可以整理一下這幾年轉手的音響相關公司??
Dynaudio賣給GoerTek
KEF賣給Gold Peak Industries
B&W/Classe/Rotel賣給Eva Automation
D+M Group賣給Sound United
Harmom賣給Samsung
Monte920 wrote:
除了Samsung有...(恕刪)
其實這些所謂的Hi-End 廠商,估值都不高,東西訂價高,因為賣不了幾台,等於每台要攤的開發成本很重, 另外很多其實都還算是 mon and pop shop, 幾個人在小房間手工組裝產品而已。
會賣掉,除了主事者年紀大了以外,主要是這些人對進10年來的數位浪潮已經有無力感了,所需的知識已經不一樣了,等iphone 世代起來,他們如果還沒站穩,可能就再見了。
幾個殘酷的商業現實:
Apple 買beats, 估值30億美元。
Dynaudio 賣給歌爾,賣5千萬美元,還不到台幣20億,說難聽一點,幾個發燒友集資一下就夠了。
B&W 估值約6億美元,在高階喇叭廠中應該是前3名的。
簡單說,一家音質中等的Beat耳機,買下全部的hiend 廠搞不好還有找,還找很多呢!
收購價格沒有公開,不過EVA Automation成立起初是說計畫集資2.25億美元,目標是6億,只有40個員工,都是前Apple員工組成的. Gideon Yu說他想收購B&W是因為他對它喇叭的熱愛,想必他本身大概也是音響迷.
至於John Atkins (B&W前CEO)說B&W 70%的營業額來自於Made in China的製品,30%的營業額來自於Made in England. 由於近年來英鎊不斷的跌,並沒有幫助Made in England的喇叭賣更多,反倒是因為大部分喇叭元件都是進口,然後在英國組裝,導致他的組裝成本大幅增加,致使Made in England的利潤不斷下降. 這可能是他願意出售B&W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