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年輕時於 SONY 日本部擔任音響工程師
家中劇院讓我印象深刻的
是投影機上那三顆大大圓圓的燈
以及機櫃後面那堆線 @@

雖然種下我對劇院痴迷的種子
但也開啟了長達 30 年的疑惑
因為他從來不教我任何關於音響的事
每次問到,他只回答

"音響追求均衡"


<追尋>

音響追求均衡
均衡 ? 一致 ?
實在無法領悟

剛接觸都在亂搞
樂趣才是動力
直到開始感覺...
效果總是不對

哪邊不對說不上來,令人無力
過程中認識許多樂友,不乏資歷超過 10 年者
竟也同此無力感

如某科幻電影台詞
“去到外太空其實是一種逃離現實”

看電影對我也是
但去到外太空這動作就是一種現實
用來作 電影訊號重播 的器材也是一種現實
深陷在欣賞藝術,也必須面對訊號重播的科學
這時,藝術與科學是同一件事

腦力差、邏輯不好、無學經歷
一直在思考,我能做什麼

無從下手,不如刪去法
面對一個空間無數的問題
器材也無數的問題
該怎麼達到均衡 ?
我先從 "減少變異" 開始 !


架設一個減少變異的多聲道劇院

關於 n 聲道如何架設
在什麼位置、角度
杜比跟 DTS 有出白皮書
(白皮書就是一種詳盡的官方聲明文件)
目前電影、影集的音效規格
絕大多數都是這兩間公司

也可照 ITU (國際電信聯盟) 的白皮書
(google ITU-R hometheater)
對於家庭劇院的影像及音效
都有明確的、大篇幅的資料

2019 家用劇院一步步來
(截自維基百科)




<劇院基礎設定>

從椅子的高度起步
即有了坐賞時 眼與耳 的高度
眼睛要與電視中線同高
也就延伸出電視櫃的高度
也決定了 "平面各聲道" 的高度

計算電視中線
將屏幕不含腳架的高度對半
再加上腳架的高度
即為中線
如頭有微仰
則中線微提高
(投影幕非此設定方式)


電視櫃高度決定後
則可得出 中置喇叭架 的高度
中置喇叭高音單體與耳同高是目標理想
理想通常不存在
但應盡力靠近目標位置

中置喇叭挑選後
得出高音單體位置
(或者說中置喇叭的高度)
在不超過屏幕下緣之前提
稍微仰角,對準眉心
與上述的電視櫃高度條件一起確認
即可確定中置喇叭架的高度


左右聲道也是
高音單體與眉心同高
即可得出 前置喇叭架尺寸
如喇叭本體即可達成此高度 (俗稱落地式喇叭)
則請注意高音單體位置

極重要的 !
平面 5 聲道
後方喇叭 (稱環繞喇叭) 之高度
高音單體 必須與耳同高

如椅背高過耳
可參照公式:
環繞喇叭高音單體之高度 cm
= 坐下時耳朵高度 + (坐位與環繞喇叭距離 x 0.267)
也就是說,環繞喇叭這時 微高過耳朵
此情況環繞喇叭需有俯角,朝向人耳

平面 7 聲道
側方與後方喇叭 (稱側環與後環)
高音單體 必須與耳同高

如果非與耳同高
而是 微高過耳
則側環與後環也需俯角

也就是說
平面的任何環繞形式,高度切勿超過上述公式


補充:
THX 公司在家用劇院的喇叭規範上
也有詳盡資料
例如:
平面 7 聲道,關於側環喇叭
是該用 單向發聲 還是 dipole ?
THX 說要依照不同空間及距離來使用
不過比較傾向 dipole
(dipole 就是區分方向的雙面發聲喇叭)

而 THX 建議的平面 5 聲道 同上說明
不過環繞比較傾向 bipole
(bipole 就是不區分方向的雙面發聲喇叭)


<關於天空聲道>

杜比的 Atmos
DTS 的 DTS X
是音效鍊的全然改變

是音效依照導演理念而做呢
還是導演依照音效技術而規劃 ?
都有可能
李安導演的電影規劃與影像技術
相互依附著

這音效鍊
錄製、後製、訊號、流量
電影院或家用劇院的矩陣規範
喇叭角度、位置
都有詳盡資料
所以 Atmos 或 DTS X
不是某台電視或某支 soundbar 宣稱
“有支援、有效果” 就能夠成真的事

因為相信天空聲道的美好
才會想架設
既然相信,就該重視
如何重視,可參考 2樓 文章
多聲道劇院規劃。歡迎來訊
文章關鍵字
<減少變異>

1.
減少變異第一步
是要 全聲道相同的喇叭

不管架設幾聲道,除了低音 (俗稱超低音、重低音)
都要同一顆
包括天空聲道



據報導,下圖為 Dolby 法國的混音室






在杜比或 DTS 認證的各國混音室中
有許多是 全聲道為同一顆喇叭
也有前三為不同顆
即使前三不同顆
也是同系列

所以如果 前面就是想放置 落地喇叭
以及橫躺型 中置喇叭
環繞或天空聲道因為種種狀況
必須架設較小的喇叭
同系列 就是底限

ITU 定義的 多聲道劇院
不論是聽音樂或看電影
都是全聲道同一顆
(其實也沒有聽音樂或看電影這種區分方式)


(轉自 TAA 音響展官方粉絲團 置頂文段落)

器材是訊號重播的工具
而訊號的內容
那是音樂家、音效師的工作

因為喜愛且尊重藝術家及工作者們
才努力追求 傳真重播

同上
哪個聲道大聲小聲
配了什麼內容
在什麼時間點發出
這是音效師的工作
我該做的
是架設全聲道性能良好、均衡一致的器材
天空聲道也該如此


2.
減少變異第二步
是要 全聲道與聆聽位置的距離相同
(低音除外)

在全聲道為同一顆的情況下
接下來就是 延遲 (相位) 上場了

目標是
任一聲道 發聲 到達聆聽位置的時間,要一致

想要在跑完自動校正後
獲得較高精度的延遲對齊設定
進而達到上述目標
那是考驗擴大機的等級 !
與擴大機使用的音場量測軟體的精度 !

每人空間不同
不可抗力
大多家用劇院的喇叭擺位是每顆都不同距離的
在全聲道距離不同的情況下
喇叭相同能提高達成目標的機率

如喇叭不同、距離也不同
大概是考驗運氣了

3.
減少變異第三步
是 線材與後級的相同

在均衡一致的原則下
全聲道同一顆喇叭
全聲道同一條喇叭線
(或全聲道同一條訊號線)
以及 全聲道完全一樣的後級

不論聲道數多少
使用多台兩聲道後級
或是多台三聲道、四聲道後級
都須使用同一台

只將某幾個聲道接上後級
或各聲道混接不同後級
或環繞及天空聲道不接後級
(可能是因為覺得推得動,或有聲音就好)
這都是增加變異的作法

如各種條件都不允許玩獨立後級
以環繞擴大機來說
請務必找:
內建的功放電路 各聲道輸出性能一致 的機種

因為市面上環繞擴大機
太多都是後端使用分配比例的方式輸出
例如 左右聲道 輸出較大
環繞減少
有後環繞的話,持續遞減
天空聲道可能比例最小
這不是錯,純商業考量而已
市場設定下的產物

所以針對環擴
不管每聲道 "同時" 連續輸出幾瓦
(每聲道同時連續輸出 60 瓦也好、120 也好)

選擇輸出一致的機種
是減少變異的良藥

==================

接下來 第 3 樓
將提及我與友人的實戰經驗
以均衡為目標如何選購設備
多聲道劇院規劃。歡迎來訊
在此要向大家道歉
我要打臉自己在 2010 年的發文
以後絕不再說
低音是劇院心臟
中置是劇院靈魂
這種文青式的劇院說明
因為全聲道都該均衡一致
(或說 全頻段都該均衡一致)

======================

<設備選購前言>

1.
無關預算

前兩樓的設定與作法
是一種結構
可體現在任何預算中

2.
性價比

性價比一詞
性能、價格、比率,缺一不成
千萬跑車也可能有高性價比
不過這個比率無法比較

另方面
如只談價格,那不叫性價比
要提性價比,性能擺第一順位討論
可以透過無數多的資料去學習如何評估性能

不評估性能也是沒問題的
如 1 樓的前言
買東西有各自的理由
開心的消費就好 ~

3.
空間的學問廣無邊
如果要以均衡發展的話
在還沒學習充足的空間知識前
請勿購買昂貴器材

或說
已認知到空間暫時無法完善的話
請勿購買昂貴器材
買得再好再多,也要看空間這老大哥的面子
他不給的,我得不到

<設備選購實戰>

我與友人 兩套劇院的選購實戰
從視訊琢磨起

我 LG 65吋 C9
友人 JVC 590R

家用視訊器材的進化
有個數據從來沒有被玩家停止追求過
那就是對比度
更準確地說,是暗位表現

許多年前 SONY 公佈 11 吋 OLED 樣機
至今 OLED 量產家用化
黑科技得以實現
暗位表現又屬 Panasonic 技高一籌

不管哪家,OLED 終於在暗位不發光了
達到暗位 0 的性能



多年前開始向真平布幕孫先生
學習影像知識及影像校正
拜讀由孫先生翻譯的國外影像校正文章開始
腦袋像炸裂般,一頭栽入研究

互不認識,冒昧求教
我有跪在雨中呼喊 "收我為徒吧" 的決心
自己先經歷反覆閱讀
再得孫先生指點一二
才窺知奧妙

我這種無才無智的蠢人
光是看那篇譯文就相當痛苦
買了光譜儀後,幾年來練習上百次
才能將 SDR 校到準

連接色度計或光譜儀
在電腦上執行軟體
接著會將資料上傳至電視











結果是令人感動
那多年來追求的 標準畫面
終於如願
但學習過程漫長且痛苦
無決心請勿嚐試

什麼決心 ?
影像校正的目的
是為了達成訊號重播的標準
舉個例
版上曾有篇電視開箱文
貼了某個電影的畫面
底下留言回覆 "畫面應該不是這樣吧"
留言者也貼了一張自己的螢幕翻拍
(先說,看任何螢幕翻拍都無助於了解該器材的性能)

所以...導演要表達什麼 ?
調光或後製人員的千辛萬苦,到底是哪種畫面 ?

我想看見接近導演原意的畫面
這種決心
一切努力
都是因為喜愛並尊重藝術工作者

又如攝影師
在精雕細琢的那一刻按下快門
我們欣不欣賞那些作品是都可以
但要說這裡亮一點那裡暗一點
這裡濃一點那裡淡一點
那攝影這門藝術也沒有存在的意義

某些影像器材
即便進行校正
也會礙於硬體性能不足而影響表現
但努力都會值得
朝標準畫面靠近,是對藝術欣賞正確的路

但 OLED 在某個環境下不適合
那就是無遮光的環境
OLED 為何鏡面
從裡面良好透光
從外面也就相當反光

如果非全暗室,或是遮光良好的環境
OLED 的性能等於是打 8 折
(其實這個條件適用於所有的影像重播器材)

我還是個重度電玩迷
對遊戲專用的檔位我也作了自動校正
目前有在遊玩的三款 ps4 神級大作
每一款都是 HDR 的
在校正後的 OLED 下遊玩
就能發現,這些遊戲的製作規格都到頂了 !



而遊戲的音效,在架設良好的劇院下遊玩
也會有同樣的感受
各種物件與定位感製作水準極高
絕對過癮

弄張單人搖椅
鋪張地毯
(大理石地板的空間,鋪個地毯對劇院有正向幫助)
地毯選用消光、短絨毛加厚款
並於底下再鋪一層加厚型防滑墊



另於左右兩側中間擺滿書
於後方堆放雜物 ~
器材是全部放在座位後方的架子上






所以視訊來說
我的選擇條件是
擁有色彩管理功能
並硬體性能表現良好的電視

LCD (LED 背光模組的 LCD 電視) 陣營
目前原廠公開致力於標準與色準性能的
在台灣是 SONY、Panasonic、benQ

友人的選擇是



JVC 590R

JVC 的全時對比、色管系統
都是性能保證
他在專用的視聽空間中
全遮光並作週邊消光
布幕指定 真平布幕 孫先生的
"1 增益" 固定幕
並由孫先生進行校正

補充:
1.
台灣是消保法的地獄
買器材已非端看公司貨
而是要看該品牌的保固設定方向
一家企業來到台灣
保固方向都是經過精算
所以如果已經遇到了保固問題延伸的糾紛
是的,那就是他們精算過而設定的

2.
多年前我與友人
HDMI 線就已全數更換為 光纖 HDMI
在此不討論品牌
喜歡哪牌就買吧
要注意的是
某些版本的 光纖 HDMI 有方向性
這是為了更高的訊號傳遞標準
但會無法使用 ARC 音訊回傳功能

3.
在全暗室、HDR 訊號下
看影片時我覺得白色字幕讓我出戲 !
太亮了
如果喜歡追求沉浸感的人
可參考我的字幕顏色:



字型改為 微軟正黑
字體大小 16
不使用粗體

4.
如果對 標準訊號影像 有共鳴
我會推薦真平布幕的孫先生
不論是投影機或電視
只要是規格與系統上可被校正的設備
科學問題找專業人士作科學處理
時間是最大的成本
一次做對才重要

===========================

接下來是音訊
先從喇叭說起

按照前述原則
我選擇一顆預算極低、後方有壁掛孔的喇叭
那就是 PSB B1
作為我的 5.1.2 系統 喇叭







從多年前的 7.1.4 系統
減少聲道 變為現在的 5.1.2
這是我評估環境的適合程度

大家可以選擇任何想要的喇叭
atlantic
usher
kef
古力奇
ATC
magnat
等等等等都可以
因為劇院的建構,那 .1 就是存在
全聲道可以專心播放 80 或 100hz 以上
所以考慮各聲道喇叭
中低頻性能要良好,但不用嚴格檢視下潛性能
因為那個頻段交給 subwoofer 了

選擇喇叭
我需要查詢該公司的設計理念
該型號的性能數據、圖型
PSB 的設計理念由聲學出發
B1 在官方、第三方評測的性能數據皆良好
玩家與我自己的主觀聽感也良好

在 PSB 乏人問津的台灣
價格相當的......美好 !
在我來說,這就是性價比

友人的 7.1.4 系統
也是使用 B1



我也非常想用 klipsch RP 500m 來作全聲道
而 RP 600m 作全聲道更是令人想玩
無奈 RP 600m 沒有壁掛孔
破壞箱體不是一個好選擇
但如果決心要玩,日後不再賣掉的前提
壁掛架鎖上箱體也是沒什麼啦


補充:
1.
喇叭要朝人 (主要聆聽者)
包括環繞、天空聲道

喇叭到聆聽位置的距離
以及是否正對人
依照該喇叭的設計
直接關係到所聽到的聲音的失真度

所以將喇叭擺在某個地方
而沒注重角度
那就只會得到 "某個地方有聲音" 這種效果
跟劇院架設 以及 聲學條件 是毫無相關了

所以如果環繞或天空聲道 非得用崁入式
能做出角度為佳
(有些較高階的崁入喇叭可調角度)

如能依照全聲道同一顆的原則
那就買個堅固的 壁掛喇叭架 作角度調整吧
例如 DTS 公司高層出來創立的 procella 喇叭
背後都有 VESA 國際標準 75mm 或 100mm 鎖孔

以天空聲道來說
無法鎖在天花板的話,可以鎖在兩側牆的頂端
將喇叭作出俯角,並對準聆聽位置

施工方式百百種
要鎖較重的喇叭
要找專人處理 ~ 注意安全

2.
常有客廳空間,沙發貼牆
環繞幾無效果的情況
如有機會
可在後牆多凸出一道 深度 20cm 的矮牆
讓沙發靠在矮牆
矮牆上可以放些裝飾

這時至少環繞聲道就能在有限的空間中
爭取一點距離出來

3.
許多世界級喇叭品牌
都有針對 "能讓全聲道同一顆"
這件事去研發

例如
MK 的 s150
(及新推出的 mp150)

或新視聽雜誌報導過的
德國 Quadral 的 Phase R6
這個也相當適合全聲道同一支



而因為氣動高音有方向性
Quadral 特別推出了各方面都一樣
只有高音轉方向的 R6 中置版

DTS 前公司高層出來創立的品牌 Procella
也是完全符合這個理念
並且喇叭後方都有 VESA 國際標準規格掛架孔
(75mm 或 100mm)

ATC 的 HTS 系列

或者至少也推出型號豐富的同系列
例如
KEF
古力奇
SVS
Focal



3.
如果前三聲道
不使用同一顆的話
記得要買同系列 !

來看看極具盛名的 ATC
對於 "同系列" 是怎樣的設計概念

on wall 系列的 HTS7



同系列中置專用喇叭
僅改變單體位置,更適合中置擺放
箱體容積、單體、單體數量,完全相同



而這個 7 系列的同等級書架喇叭 SCM7



即使箱體形狀不一樣
但據稱 箱體容積一樣
單體稍有不同,但單體性能與走向接近

不論是要全聲道同一顆
全書架、全壁掛
或是混搭
ATC 都是一等一的專業設計
(好不好驅動,後續接著討論)


按照前述的劇院架設方式
如音樂是兩聲道訊源
將這訊源,使用擴大機的 stereo extend 功能
由全聲道一起發聲

如果擴大機的相位校正精度夠
這聽起來會是密度高的聲音
extend 每家演算法不一樣
目前聽過最好的是 NAD

在器材良好搭配的情況下
依照任何自己喜愛的喇叭
全聲道使用同一顆 或 同系列
(例如 11 顆 相同的 ATC)
就能聽到完全均衡、極高銜接度的劇院

另方面
自從第一支 atmos 音樂 MV 問世
(就是安立奎與Sean Paul 的 bailando)
讓人感受到全然不同音場的音樂欣賞模式
音樂 atmos 化就是一個發展趨勢

如今 dolby atmos music 上線了
與環球音樂集團、多家唱片公司合作
各種類型的音樂專輯 atmos 化
(包括漢斯季默的 Live in Prague)

照著前述說明,架設好 atmos 劇院
不久將來,就能體驗美好的 atmos music

點此連結跳至 31 樓
atmos music 相關報導


==============================

聊完喇叭,聊擴大機
要聊擴大機,先從自動校正軟體說起

MCAA、accuEQ、multi EQ、奧德賽
佔領世界許多年了
以上我用過,相信大家也用過
anthem 的 ARC 校正系統
我用過,限制很多,相信大家也用過

有天看見了一個系統,或許存在已久
但我卻靈光開啊,覺得就是他了的那種
那就是 dirac Live 系統 (FIR 量測)
與這個系統相處快兩年
真是令人感動



他是一間量測聲學公司
與許多產業合作
也與家用擴大機廠牌合作
設計理念,是提高家用市場的量測精度
從他以 FIR 系統出發
或他可以讓人接上 自行購買的量測麥克風
(不一定要使用擴大機廠附的)
全頻段可手動的 EQ 介面
都是在體現設計理念

我的性價比選擇
是 NAD T758 v3



他是世界上我能接觸到的
1.
價格最低的 "11 聲道前級輸出" 機種
日後想玩獨立後級的,這擴充性完美

2.
並搭載 dirac Live

3.
而他也是我在二樓提到的
"內建功放電路各聲道輸出一致" 的機種
歐美系的擴大機,即使不外接後級
內建功放所發出的聲音也很迷人

dirac Live 就像前述的 calman 一樣
於電腦上執行,將結果上傳至擴大機
我負責的說
過程一樣是相當難搞
(每人理解程度不同)
請勿輕易嚐試



接上我自行購買的
在台灣量測玩家中很熱門的 umik - 1 麥克風
提高量測精度

友人的選擇是
Lexicon MC10 純前級
11 聲道全平衡輸出
搭載 dirac Live



===========================

聊完擴大機
再來是 獨立後級

承前原則
全聲道使用相同的獨立後級

正在市場起飛的是 D 類擴大機
D 類這幾年技術的突破
不再衰聲
高效率、器材體積小、發熱度較低
所以我選擇了
目前據稱採樣率世界第一的
國產之光 nuprime

後級,或說音響器材的進化
就是往專任專職前進
越簡越貴
聲道數越少的後級
越顯專精
所以在擺放器材的空間、電源
預算、喜好等條件下
一台後級聲道數 盡量往少前進

我的平面 5 聲道 + 天空 2 聲道
共 7 聲道
原考慮使用 4 台 nuprime STA9 (2 聲道後級)
但沒有 trigger 這件事 (電源同步觸發器)
對多台同時使用是個麻煩

最終決定使用 2 台
較新推出的
nuprimeX 系列的 MCX4 (4 聲道後級)
以 7 條相同的短米數 RCA 連接








一顆性能良好的喇叭
會反映前端器材
接上後
PSB B1 正在反映器材的變化
而有後級的感覺,是一種放心

友人的 11 聲道
是選擇使用 6 台 nuprime ST10 (2 聲道後級)
以 11 條完全相同的全平衡連結








RCA 線為
台灣之光企業 neotech 萬隆




友人的全平衡線
也是萬隆

喇叭線全聲道都是
neotech 萬隆 nes-5006




各位可以使用任何喜愛的後級
來完成一套均衡一致的劇院
全聲道都是同一台即可

補充:
接上後級有異音
似乎是很多人的痛
據稱那叫作 白噪音
如何妥協 穩定的高功率與白噪音
是後級設計的方向抉擇

nuprime mcx4 也有白噪音
極微
耳朵貼上喇叭才能聽到
所以我可以心無罣礙的使用

=======================

接著是低音
是一個前輩們在 myav 或這裡
或全世界都著墨比例甚高的喇叭

但如開頭的自打臉文所說
依照均衡的方向
沒有什麼頻段該特別突出

我的選擇方式與其他聲道一樣
先看設計理念
查看性能資料
要說耳聽為憑
也要考量耳聽不為憑的成份

最終定案
由美國台灣裔 電磁學博士
丁先生創立的 Rythmik
在台灣的總代理是丁先生的親兄弟
他們都是音響愛好者

設計理念是
努力朝向更精準的控制低音單體
性能是第一考量

與丁先生聯絡後
我到嘉義親自載回,順便吃個美味雞肉飯

rythmik fvx12
12 吋鋁盆開孔式



開箱後就是 做苦工
幾個可以擺放低音的位置
在未啟用任何 EQ 情況下
利用 REW 軟體量測
(REW 軟體可對應 umik-1 麥克風)
找出一個擺放不影響動線
響應與其他數據相對較好的位置與角度



都到定位後,啟用 dirac live
進行 音壓、延遲、脈衝響應 量測
設定頻率響應目標值,上傳給擴大機

請注意



圖中虛線,是目標值
不是實際在空間中的響應
所以使用 dirac Live
要有複驗的機制

至於如何複驗
以後有機會再開一篇跟大家聊 ~

我這邊經過仔細調整
獲得響應圖所示:




友人的低音選擇是
rythmik F25 雙 15 吋密閉式






補充:
1.
三頻均衡依然是我唯一提倡的

另方面來說
即使各頻段有口味上的不同
將響應平坦後
再行各頻段的音壓調整
是較好的作法


2.
svs 也是性能良好的低音品牌

3.
低音的速度
是以擴大機的控制能力
和 單體的結構設計
以及單體材質
所呈現的

而衝擊、能量多寡
物理性跑不掉
依照距離不同
單體能大不要小


4.
聽音樂
前輩曾說
喇叭在前方
是因為交響樂團在聆聽位置的前方
不過音樂類型百種
聽的型式也百種
相信非所有音樂都是喇叭必須在前方

=========================

文末前一站
播放器

ps3、藍光播放機、各家高清機
HTPC、oppo 203 都有使用
至現役的 pioneer LX500
前端器材的影響驚人啊

不過不談預算、不論能力
只該說輸出的訊號正不正確
(但這件事太難了解或查驗了)

總之我與友人皆是選擇 LX500



不過這段沒有選擇建議

補充
1.
LX500 堪稱我用過最卡的介面
卡啊 !
一台播放機,遙控器輸入後的流暢度
與介面的設計是給人最直接的感受
既然很卡,就放棄原廠遙控器吧
請使用 pioneer app 操作 LX500
順啊 !





2.
端看自身情況
不一定要買播放機
我是重度的 netflix 迷
大量的觀看 netflix 影集
影像規格早已超乎想像

第 13 年沒看第四台了
mod 租了幾年退了
netflix 租了幾年,持續觀看中
黏著度高啊

===================

到了文章最終站
一個影響極大的器材
從邏輯、客觀性能數據、主觀感受
都說得通
他是起點也是終點
那就是電源器材

幾年前我有設一個單獨迴路
供音響器材使用
裝單獨迴路較易
如要請專電就程序與費用較多
所以單獨迴路就使用至今

直到發現 nuprime 有一款 電源器材
pure ac-4








設計理念是
在不限流的情況下
達到 過濾交流電噪訊
官方有貼出儀器量測的客觀性能

外部使用了 古河 插座
兩個中小 安培 端
接訊源或前級器材
兩個大 安培 端
接後級

我使用兩台 ac-4
分別供給
電視、低音、播放機、擴大機、後級

友人使用五台
供給全部設備

主觀感受 (請勿參考):
1.
聽感,像吃了大力丸 !
各聲道音壓不變
聲音卻變得厚實
比後級的效果直接且明顯
且在同音壓下
能更清楚聽到一些細微音效

2.
OLED 接上這個
輪廓突顯
物像各種表面紋路、細節變得清楚

究竟這在學理上是為什麼呢
是否有前輩願意指點迷津 ~

因為這個器材在劇院完成一陣子後才到站
直接能作出比較
如說買器材需要有感的話
一開始就接上,還是最後再接上
就令人玩味了

這樣的性能
再看到售價
我稱之為高性價比

=====================

<總結>

1.
先不論空間的聲學處理
其實小空間有大空間無法取代的優勢

那就是 近場聆聽

短距離能節省下可觀的時間、錢
直接音在某個角度來說
也算是一種聲學處理 ~

2.
除了無數多前輩的文章
也可以看這個來認識基礎





如果要說一概不知,從哪裡入門起 ?
我會建議從 控制聲音的反射 開始
(俗稱吸音)

============

請見續集 “電影重播之路” 續集,KEF Q550 進場,atmos 5.1.2
多聲道劇院規劃。歡迎來訊
我的克里斯 wrote:
設備選購實戰,編輯中...(恕刪)

頭香,期待樓主精彩的經驗分享,相信內容一定很棒!先謝謝了!
前言理論就寫的很棒了,淺顯易懂
期待看到實務下文
有了上方天空聲道後,再來下一步就是下方的地面聲道,這樣才有完整360度環繞音效。
好像再看連載漫畫
好期待xD
卡位
看得出樓主對家庭劇院的用心
也期待樓主接下來的更新
RYAN1969 wrote:
頭香,期待樓主精彩的(恕刪)


感謝坐搖滾區 ~
持續編寫中
我努力豐富內容
多聲道劇院規劃。歡迎來訊
franklin0311 wrote:
前言理論就寫的很棒了(恕刪)


感謝前輩認同 ~

同鄉人,還望有機會親臨現場
感受您精心打造的震撼劇院
多聲道劇院規劃。歡迎來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