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上只要是推薦蘋果的產品,都會被冠上果粉的歪名而很難理性溝通,但還是想用聽音樂的角度來分享一下HomePod,這裡就不談是否夠智慧,或是只走Airplay太封閉的問題。
之前將我房間音響組合(新品約2萬5左右)的一體機U1s賣掉,換了一顆HomePod,真的讓我吃驚連連。

這二週都是房間客廳搬來搬去的聽音樂,打算再買一顆放在流理臺(我客廳廚房連在一起,用餐桌當電腦桌工作),當作背景音樂來聽,一方面也能玩二顆HomePod當立體聲試聽,讓我有時間考慮是否砍掉發燒音響轉戰高階耳機。

所以趁有空就認真評一下單顆HomePod聽音樂的心得,特地把電視移開認真的是聽了一晚!
因為我寫心得通常都非常長,因應網路閱讀習慣,我先把結論寫完:
+如果你主力是聽 DrumNBass / Post-Rock / Jazz,這價格你會聽到讓你吃驚的低頻處理,尤其Bass的下潛能力與品質太棒了。
+如果你想簡單(或是環境關係)就聽到一個有音場的寬度與深度,以我第一張照片,大概電視櫃的音場寬度,單顆HomePod就做得到很不錯的地步,尤其那種包圍感(但沒有誇張到連後面都有聲音的程度)很多音響組合都沒法輕易做到。
+如果你的音響環境很糟,無法為發燒音響調整聽音樂環境,HomePod的自動因應空間調整非常厲害,這就是為什麼某些人買回家聽,會覺得比發燒音響好聽的原因,因為音響環境會大大傷害發燒音響的體驗。
|如果你是以近場聆聽為主的話,HomePod的音場包圍感享受不到,但在近場小音量下,HomePod仍然能保持音樂的完整度,樂器人聲仍然清晰,厲害的是低頻還是非常足夠。
|如果你主要聽Pop跟Rock,那要看你聽的專輯錄音傾向為何?在足夠堅硬的桌面,共振處理後不明顯的狀況下,HomePod應該算是低頻比較多,但仍在三頻平衡的範圍裡。因為一些流行樂會把低頻錄得很厚(因應一般市場都用很爛低頻不足的耳機跟喇叭),在HomePod的低頻表現會覺得肥大,但如果錄音很嚴謹的專輯,我自己是覺得低頻非常棒。
-如果你是非常講究樂器定位,那單顆HomePod就會打回單顆喇叭的原形。雖然它透過多喇叭營造出音場的寬度與深度,但主樂器跟人聲仍然都是集中在中央,最多就是往左一個喇叭,往右一個喇叭的那種小定位差別而已。
-如果你非常講究弦樂的話,失望度應該會比較大。但這一點對萬元喇叭是有點要求過分,因為不少二三萬的喇叭,弦樂的真實度其實也不高。
-如果是聽動漫配樂或是女毒的話,HomePod的音色就有點黯淡無味,口味應該會很不合。
若你要去試聽HomePod,最好是找HomePod背後有牆的賣場,然後往後退幾步來試聽。
推薦幾首我覺得HomePod表現滿好的曲子當參考
> Leo王 - 陪妳過假日 feat. 9m88
鼓聲的份量錄得剛剛好,節奏棒又有9m88的嗓音。
> Cassandra Wilson - Sky and Sea (Blue in Green)
整張專輯 Traveling Miles 其實都很適合,溫柔下沉的BASS,Cassandra Wilson包圍的嗓音,我甚至更喜歡用HomePod(對比我的AE-1)聽這張專輯。
> Explosions In the Sky - Your Hand In Mine
後搖的吉他鼓聲音牆,那種包圍感真的滿棒的。
PS. 最後補充 - 對於古典樂跟嚴肅的爵士樂,若單顆HomePod放在客廳聽音樂,音量是明顯不太夠。
囉唆的心得過程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