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5888 wrote:相信未來會更多支 這應該可行.....現在中高階的機器都搞雲端運算了將運算能力提升就行,更多支只要精準度佳更少的時間量測就值得了,但$$應該也會水漲船高.........ps yamaha 的環擴有AI功能......
一早看樓上貼文, 找出五年多前的Y牌A80環擴的說明書, 就有AI Surround的標示, 並說明AI可由使用者自行決定是否要按下啟用, 哈, 真有一種擁寶山而不知的挫折感...包括甚麼國外幾十家歌劇院環境模擬, 人聲或樂器加強, 音場或環繞音效均衡等等...只是開或不開藍圈圈, 音響效果是否明顯或加強, 還是要看使用者環境, 藍光片, 電視和喇叭的性能和搭配來定, , ,原來A I目前是一股潮流並不是新觀念, 是早存在我們周邊的事物, 2018就有廠商引用耶, , ,
這個有點意思~搞不好有一天可以做到即時互動調整,AI為使用者做出基本調整後,使用者隨時可以跟他說我要某個頻段增益或減低一下,也可以做人聲增強或甚至把合奏中任一樂器抽取出來獨立放大或消音,最後若超出系統能力時,AI甚至可以依據使用者的預算推薦適合的強化解決方案,想到就是爽,每個人調出來都是獨一無二的聲音體驗。
對於傳統錄音, AI 要先快速掃描,把每個樂器和人聲,各自分開,重新定位後,在根據放音環境做調整才行。音場調整用頻率為基礎的會顧此失彼,因為兩種不同樂器的頻寬可能會重疊。因此單一樂器若用頻率調到悅耳時,大場面也許會過量。AI 若能分離並重新合成的話,使用者還可以擁有指揮的權力,好比增加幾個小提琴,以彌補放音環境的不足。這在以頻率響應為基礎的音效上是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