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音響燒友的呢喃-- 唱片製作流程、擬音、 (莫再追鬼)

自往而今,常見許多音響燒友對唱片存有許多的誤解,有的燒友誤以為(有的燒友更是"深信") 唱片內(音頻載體內) 的音頻就是等於現場,是與現場一模一樣,聲質、聲像位置、聲像羅列態、聲舞台情態...等就是現場之態,以訛傳訛之說甚多。對此誤解深者,有時更常見之於資深燒友、年長型燒友。

許多燒友欲其多所研讀相關科本資訊、知識尚屬非易,以下就一些網路視頻協助這些燒友認清實是,望其莫再【追鬼】,如此,才有望開始認知『重播』、『忠實重播』的本質,而不是在做『藝術再創作』(亦非戲玩"重播")。

以下視頻雖然有的是有些許商業性廣告性 (感謝這些拍攝視頻的人士),然其之濃縮簡述實是能使燒友們更易簡速概念地了解音樂唱片( 流行樂、古典樂、非流行樂 ...等 其大多如此) 的製作流程。


音樂產業之發展歷程




唱片八大製程:

1.A&R




2.詞曲創作




3.決定Style




4.編曲




5.錄音




6.聲音編輯




7.混音




8.母帶處裡





20180202當今台灣流行音樂製作~從無到有的唱片製作流程與企劃包裝 主講人:王斯禹 蔡玉青





談DPP數位母帶製作




-------------------------------------------------------------------------------------------------------------------------------

Foley (擬音)


























-------------------------------------------------------------------------------------------------------------------------------

麥克風 (位置、數量)




















-------------------------------------------------------------------------------------------------------------------------------

壓片、製片















From: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585015477




=====================================================================================
2018-07-22 11:45 補充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48&t=5518444&p=2#69406392

1.許多雜誌、媒體...等資訊,在有意與無意間常引導或誤導讀者,這些雜誌並非科普刊物,因此,身為讀者當多多小心與留意。

2.由於小弟尚識聲學皮毛,曾受領或受邀於一些燒友處,遇過一些老燒 (現在他們的年齡有的都有70、80歲了),由於在那以往的年代資訊的貧乏,他們對許多唱片事物不太清楚,因而有著許多誤解與誤知,有的老燒就是認為唱片等於現場,或者說音響重播可以還原現場,他們何其無辜,被許多貧乏資訊下的錯誤資訊給引導或誤導了。

3.時至如今,即便是網路資訊發達的今日,相似性的引導或誤導皆尚有之,若無,網上又何來再出現如下之說 或討論 或視頻 或... ???

音響就是現場、音響重播就是現場演奏、唱片是藝術創作?還是還原現場? 、 音響還原現場 、錄音現場才是音響追求的槃涅、 ......等,不勝枚舉,GOOGLE 便知。


4.許多燒友、名人、商家...等,或許事業有成、或許名聲在外、或許...等,在面對外人時,由於面子...等問題多不敢公開承認其誤,問其是否曾有對唱片與音響重播的錯知與誤解亦多不敢公開承認自身過往之誤。

在台灣的各大音響網站,多可見有些燒友們的錯知與誤解,望此文能使新燒友或曾有錯知與誤解的舊燒友,降低被許多錯誤資訊的引導或誤導。



=====================================================================================

2018-07-22 14:32 補充

一些配樂現場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48&t=5518444&p=2#69407804




這麼棒的貼文分享都沒人回應嗎?
我猜是樓主這樣的貼文應該就把聽音響玩聲音眾多發燒友的美麗夢境一下子都給搓破粉碎掉了吧?!
iping507 wrote:
這麼棒的貼文分享都沒...(恕刪)

我也覺得很棒, 不過資訊太多, 要好好消化.
沒看完全部,但早就略為知曉這些後製過程,我是指流行樂部分..

一片CD的製作除了演唱者發出的歌聲還要加入已經演奏多次所產生的完美背景音樂,還要加入混音和特效

然後修飾掉瑕疵的部分,這也是為什麼CD中的歌曲都表現得很完美,但現場唱出來的卻不是如此

有的耳機聽起來感覺每種樂器都離主唱者很近,有的耳機聽起來就是每種樂器都隔得很遠

聽音樂又不是在玩FPS射擊遊戲,真的有必要將每種樂器的位置聽的清清楚楚?




另一個說法就一張原始沒有任何修飾圖片丟在網路上面..

A君使用photoshop將它銳化,A覺得這樣才完美好看

B君將它色調作了些許調整,B覺得這樣才完美

C君將圖片縮小裁切掉多餘的部分,C覺得這樣才能完美表達出圖片的重點在哪




聲音的好壞每個人的認知都不會相同,你覺得它是好聲音它就是好聲音,每種擴大機和器材所呈現出來的音色都不一樣,就像使用等化器調EQ達到不同的效果,只是出來的結果你喜不喜歡而已

我是木耳,但我至少聽的出來320k和1411k的差異在哪,我覺得不必盲目追求高等器材,能力所及的範圍挑一組自己滿意的就好

當然參考網友和發燒友的意見可以先過濾掉大部分的地雷快速的找到目標物,但僅供參考而已,還是自己親身聽過最準




那就要看
是否真的音響發燒友,如樓主說的對唱片錄音.
"自往而今對唱片存有許多的誤解,誤以為(有的燒友更是"深信") 唱片內(音頻載體內) 的音頻就是等於現場,是與現場一模一樣,聲質、聲像位置、聲像羅列態、聲舞台情態...等就是現場之態"

別說有一段資歷的發燒友了
連一般的大眾,有多少人會認為唱片內(音頻載體內) 的音頻就是等於現場,是與現場一模一樣.

因此不知樓主這想法或是假設是從何而來?
如果是所謂的音響發燒友
要是不知唱片,就是罐頭音樂...
那還真是不知發燒是所謂何來?

發燒就是頭有些壞掉
因為是會想盡各種手段,不計任何代價
試圖去將罐頭音響變成有如現場"般"的效果

這才叫是發燒友....
發燒不是叫假的...
李明益 wrote:
那就要看
是否真的音響發燒友,如樓主說的對唱片錄音.
"自往而今對唱片存有許多的誤解,誤以為(有的燒友更是"深信") 唱片內(音頻載體內) 的音頻就是等於現場,是與現場一模一樣,聲質、聲像位置、聲像羅列態、聲舞台情態...等就是現場之態"

別說有一段資歷的發燒友了
連一般的大眾,有多少人會認為唱片內(音頻載體內) 的音頻就是等於現場,是與現場一模一樣.

因此不知樓主這想法或是假設是從何而來?


如果是所謂的音響發燒友
要是不知唱片,就是罐頭音樂...
那還真是不知發燒是所謂何來?

發燒就是頭有些壞掉
因為是會想盡各種手段,不計任何代價
試圖去將罐頭音響變成有如現場"般"的效果

這才叫是發燒友....
發燒不是叫假的...


李明益兄

1.敢問,做過音樂音頻錄音、混音或參與過音樂音頻錄音、混音否?

2.敢問,載媒內的現場在哪?任一載媒內的音頻現場您或發燒友都知道在哪?

3.錄音現場為何?
Berlin, Philharmonie? Sydney Opera House, Concert Hall? Buenos Aires, Teatro Colon?
New York, Carnegie Hall? Vienna, Konzerthaus? London, Royal Opera House?....*** Studio?

4.Hall 的現場與 立體聲重播在電聲、建聲、電建聲耦合、人類生理、心理聲學等聆聽特性上等有哪些差異?

5.對於第4點之差異不明,而盲目地亂搞,進而自以為將罐頭音樂變成如現場般的效果,是不明不智?是自我腦補的想像?還是當個您認為您所謂的"發燒友"就是如此?就是該如此?

6."不計任何代價"??????????????????????????????????????????????????????????????????????????????

若真如此,那何嘗不自蓋 Hall、 Studio 更發燒,更實際?
理性與感性 科學與藝術 https://thxisf.pixnet.net/blog
友站老田兄 曾有一段饒趣的敘述 如下

上次在台中音響展時,特地去聽了吳昭良老師的講座,受益良多,他拿出一張很經典的LP唱片,讓大家傳閱,不過老田正在拍照,所以沒得看到,但重點是吳老師說封面的相片是錄音現場拍的,顯示弦樂在右邊,但怎麼聽都是弦樂在左邊,很妙吧,這就是錄音師做的手腳,從那麼早的年代就可以做弊了,何況是現代的數位錄音,修修補補的就可以做成一張唱片了。




從MIX的觀點,並不見得即為作弊

聰明的看倌 當能知其一、二

Mix、Pan

載媒音頻 ≠ 現場
理性與感性 科學與藝術 https://thxisf.pixnet.net/blog

thxman.tw wrote:
1.敢問,做過音樂音頻錄音、混音或參與過音樂音頻錄音、混音否?

2.敢問,載媒內的現場在哪?任一載媒內的音頻現場您或發燒友都知道在哪?

3.錄音現場為何?
Berlin, Philharmonie? Sydney Opera House, Concert Hall? Buenos Aires, Teatro Colon?
New York, Carnegie Hall? Vienna, Konzerthaus? London, Royal Opera House?....*** Studio?

4.Hall 的現場與 立體聲重播在電聲、建聲、電建聲耦合、人類生理、心理聲學等聆聽特性上等有哪些差異?

5.對於第4點之差異不明,而盲目地亂搞,進而自以為將罐頭音樂變成如現場般的效果,是不明不智?是自我腦補的想像?還是當個您認為您所謂的"發燒友"就是如此?就是該如此?

6."不計任何代價"??????????????????????????????????????????????????????????????????????????????

若真如此,那何嘗不自蓋 Hall、 Studio 更發燒,更實際?

你問問一大堆這些,跟你設定發燒友是認為 唱片內(音頻載體內) 的音頻就是等於現場有何關係?
你怎麼會這樣認為?所謂何來?
你一點都不解釋還問那麼一大堆無關的問題?

至於自蓋 Hall、 Studio 更發燒,更實際?
都說是發燒友了,那樣做是精神經病...不一樣的...
李明益 wrote:

你問問一大堆這些,跟你設定發燒友是認為 唱片內(音頻載體內) 的音頻就是等於現場有何關係?
你怎麼會這樣認為?所謂何來?
你一點都不解釋還問那麼一大堆無關的問題?

至於自蓋 Hall、 Studio 更發燒,更實際?
都說是發燒友了,那樣做是精神經病...不一樣的...



李明益 兄

1.您對載媒音頻之立體聲重播 與 現場之聲學特性差異之不明 所謂何來?從何而來?

2.您對問題的根源與相干性不明,又強於言 所謂何來?從何而來?

3.您既對立體聲重播 與 現場之聲學特性差異之不明,又何嘗明,在下之述?

4.您對事物的說法,顛三倒四,邏輯不通 所謂何來?從何而來?



倘音響環境景氣不佳,為刷存在感、曝光率,而繼續秀您下限,在下勸您,對您絕非益事。
理性與感性 科學與藝術 https://thxisf.pixnet.net/blog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