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lby Atmos movie & Atmos music 電影音樂同一套

這裡不是指
兩聲道合併多聲道

而是任何訊號 (包括兩聲道訊號)
皆以全聲道系統發聲

Dolby Atmos movie & Atmos music 電影音樂同一套

Dolby Atmos movie & Atmos music 電影音樂同一套

開箱結束 ~
不想看實作討論的話
可以跳至 <總結>
=============

實作討論

1.架設依據
2.架設方向
3.器材介紹

勞煩兩位資深樂友所驗收的:
4.聽感心得

(點擊 1234 標題可跳至該段落)
==========================


<架設依據>

不得不先提到
三個重要依據來源 ~

A、
多年前拜讀 Floyd Toole 佛洛伊德博士的鉅作

"聲音重現 揚聲器與空間的聲學及心理聲學"

熱愛現場音樂會的他
除了聲學與錄音混音工程的資歷
還以長年的嚴謹科學、無數雙盲測數據
匯集於本書供愛好者參照

B、
NRC (加拿大國家研究院)
與 ITU (國際電信聯盟)

兩個都是龐大組織
擁有頂尖人才與先進設備技術
聲學是部門之一

它們將結論製成白皮書
不只供愛好者參照
也引領產業及工程人員
包括製作端
到訊號再現的家用端

許多世界級音響公司
對於產品推出方向
也引用其研究成果

C.
SoundStage 網站
開站 25 年
由電子、聲學等專業人士組成
熱愛音響與藝術、長年盲測訓練

網站的器材評測
皆在 NRC 以嚴謹科學進行
==========================

<中庸與人本>

喜好是人類的動力
愛怎麼玩 喜歡最重要 ~

不過如果在劇院建構上
想要有個依據
或是一直調整也無法滿意
那就期待本文能盡棉薄之力

佛洛伊德博士在書中提到
劇院系統由三要素組成:
設備、空間、人腦

代表著 聽同一套系統
有多少個體 就可能有多少不同的聽感

設備及空間有嚴謹科學
但他也說
生涯見過的高階器材
都是由科學 + 聆聽者反覆測試
所設計出來的

這與影像訊號傳遞相同
正確的訊號重現 有其依據
當然我是追求 欣賞藝術家的原意
但不代表誰比照辦理,就有同樣觀感
大家對欣賞藝術有一套自己的方式

引用某部美國影集的台詞
"不要強迫科學"
科學就在那裡
它不會帶給人更少,也不會更多
===================

<架設方向>

聆聽兩聲道時
常看到用詞
結像、聲像、空間感、真實、活生

這是怎麼達成的 ?

佛洛伊德博士在書中提到
由喇叭 (換能器) 發出的直接音
與空間反射音
在腦中融合而成

條件是
直接音的響應
與反射的響應 接近

這就是為什麼
空間影響會如此大
因為在追求這個條件中
必須要控制反射
這對大眾來說有難度

那有沒有容易達成的方式 ?

研究超過 40 年
關於 早期單聲道
到 兩聲道、四聲道,持續往多聲道
長年大量的各種聲道位置、數據、雙盲聽感
他得出一個結論

"多聲道在訊號重播上,有優勢"

所以在 20 世紀末
建在兩聲道基礎上
多聲道起飛並發揮其優勢

電影、音樂、演唱會
不論訊號
只求更好的聆聽體驗
(在性能數據上也是)

那第一步要做什麼 ?

佛洛伊德博士、NRC、SoundStage
都明確地提到同一件事

"喇叭不該是樂器。響應平坦、中性是目標"

不論哪個頻段
響應不平坦容易遇到這個問題:
這首好聽、那首不行
這段可以、下一段跑掉

所以關聯到前述說的
第一步就是
追求全聲道相同響應在腦中融合

疑問來了
原生訊號就是兩聲道啊 !
用多聲道聽,這虛擬的吧 ?

在 ITU (國際電信聯盟) 白皮書中
就有載明關於
兩聲道訊號上轉至多聲道
的使用依據

也就是說
訊號處理的機器 (擴大機、前級)
其兩聲道訊號上轉至多聲道的功能
是有規範的

只要該功能演算法有依照規範
就能在多聲道系統下
聽見正確的兩聲道訊號重播

並且 !
絕對不是 全聲道發出相同的聲音

疑問又來了
響應平坦是結局嗎?

SoundStage 主編說
沒有什麼比響應平坦更悅耳了

但響應平坦對許多人是無聊的
所以器材搭配、空間整治
treble bass (旋鈕、電子等化)
調聲用具
玩出自己愛聽的系統

正因為想要調聲
先將基礎建在平坦上
調整才有依據

疑問連發
電影來說,不就效果音嗎
全聲道相同性能要幹嘛 ?

不管是哪個聲道
都是由導演與混音師
依照畫面的完整還原
讓聲像忠實呈現

極力推薦 兩部紀錄片
電影配樂傳奇
電影音效傳奇 - 好萊塢之聲
當代多位傳奇導演
以及頂尖的錄音混音師
述說著近一個世紀
單聲道 至 多聲道的變革
音效及配樂的演化
一窺龐大電影工業
在沉浸感上的 精雕細琢

另外舉個超簡單的例子 ~
不論任何多聲道擴大機
內附的聲場系統
執行時的第一個程序
就是 "各聲道音壓同步"

各聲道喇叭落差過大的話
要讓它們承受相同音壓
還要維持相同性能
又要追求接近的響應
更一步邁向電影及音樂的聲像一致性
實在太難

也就是樂友們常說的
飛機飛過,變成空拍機
福特野馬開過,變成福特 kuga

就更不用說...要全聲道重播純音樂訊號了
===============

這邊作個小結
想用什麼系統玩,爽就好 ~

但如果有玩家堅持
原生兩聲道訊號 一定要用兩聲道播
那從 2000 年起
已有許多國內外發行商 (包括環球音樂)
知名藝術家、音樂人
(交響樂、爵士、流行等各種風格)
使用原生的多聲道訊號去製作
並發行成最終版本
是不是也該...堅持用多聲道系統去播 ?

我沒有要爭論任何事
手機附的耳機,在某些時候
也帶給我很多快樂 ~
===================

提供一個真實案例

在音響論壇 386 期
由梁過前輩編寫的
wilson audio 多聲道系統 純音樂聆聽
使用六支 wilson audio 落地 + 同牌中置
同牌的超低音 Thor's Hammer
以及兩台 Proceed 後級

好幾頁心得看起來
他相當熱愛交響樂
他有一套 MBL 兩聲道系統
兩套不斷比較
各有美好
================

<器材介紹>

大家可以參考 上述架構
器材就挑選任何自己喜歡的 ~
價位也不限

以下分項說明

1.
多聲道訊號處理

需要幾個功能:

A.
可多聲道前級輸出

B.
兩聲道訊號上轉至多聲道演算法
有符合規範

佛洛伊德博士有公開他的聆聽系統
所使用的訊號處理擴大機是
JBL SDP-75
(完全相同於 Trinnov 旗艦)
牌價 35000 歐元

他也強調
較好的訊號處理晶片
能更準確地進行分頻

而我選用的是
NAD T778 作為訊號處理
其實原廠設置了 秘密封印....
解開封印後,性能大幅提升
直逼旗艦純前級

T778 的數位訊號處理晶片
與 Anthem AVM60 同一顆
========================

2.
量測器材

依據
中華民國音響學會
國立成功大學
及 工業技術研究院
聯合出具的發表中提到

國際公認之量測麥克風規格
有 23.77mm 及 12.7mm 兩種電容式麥克風

我目前使用軟體有
Dirac Live
REW
以及另一套 即時響應 量測軟體

使用的麥克風為
miniDSP umik 2 (符合 12.7mm 電容式)
還有一支 全平衡輸入麥克風

特別要介紹 Dirac Live
從電腦的運算後
將數據回傳至前級訊號處理器
藉由更強的 cpu 作即時並大量的運算
達到高精度且完善的空間校正

而且可使用符合國際規範的量測麥克風
去收集信息
一切都是為了能更靠近目標:響應及相位均衡

當然 調出自己愛聽的聲音
這也是 dirac live 的基礎功能之一

另外
Dirac Live 也有完全不同於 "全自動" 的高階手動功能
如果是對聲音及效果有執著的人
相當推薦
========================

3.
後級

單聲道 一路至 多聲道後級
喜歡什麼後級都好 ~
能全聲道相同後級是最理想

在我 5.1.2 的架構中
性能良好的 7 聲道後級是最適合
一台搞定

我選用的是
NAD M28
purifi 的 D 類後級

在全聲道同時運作時
有很高的效率
良好的驅動力、極低的失真
並且各聲道模組化
在故障維修時,只要插拔替換
==================

4.
喇叭

有些版友看了我之前的劇院文
就以全聲道相同的喇叭架設劇院
都獲得好的體驗

我依然選用 KEF (LS3/5A 單體製作公司)
將前置換成了 Q750
環繞也換成 Q750

中置與天空皆使用 Q650c
達成了 全聲道皆為
1 吋高音、5 吋中音、6.5 吋低音
同系列 同單體的喇叭型式
以求響應接近

特別要介紹 Q750
來看看 SoundStage 主編對 Q750 的詳評:

Q750 對女性聲音的再現聽起來和 LS50 一樣好
陶醉於 Q750 產生嚴肅聲場深度的能力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曲目的凝聚力
巨大的聲場、精確的成像
以及 Q750 所做的一切平衡感
這種平衡很重要

我聽到了高音喇叭、中音錐盆、低音驅動器
和無源輻射器之間驚人的凝聚力和均勻度
說 Q750 是一款設計精良的換能器
是一種輕描淡寫的說法
在它們的極限範圍內,我發現它們幾乎完美無缺

我將我的 HEGEL 放大器的音量指示器
提高到 80 (最大為 99)
Q750 保持平穩
聽起來就像它們在更合理的音量下一樣沉穩

他使用台灣牌價 25 萬的
HEGEL H360 作為驅動
他對中性無染的 HEGEL 相當喜愛
覺得搭配中性無染的 Q750 很棒

聲像的表現
中性的響應
大聲壓下的失真控制
並且有著實惠價格
這是適合電影與音樂同一套的喇叭
也有不同樣式尺寸
提供架設的方便性

Dolby Atmos movie & Atmos music 電影音樂同一套
========================

5.
低音

佛洛伊德博士提倡
任何聲道數的系統都作分頻
(也就是加入超低音喇叭)
以便在大多數情況下
擴大機及各聲道喇叭有更好的表現

低音就挑喜歡的啦
雖然從性能數據可以作出分析
但一個器材來到身邊
還能留用
是很講緣份滴 ~

我依然是選擇 Rythmik
從它們的設計理念
"重播正確的低音訊號"
到我一路接觸的幾顆 Rythmik
都給我良好的電影與音樂體驗
也才知道 好多作品
原來低頻的細節、訊息量 是如此之多

這次將低音換成 FV15HP
也是相同感受

Dolby Atmos movie & Atmos music 電影音樂同一套


特別要介紹的是 FVX12
他與 FV15HP 有相當接近的性能
一樣平坦的響應
雖然響度和餘裕度不能及
但內建 Hypex D 類擴大機
以及獨創的直藕伺服器
確實能夠良好執行低頻訊號重播

而在 12 及 15 吋密閉式產品
在 20hz 以上
也是一貫的保持 低失真、平坦的響應
並且快速精準的重播低頻訊號

也幫人安裝過 100 公斤的 Rythmik 雙 15 吋低音
至今還是無法忘懷
兇猛與細節層次 並駕齊驅
是如此美好的感受
====================

6.
其他器材
Pioneer LX500 播放機
線材 全系統 萬隆 NeoTech
Nuprime AC4 電源處理器兩台
Nuprime SW8 switch 兩台串接
2021 年版 AppleTV
(作 apple music 的 atmos music 輸出)
PS5

同場加映
Wharfedale evo 4.2
Focal CHORA 806 (已更新聆聽心得 在 十樓)
KEF LS50 meta (已更新聆聽心得 在八樓)

======================

<樂友聽感分享>

拜託到兩位樂友前輩
來作第三方聽感分享

一位是
wilson audio、ATC 100 號
Gryphon 等器材
CD、roon 系統 (Tidal、Qobuz)
兩聲道玩家

一位是百萬器材的 7.1.4 劇院
多聲道玩家

因為都是熟識的樂友
兩位玩家來前就坦言
沒有抱什麼期待哦

以下簡述他們的心得:

音樂

兩聲道訊號上轉為多聲道

聆聽 20 首截然不同風格的曲目
包括
交響樂、爵士
電子樂器、男女聲、流行、後現代

在多聲道相位一致的設定下

人聲
結像明確地在眼前
藉著全聲道一致的發聲
細節層次清楚
聽起來沒有突兀或偏重的聲道
並且歌聲凝聚結實
尾韻輕鬆地聽見
配樂氛圍充滿在空間中

交響樂及爵士
樂器的音色呈現 他有更喜歡的別套系統
喇叭喜好不同 ~

但定位感與樂器特色則是相當明確感受到

小編制表現良好
大編制來說
聲像結實、空間感很廣
分離程度也明確
相信正統 3 音路的 R 系列會表現更好

在大音壓下的表現
對交響樂真是重要
讓氣勢能夠穩定重播
大音壓這關滿意通過

電子樂器類
可以清楚感受
製作者對於節拍大小長短的運用
每個電子樂器的特色也明確感受到

原生 atmos music

atmos music 曲目也很多
BluOS 串流 Tidal 去播放
以及 apple music 去播放

真的是 "沉浸感" 的良好體驗
感受到藝術家、混音師在各聲道的華麗表現
相當有趣
截然不同的音樂樣貌
合聲、氣氛的包圍感
讓人完全投入其中

演唱會

兩聲道訊號上轉至多聲道

許多樂團、美英日韓演唱會
是以兩聲道發行

主要聆聽範本是
韓國 Red Velvet 女子團體
Red Room Concert 演唱會 2.0 channel 聲軌

在兩聲道上轉演算法正確的機器下播放
首曲的雷聲 腳步聲
以明確精準的軌跡 在左右與上方移動

原生多聲道訊號

經典的藍人樂團
開場曲目 各種打擊樂器
由不同聲道 重播出現場的位置
除了感受藝術家快速轉換的表演
也體會到混音師的原意

史詩級 漢斯季莫 布拉格演奏會
寧靜的提琴手獨奏
轉為狂暴的合奏
廣大聲像、大音壓重播的效果
已經往高標前進

能如此表現氣氛
這沉浸感是絕對過關了

電影

播放 1917 隧道片段
大音壓下重播的能力
決定本段天搖地動的程度 ~
細節的表現也反映出單體控制技術

神兵利器的話肯定不是問題
但入門器材 能有這種效果
這是原本沒料到的
=======================

<總結>

有想建構或調整劇院的版友
可以相約試聽

試聽項目包括
atmos movie
atmos music
電影、音樂、串流
NAD t778 旗艦前級輸出
NAD m28 旗艦後級
Dirac Live 多聲道系統
KEF 全聲道 Q750 同級 5.1.2 系統
Rythmik 超低音 fv15hp
經標準校正的 OLED 畫面展示

Dolby Atmos movie & Atmos music 電影音樂同一套
多聲道劇院規劃。歡迎來訊
頭香
這樣複製一套不是價格問題,而是要有樓主的調整能力
我的克里斯
讓器材發揮原有的性能 ~
同為T778用家,非常好奇所謂的封印為何?如何解開?
我的克里斯
這是幫客人服務的項目之一 ~
很專業的文章!又增長了一些知識,請問樓主所在地在哪?謝謝!
我的克里斯
你好,我在台南東區
感謝分享,五分奉上。

請問兩聲道 DSP成全聲道除了是由NAD778來處理之外,會考慮在播放軟體來dsp成全聲道訊號再給AVR嗎? 是說訊源若是SACD、CD、BD的話也只得靠NAD778了XD。
Dolby Digital AC3 V.S. PCM
我的克里斯
感謝加分 ~ 可先依正確上轉功能的機器 作對照組 ~ 然後再聽看看 播放軟體轉出的效果如何
我的克里斯 wrote:
略...


2.
量測器材

依據
中華民國音響學會
國立成功大學
及 工業技術研究院
聯合出具的發表中提到

國際公認之量測麥克風規格
有 23.77mm 及 12.7mm 兩種電容式麥克風

我目前使用軟體有
Dirac Live
REW
以及另一套 即時響應 量測軟體

使用的麥克風為
miniDSP umik 2 (符合 12.7mm 電容式)
還有一支 全平衡輸入麥克風

略...


供參:

1.胡亂雜說亂湊堆砌式的作文,非能展現及提升自身的專業,往往易自誤,甚者誤導許多看倌及消費者。

2.中華民國音響學會、 國立成功大學及工業技術研究院並無聯合出具的發表為如上所書。

3.中華民國音響學會第十九屆學術研討會(2006年),執行單位是國立成功大學,標準麥克風自由音場靈敏度校正技術之研究一文係由工業技術研究院量測技術發展中心陳工程師及四位副工程師聯合發表。

4.原文內容如下,與爾所書之意天差地遠
原文:國際上公認以IEC1094-1 規範所述之直徑 23.77 mm 的LS1P 及直徑 12.7mm 的LS2P 兩種電容式麥克風的音壓靈敏度(pressure sensitivity),和LS2F 電容式麥克風的自由音場靈敏度(free-field sensitivity)來維持聲量的最高標準[4]。作為聲量最高標準的麥克風靈敏度,不能以比較校正方法來獲得,而是要經由絕對校正的方法來量測。

5.量測麥克風中常書之英制1"對應上述之直徑 23.77 mm,英制1/2"對應上述之直徑 12.7mm ,常見的許多量測麥克風多是如上這兩種音頭尺寸規格,如Superlux ECM-999...等。

6.直徑 23.77 mm或12.7mm 僅只是音頭尺寸規格,並不等於麥克風的精度、準度、穩定度、耐受度、品質...等。
理性與感性 科學與藝術 https://thxisf.pixnet.net/blog
thxman.tw wrote:
供參:1.胡亂雜說亂(恕刪)



有位頂尖企業的大老闆告訴我
別人沒有問你的事
不要跑去別人面前教

我的版面你講三道四
非君子所為

詢問由你建構的作品、案場、劇院案例在哪
望讓公眾評論之
結果總是沒有答案
多聲道劇院規劃。歡迎來訊
thxman.tw
1.邏輯程度低落與可笑說嘴a.外科醫師自己沒有醫院、手術台b.喇叭設計工程師自己沒有喇叭工廠c.聲學顧問/工程師自己沒有音樂廳、歌劇院e.事務機工程師自己沒有事務機工廠d. ...
thxman.tw
2.真理請找老天爺、上帝、神。
初試 LS50 meta 聽感分享

先貼一張
香港 youtuber 使用 LS50 meta
作 5.2 劇院





先說弱點
量測數據呈現出
200hz 以下不是它的強項
加超低音可以補上 ~
但銜接就要很注意

強項介紹
聲底是如此乾淨
質地細膩 不粗聲

聽人聲 歌手特質明確表達
樂器類是寫真走向

7.8kg / 支
體積小卻很沉
外觀都是霧面
搭配搶眼的單體顏色

歐洲 EISA 2021 書架喇叭冠軍
性能沒問題
該用心的是
拿什麼擴大機餵它 ~
多聲道劇院規劃。歡迎來訊
HI 克里斯大大
有提供預約試聽嗎
THX
我的克里斯
你好啊,我在台南東區,私訊討論時間 ~
Focal 新推出的 CHORA 系列
實際接觸一年
在幾位樂友家聽過
這次也一併把它請來視聽空間了



全系列法國原裝
招牌凹高音
自家研發的新材料中低音單體

這麼一路下來的個人心得
不必用心處理 就能好聽
也是一種價值 ~
結像不是明確或龐大
走向寬鬆 明亮 開闊
免精雕細琢的擺位
聲音柔順
在這入門款就能獲得

多聲道劇院規劃。歡迎來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