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開始人口負成長,房市未來是?

房子價格會不會跌,要把自己想成賣方

如果自己是口袋很深,銀行利率低成這樣,你會想降價賣嗎?

如果自己口袋很淺,銀行利率低成這樣,你會想頂住,等一個剛成婚的鋼需接盤,還是草草認輸降價賣掉?

我認識一個負債很多的朋友,手頭有間房子,他情願每月去擠出3萬元來付房貸,也不願降價。
IDEAROCK wrote:
我認識一個負債很多的朋友,手頭有間房子,他情願每月去擠出3萬元來付房貸,也不願降價。

我認識20個朋友,手上的其他資產都多過房貸,沒有負債。
沒有負債下,都能等到一個不錯的價錢賣了。
這20個朋友恰好是你那個負債很多的朋友的對比。

有人怎麼賣都賺;有人就是賠售了也還不清債務,所以一直等、一直等.....
房價不會跌, 但是40年以上的無電梯公寓會沒人要買, 因為老人爬不上樓梯
大家都會集中買有電梯的公寓.
無電梯公寓變有行無市, 除非認錯6折出售
澱粉蠍 wrote:
房價不會跌, 但是4...(恕刪)

賠售一堆你都沒看到?
少子化 wrote:
賠售一堆你都沒看到?...(恕刪)

鄉下人越來越少了,未來北上打拼的人口也會變少
澱粉蠍 wrote:
房價不會跌, 但是40(恕刪)


基本上台北市無電梯公寓吃實坪,有電梯舊華廈吃土地使用分區跟地段

都更來講,前面的住三舊公寓可以洗洗睡了,窄巷內怎麼整合?

大概此生無望可以賣一賣搬到外縣市了,價格?反正不要幻想賣新成屋價就是了。

無電梯舊公寓就是老人監獄。

後者電梯華廈臨馬路商三商二地目就是吃容積率獎勵,因為還有馬路退縮往上蓋的優勢

街廓路廊變寬了,還可以順便美化市容才有搞頭。
bike speed wrote:
基本上台北市無電梯公...(恕刪)

地點好遲早還是會都更,比較麻煩的是偏遠地區
少子化 wrote:
地點好遲早還是會都更,比較麻煩的是偏遠地區

小的的看法是,
就算是台北市的蛋黃區也未必能全部都更。
因為如果台北市全部都都更,多出來兩倍的新屋,會有兩種結局,
1. 房價跌到周邊城市可以移入,大家都往蛋黃區移動,但是,那會讓周邊城市變空城。
2. 房價修正不多,大家還是住不起蛋黃區。那多出來兩倍的新屋,勢必6成是空屋(原本只住8成變4成)。
新屋的房屋稅很高,在預估永遠無法解套的情形下,聰明的有錢人未必會買來屯屋。

所以,台北市只有一半的房屋有機會都更。
其他一半會如何,
1. 成為歷史古蹟或當廢墟數百年。
2. 由新都市規劃畫為公園綠地,當然也必須等政府有錢才能收購。因此,台北市的地價要看地區,有些地區會被便宜化,好方便收購。


都更獎勵條例其實不是好事,也不科學。會讓後面晚都更的更難都更。
happywork01 wrote:
小的的看法是,就算是(恕刪)


看以房養老成效如何?房子再爛吃地段抵押給銀行領退休金

類似大樹銀行自己也有建設公司,獵地也很積極

拿壽險的錢去炒地皮也不是一兩天的事情了。

慢慢再整合一些老屋地皮,政府是該管管。

還有第一個狀況更不可能發生,比價效應下,台北市新成屋一坪80萬能買到

那買板橋新房一坪六七十萬的不就傻子了?

光台北市有一半房子都更就很肥了,至少對市容改善有大幫助

終究還是回歸到市場機制,有錢的全拿,或是慢慢買起來屯著。
房價漲不漲人口是一項因素
但不是唯一
撇開人口往集中都市不說
以前也沒有像近年來印鈔印的這麼兇
何況要等到人口負成長發酵至少要10 - 20年後才會顯示出來
為什麼?
人從生下來到大學畢業就要花22年
假設畢業後打拼個6 - 8年算「合理」該有能力買房的族群
那至少也30年過去了

我們折衷算20年好了
你要用未來20年的租金去賭房價漲跌?
賭未來20年鈔票貶值的速度會輸人口負成長的速度?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的人生剩不到兩個20年

如果你覺得租房子優點很多,那很好
那人口負成長之於房價對你來說就是偽命題
因為事實上是不管人口變怎樣你都會用租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