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 我的觀念都認為, 聽音樂就是兩聲道. 但我近年在網路上不斷看到有所謂 2.1 聲道的綜合擴大機產品.
我知道劇院需要多聲道, 聽音樂是兩聲道.
那這些 2.1 聲道綜擴是為何而開發出來的呢?
因此小型喇叭當道
不過小喇叭的小口徑單體物理限制
對於超低頻低音的提供上是一種先天障礙
因此為了能夠讓欣賞音樂有全音域頻譜都不缺少的遺憾(如大型交響樂、重金屬搖滾的震撼低頻)
因此除了2顆原有喇叭外
再加上1顆或2顆超低音.(所謂的2.1或2.2聲道)
大口徑超低音(通常單體尺寸大於12吋)是用來補足小喇叭低頻響應不足的缺憾
而擴大機廠商的2.1設計便是除了左右聲道的訊源輸出外
另外提供超低音的輸出端子.
這其中還有一些學問.需要把跟原有喇叭頻譜重疊的部分切除
這樣才不會造成低頻過度肥大(重疊部分產生的聲音不平衡)
因此有些超低音輸出有截止頻譜點的選擇
更謹慎的還有頻譜補償曲線的調整(截止點頻率不是一刀兩斷)
WiseMan6666 wrote:
那這些 2.1 聲道綜擴是為何而開發出來的呢?
樓上解釋很清楚了, 書架型喇叭加上重低音可以彌補一些重低音不足的缺憾.
當然重低音要調多大的音量是看個人喜好, 也看是否會不會震到鄰居. 以我個人來講, 大部分是聽古典音樂, 所以重低音的調整是點到為止, 聽起來讓整個管弦樂團更加雄渾, 這樣就夠了.
並非所有的立體綜擴都有重低音輸出. 如果沒有的話, 那就要用Pre-out的輸出去接重低音. 但有些綜擴連pre-out都沒有,那你就要去用喇叭輸出端子去接到重低音的高音量喇叭輸入端子也可以使用. 但有些重低音連高音量喇叭輸入端子也沒有時, 那就沒戲唱了. 所以二聲道想要加重低音, 你也要先檢查一下綜擴與重低音之間的連接端子是否能夠完美連結.
arrem5104 wrote:
畢竟2.1延伸的重低音訊號是額外拉出來處理的,低音處理上沒三音路來得直接
其實很多喇叭的高音單體比低音單體還貴很多. 去查查B&W 8系列的單體價格就知道了, 它的鑽石高音體比起低音單體的價格還高好幾倍! 不過低音體最消耗擴大機的功率,這也是真的.
雖說書架型喇叭+重低音的配置比較常見, 但也有人已經有三音路的落地型喇叭了,仍然去加重低音.
為什麼? 舉樓主NAD M10為例,平均每聲道100瓦(8 ohm), 推1028BE雖然是足夠,但也只算是剛好而已. 如果樓主加上一個或兩個主動型重低音, 設下分頻點為80Hz, 那麼80Hz以下的重低音交給重低音的內建擴大機去推; 而80Hz以上的交給NAD M10來推,這樣下來減輕NAD M10的出力負擔,讓它在中高音時候的失真度減少,整體而言對於音質仍是有幫助的, 而不是一味只是要加重低音爆棚而已.
arrem5104 wrote:
一樣的鑽石高音一個兩音路一個三音路價格差近百萬
請看下面的單體價格:


802 D2高音單體999美金, 6吋中音體282美金, 8吋低音體324美金.
800或802會比805貴這麼多其實是許多東西綜合起來的,包括多兩個8吋低音體,多了裡頭的分音器,還有體積大不同的大木箱與腳輪架. 另外,當然還有市場利潤的因素在內. 多出來的低音體價格其實只佔了很小的一部分.
木箱很值錢的. 舉例而言,同樣是Yamaha鋼琴,其實直立式與平台鋼琴裡頭的弦列、音板、支架、鍵盤系統, 踏板機械等構造與材質都是一樣的,不一樣的只是外面的鋼琴木殼以及市場利潤因素, 就造成巨大的價差.
當然, 你真要達到好的低音,聆聽空間夠大是最重要的. 聆聽空間才是最貴的, 這我同意! 我上面的意思是說,在同樣的空間裏,即使已有三音路落地喇叭,即使再加個重低音,變成2.1,適當的調整之後,也不算過,對整體音質仍有助益. 我並沒有說805加個重低音就可以抵得上802的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