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部份的人買房投資都不用算折舊?


Alan yang0716 wrote:
房價當然會跌房價與...(恕刪)


非常認同 好的地區/社區 往往你有錢想買也買不到 人家就是不願意賣
就算今天跌到1折 對於這些人影響大嗎?
只看帳面當然是損失阿 但問題是一折你還是買不到
當然有人說買不到我就買其他地方就好了 至少我省到錢
但買房要考量的條件太多 有人信風水 有人要求格局採光 有人要鄰居好相處....等
當然什麼房子都有人買 也只能祝你住的開心

只看價格 房子只是物件 但考量到自住環境等條件 真要找也不是那麼容易 往往需要一點運氣
為什麼大部份的人買房投資都不用算折舊?
"投資"當然只算會不會賺錢?!
其它都是次要或不重要!
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不努力肯定沒有機會!

ccc42 wrote:
全新毛培屋裡面有什麼東西會壞掉、如果有送地板不喜歡就挖掉重鋪就好 、而且新屋主裝潢時不是會重新再搞過嗎。


毛胚屋當然會壞囉.

以台灣建商的優良品質, 房子沒幾年就開始漏水, 上市建商某發還用白磚隔浴室 地震搖個幾次就裂了, 怎麼不會壞呢.
事實就是人算不如天算~
當初錢多傻傻買了,最後折舊只是零頭。
另外大部分是要自住的,折舊也是得買。
只能說又不是專業投資~還是留給銀行慢慢算。
samuelhuang2222 wrote:
房屋會變舊就是事實,...(恕刪)

samuelhuang2222 wrote:
很多人有一種想法,地點很好一定不跌,但要注意,
台北市的房價約是新北市的一倍,約是桃園市的四倍,
這樣的價差已反應地點的價差了,要跌就會一起跌了,
不會地點好就不跌,或許還會因差價過高,造成台北市的跌幅更重。...(恕刪)

同意,但換個想法,會有這價差代表啥?
代表也許環境?也許學區?也許通車時間成本?...等等差異造成.
同時也說明了地點對購屋需求的影響,所以可以接受那價格.

身邊同事,去年才剛有人因為"學區"從新北市搬到北市,
去年的價格算高吧?應該算小跌?但他還是買了,也在去年開學前搬完家了.
不管漲還跌,總會有人因為各種需求,各種理由買,條件好符合需求的房子,
你可以等一折,但多的是九折,八折就出手的,因為人家準備好了.這樣懂了嗎?

不過,你也可以找那些硬炒上去的區域,比如說X水等地,
當年因為捷運飆到二十出頭萬,後來跌到十幾萬,現在那些都變舊屋了,
就算這幾年漲回來了,應該也跟當年差不了多少,畢竟舊屋了呀.
(當年是因為考慮到上下班通勤,所以那邊房子根本不看...還好還好)

與其研究折舊,不如把心思放在如何讓自己"增值",做好準備吧.
Good Luck.
還在想CP值嗎?世界上沒有所謂物超所值的產品,但高價卻也不一定就能買得到好產品.
了解、但是有人住也會壞吧、所以空屋和有人住都一樣。


牛奶伯 wrote:
毛胚屋當然會壞囉.
...(恕刪)
房屋當然會算折舊

只是買房的時候 建商的成本是營建成本20% 土地成本80%時

等於你買的房子花在土地上面的比重很高

然後很多人的算法是折舊要一起折...

土地有再計算折舊的嗎?

有沒有讓你思緒更清晰一點


realmeat wrote:
只是買房的時候 建商的成本是營建成本20% 土地成本80%時

等於你買的房子花在土地上面的比重很高

然後很多人的算法是折舊要一起折...

土地有再計算折舊的嗎?

有沒有讓你思緒更清晰一點


大部份的房子不是"營建成本20% 土地成本80%"這樣的成本結構。
別忘了建商毛利40%。
不知道您有沒有思緒清晰一點了
samuelhuang2222 wrote:
大部份的房子不是"營建成本20% 土地成本80%"這樣的成本結構。
別忘了建商毛利40%。
不知道您有沒有思緒清晰一點了


建商毛利 40%不是用總價計算出來的

蓋房子會貸款出來...

所以你算一算佔比會有多少

建商槓桿也是開很大

1塊的錢做10元的事, 結果賺0.4元

這叫毛利 40%, 還有逐年攤提的問題,

每每往往很多人說毛利40% 其實沒有細算成本跟風險,

蓋房子來賣是個很高風險的生意,

真那麼好賺還不集資去當建商,

買地預售到蓋好收錢3年不到40%真的很少、一年才10%、而且3年後才收尾款、不過比電子業好。


realmeat wrote:
建商毛利 40%不是...(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