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自己的手上完成了人生第一對從套件開始自己組裝的喇叭,還剛好有機緣抓去無響室做簡單的測試,特別記錄分享一下!
在此特別幫忙推廣一下台中這個徵求耳機測試員的活動。有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能夠參觀逢甲大學的電聲實驗室,協助研究之外,還能到無響室進行量測,請見開箱文的後半段喔。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id=785165184895156&story_fbid=2700660173345638
要補充說明的是,實驗室這邊能進行的測試項目很多,這次耳機測試員的活動,著重在實驗室設備器材的參觀介紹;量測的部份僅提供最基礎簡單的項目。
實驗室還有很多好玩的東西,像是測試耳機用的假人頭、觀察單體模態的雷射測距儀等等。能夠實地參觀真是個難能可貴的經驗!推薦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協助研究,並且順道參觀一下。

先上一下這對喇叭的基本參數吧!
Cabinet: Piano black or custom veneers by Jim Salk
Tweeter: RAAL 64–10 OEM
Midrange: Tectonic Balanced Mode Radiator 2.5"
Woofer: Scan Speak 8545–01 7"
Crossover: 600 Hz, 3500 Hz
Frequency Response: 34 Hz — 20kHz (+ / — 2db) Anechoic
Sensitivity: 85.0 dB (dB/2.83v/1M)
Box Alignment: Bass Reflex
Dimensions: Piano Black: 20" H x 8" W x 12–1/2" D, Cherry: 17" H x (10" Front, 4.5" Back) W x 14" D
Weight: 32 lbs each
Impedance: 6 Ohms
我一直覺得我是個幸運的傢伙,在各種不同的領域中,總能遇到能夠適時提點的大神。就拿這對喇叭來說吧,偶然參加了分享會,從此開啟了 DIY 喇叭的全新領域、一個從未接觸過的全新世界。說來其實也簡單,沒有太多的故事,但這不就是我們要的嗎?給我好聲音,其餘免談!
在能力許可的範圍內,我還算是有點行動力的,於是,這一對非常特別的喇叭,就這樣一點一點慢慢地在自己手上完成了。
會這樣說,是因為這並不是一對成品喇叭,高音與低音單體會分批到貨,拿到後是需要自己接上的。
對現代人來說,吃豬肉的機會應該是遠遠大於看到豬走路的。喇叭也是,生活中不能沒有音樂,但卻鮮有機會一窺喇叭內部構造。趁著這個機會,一起一探究竟吧!
開箱篇
箱體 & 中音單體
首先登場的是箱體暨中音單體,



單支箱體超過 10 公斤,保護材也頗具份量,君子不重則不威呀!
接著是後續組裝低音與高音單體會用到的材料包。

花了點力氣將喇叭搬出來後,先來張正面照吧!

取下網罩後,就可以看到喇叭正面的單體排列囉。高音與低音單體之後還須自行安裝;而中音單體安裝難度較高,所以已經先在工廠端處理完成。如果想先聽聽這未完成品的聲音,須確保高音與低音單體的導線不會短路,以免燒毀。


背面則是低音反射孔與喇叭端子,完全沒有多餘的設計,非常簡潔。

鋼琴鏡面烤漆真的非常容易沾染灰塵,即使用靜電撢子清過,幾分鐘後馬上就出現落塵了。

接著來看看難得一見的箱體內部,

掀起你的蓋頭來,這是藏在吸音棉背後、連接著喇叭端子的分音器。
網罩是以磁吸的方式附著在喇叭正面,單從外表是看不出來的。


低音單體
接著登場的是低音單體,一樣從箱子開始囉。

丹麥手作、充滿溫度(?)的低音單體:Scan Speak 8545–01
七吋的低音單體,每顆重達 2.3 公斤


紙盆的表面充滿不規則的皺折,據說是要避免太過規則的表面造成某些頻率過於凸顯。



高音單體
高音單體的盒子比較樸素,

塞爾維亞製的 Raal 64–10X 單體。



組裝篇
零件都到齊了,那就開始準備組裝。先把箱體放倒、正面朝上,以便接下來的安裝工作。
先安裝高音單體,將紅、黑兩條線分別插上,兩個端子的大小不同,不用擔心裝錯。

然後將單體的螺絲孔對著箱體上的預開孔放入,稍微偏掉也沒有關係,平放好後再用螺絲起子稍微調整一下即可。接著將螺絲輕輕扎入預開孔中,確保螺絲方向垂直箱體,先輕輕鎖個幾圈。

接著是低音單體,安裝之前記得先在預開孔的位置先用鉛筆做個記號,再將泡綿墊片貼好。

接著才將藍、黑兩條線分別接上單體。貼有紅點的一側,接上藍色線的端子;另一邊則是接黑色線。

單體放置妥當後,可先透過螺絲孔刺穿泡綿墊片,確認預開孔的位置,將六支螺絲分別輕輕鎖入幾圈。

確認沒問題之後,逐一將所有螺絲平均地鎖入螺孔中,過程中須隨時確認有垂直鎖入,千萬別不小心歪掉,之後就難修正了。
經過一番努力,終於將所有螺絲鎖好囉!

最後步驟,揭開貼在高音單體上的磁性保護片。鏘鏘!開光完成!

另一支喇叭同樣比照辦理。在沒有電動起子的情況下,要將共計 20 根自攻螺絲鎖完,著實是有點費力的。不過,能在自己手上完成喇叭的最後組裝,並期待著她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的確是個難能可貴的經驗。
實測篇
逢甲大學中科校區內,有個很厲害的電聲實驗室,最近正好有個難得的機會,能夠到這邊來進行揚聲器的頻率響應量測。究竟這對喇叭,在這個符合 ISO3745、ISO7779 國際級的電聲實驗室中,會有怎麼樣的表現呢?
無響室外張貼著的海報,說明這間無響室的技術規格。

全無響室內貼滿這樣的吸音材,連地板也不例外。


測試用的麥克風,每次測試前都要重新校準過


麥克風架設於距離喇叭一公尺處,正對喇叭正面的幾何中心


開始測試前,擴大機與麥克風都要重新校正

關上兩扇厚重大門,開始測試

最後的測試數據來了,

黃:頻率響應曲線;白:二次諧波失真、綠:三次諧波失真;紅:THD
要特別提醒的是,本無響室的截止頻率是 100Hz,低於此頻率的數據就僅供參考而已。
那麼,本次的開箱與實測就簡單做到這邊。聽感部分涉及太多主客觀變因,就不多做描述。
如果中部的朋友有興趣的話,歡迎私訊跟我聯絡,一起交流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