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房子住」跟「有房子」是兩回事吧?

政府目前的政策確定並不是讓"人人有房買",樓主搞錯了,

另外,提供大家正確的觀念,
一旦買房但貸款未付清前,你仍然欠銀行錢,房子抵押在銀行,
匯率利率也仍舊隨著景氣和彭總裁"意志"在調整,
就算你不賣(這是樓主講的),你仍然很有感覺,
因為欠的錢依舊追著你跑.

政府目前就正在"干預"利率匯率,避免讓利率/匯率的大幅波動影響社會,
但在此同時搞了一堆房屋優惠貸款來活絡房市,
即使政府作莊,政府也並不保證用優惠貸款買房子下去的人就一定可以償還的起房貸啊!

政府平抑物價,是為了維持社會穩定,維繫他政權的安定.

樓主想討論政府進場干預的條件? 這很好.
請把題目改一下吧! 不然樓主的重點都沒顯示出來!!!!
放空真難,GG老愛攪局.
現金不夠多 wrote:
政府目前的政策確定並...(恕刪)



「人人有房子」是某板友釘的稻草人,不是小弟的認知,也不是這個討論串的重點(詳如前文)。


說到貸款,其實目前低利時代,只要信用良好,在有房子抵押的情形,房貸說穿了只是「每個月要省多少錢」跟「要省幾年」的差別。有能力的就少貸點或貸短一點,差一點的就多貸點然後還久一點,那「萬一」就算將還款期限拉到30年(小弟就是30年),每個月的貸款還是會連基本生活都無法維持,那該調整的不應該是選屋的區域或標的嗎?



人生,本來就不能什麼都要。中南部有房子,嫌工作環境不好。臺北工作環境好,又嫌房子貴。現在臺北有房子可以租,又嫌不是自己的資產。可以靠自己努力賺錢辛苦存錢來買,又嫌貸款壓力會拉低生活品質...這樣綿延不絕,請問政府該用干預的手段滿足到什麼程度?是不是到時候買的起南港的房子,又要嫌離大安森林公園不夠近?



小弟年收入大概200多,去年都只敢買一坪19萬的三峽,然後每天花將近3小時通勤,搬進來之後,鄰居的收入也都跟小弟差不多,所以小弟現在看那些為了慾望逼著政府干預臺北房市的人,都很好奇「量力而為」什麼時候變成一種奢侈品?還是現在要求政府干預房市的先進,都是月入百萬的成功組?
















CSIL wrote:
說得很好,如果小弟不...(恕刪)


感覺起來樓主就像成千上萬躲在鍵盤後的facebook user, 看到政策喜歡的就按「讚」不喜歡的就想找是不是有「幹」的這個按鈕。

自由市場,樓主急著按「讚」。那要不要開放大陸勞工順便取消最低工資?要不要讓油價直接反應成本還含污染代價?金融風暴的時候不要出來管理銀行?要不要乾脆全面降低關稅?這些政策都可行而且也符合自由市場,但是你不是政府,只提出「讚」和「幹」兩種評語的時候,沒有幫助。



座頭鯨 wrote:
感覺起來樓主就像成千...(恕刪)



請容許小弟用相同水平的照樣造句來回:


感覺起來你就像成千上萬躲在鍵盤後的facebook user, 看到政策喜歡的就按「讚」不喜歡的就想找是不是有「幹」的這個按鈕。

政府干預,你急著按「讚」。那要不要讓政府決定哪些廠牌的車子可以進口?要不要讓政府決定一杯珍珠奶茶只能賣10元?要不要讓政府決定職棒門票只能賣30元?這些政策都可行而且也是政府干預,但是你不是政府,只提出「讚」和「幹」兩種評語的時候,沒有幫助。



--

這個討論串的打擊範圍只有「要求政府干預房市,滿足某些人想買臺北房子的慾望」,您要把打擊範圍移到其他誇張的例子,那是您的自由,但既然不是小弟開這個討論串的意旨,就請不必牽拖到小弟身上,因為小弟也有不當稻草人的自由。






座頭鯨 wrote:
感覺起來樓主就像成千上萬躲在鍵盤後的facebook user, 看到政策喜歡的就按「讚」不喜歡的就想找是不是有「幹」的這個按鈕。

自由市場,樓主急著按「讚」。那要不要開放大陸勞工順便取消最低工資?要不要讓油價直接反應成本還含污染代價?金融風暴的時候不要出來管理銀行?要不要乾脆全面降低關稅?這些政策都可行而且也符合自由市場,但是你不是政府,只提出「讚」和「幹」兩種評語的時候,沒有幫助。


那我真的要幫你按各讚~

開樓的已經語無倫次了~



----

看大家為了假議題奢侈稅吵成這樣

就知道政府又成功的把應該做的事情轉移了


真的亣多數人不是普通的好騙~/font>


唯一檢驗,明年房價跌不到4成,政策失敗,下台一鞠躬。
版主的觀念無法說服我。

我分享我的觀念:

一個好政府應該以讓所有足夠努力的人都能過到某種程度以上的富足生活為目標,
而不是以大部份人都還能維持基本生活為藉口而不出手干預。

以財富及房產來說,在民主制度之下,

政府如果做得到讓大部份人都買得起房子,為何要放任情況演變到只有少數人買得起房子,多數人只能租房子?

政府如果能做得到正常工作不需兼差或理財的人都能買得起房子,為何要放任情況演變到非得投資理財或兼差爆肝的人才買得起房子?

政府如果能讓整個社會傾向於均富,為何要放任貧富不均的情況愈演愈劇?為何要讓多數的人努力卻只成就了少數人的財富?

版主不必接受我的觀念,但你可以思考看看:「你的觀念能讓多數人幸福生活嗎?」

當然,如果你是服膺「物競天擇、弱肉強食、絕對自由競爭」理論那一派的人,那你就當我的話是耳邊風吧。

至少,觀念上的絕對自由我是贊同的。
freeflow wrote:
版主的觀念無法說服我...(恕刪)



先說,觀念的討論本來就不一定要說服或被說服,各種意見併呈本身就有它的價值,所以小弟下面說的,並沒有要說服您的意思,就交換意見而已。


邏輯上來說,政府不會有「做不到」的事,今天立法院立法禁止德國車進口,下個月大家就看不到2B1A。明天中央銀行調升利息10%,還在背房貸的自住客大概就要集體自殺了。


但我們知道事情不會只有「邏輯」這麼簡單,因為我們一定會問「為什麼要禁止德國車進口?」還有「有什麼理由調升利息?」


簡單來說,政府「有能力」不代表「可以做」,這也是法治國家最基本的原則。


小弟當然知道政府「有能力」讓臺北的房價下跌到可能多一倍的人能買到臺北的房子,但問題是當房價下跌到這個程度的時候,對於現狀已經持有房子的一般自住客,政府該用什麼理由要他們接受資產縮水的結果?他們可能從10年前就開始縮衣節食,辛苦存錢,犧牲生活品質到終於能在台北買房,請問他們又犯了什麼錯,必須跟炒作的投資客或建商陪葬?



當然,貧富差距的問題要解決,可是如果解決的方法只剩下「重分配」,那不就趨近共產主義了嗎?臺灣稅制對受薪階級很不公平,這是要解決貧富差距很重要的關鍵,但現狀已經在台北買房的自住客,難道沒有受薪階級嗎?為什麼同樣是受薪階級,有人必須縮衣節食好幾年才能靠自己買到臺北的房子,有人卻只需要假借公平正義的口號就可以讓政府怪獸開進市場?



幾個關鍵點:
1.臺北房子的「所有權」在台灣是「奢侈品」不是「必需品」,非必需品的慾望理應靠自己努力
2.「臺北自住家戶」的財產權與「住台北但無屋家戶」的財產權,無論在法律上或情理上,都該獲得同等的保障,就算後者的人數大幅高出前者(此點尚未證實),依憲法也應透過配套給予前者補償,因為這是特別犧牲。
3.臺北房價離市場失靈還有一段距離。(市場失靈的定義google就有)










我看了前十頁
原本還覺得ok
但有個地方版主觀念有問題
車跟房是不一樣的
假若是個都市中心要跟車做比喻
那台車就應該是"限量"車款才行(因為房子是限量的)

因為若是一般般的車
一買進落地就8折以下

但房子情況是買進後等升值(目前大環境)
而目前很多措施及動作只是將那些第一手or第n手干預房市價格的人阻隔在外(指買而不住的人)
讓那些想買房的人為避免跟那些資金充斥的人一起"搶房"
目前某些地區房價己失控(台北、桃園、新竹)
假若政府都採不干預~~那房價將嚴重失衡(何況那都是重點城市)
如果一個比喻泡沬
就看誰最後接到破掉的泡泡(應該都是十年以上房貸的基層人民)
等房市泡沬破掉時~~那就跟一般般房車一樣
但因為基層人民若佔多數時
那整個消費經濟將下滑甚至影響整個國家經濟

或許真的租來替代買是ok的
或者去買二線衛星城市也行
但這都不能避免有心去炒作房價
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讓真正需要房子的人購買(是指社會中堅且有家庭小孩~~非剛出社會)
不然難保好不容易存到$$最後還是被炒房的人賺走

版主你是依"個人主觀"的想法~~但有很多人真的有需求
例如我要結婚生小孩~難道要也用租的
那小孩要報那個戶口~~這就是個大問題
感覺奢侈稅跟優惠房貸都是政府作莊買空賣空下的產品~~
不知道社會住宅政策會落實多少~~比起買空賣空而言~~較不會惹人非議吧~~
這樣說吧,動產跟不動產不同處差異最多的就是在"生產"這個部份,舉例來說:假如今天某項商品大賣導致人人搶購造成價格上揚,那廠商可以很快的生產補貨,讓價量均衡;相對不動產則無法因量產來以量制價,所以在價格上受到的控管會比較多,另外不同點還很多如流動性,獨特性等這可以看一下不動產經濟學相關書籍有比較多的描述

政府插手介入市場這是凱因斯的論派,但是管多管少是該怎管?這又要回到土地法規如何規劃或是原本目標來說,你說台北的房子是算奢侈品還是必需品的講法不是很正確,應該是用豪宅或一般住宅來做比較的,今天問題是台北的房子那麼貴是因為真的有那麼多"住"的需要還是因為"炒做"而使價格攀升?如果單純是供不應求那政府該做的是擴建城市規模,興建交通工具來滿足更多的需要;反之若是炒作上來的價格,那政府的手就不得不介入來穩定價格,這不只在房地產,很多民生必需品或是煙鹽酒煙等,這些都有相關的法規,並且禁止屯積炒做的,並非只針對房價而已

回到您的問題,只要不是豪宅都只能稱做必需品而非奢侈品,今天大環境因為政策因素造就大台北地區工作機會明顯大於中南部,那政府要嘛轉移重心,要嘛就是規劃新市鎮,這問題的解套還是要看政策規劃,版上常出現"中南部不能住人嗎?"等等的言語,就好像為什麼國光石化為什麼不蓋在台北一樣,台灣每個區域都有區域計劃法,有多少人如何規劃這都是政府計劃的,並非市井小民可以改變

在台灣政府干預市場不是一兩天的事,民國91,92年不動產大低迷時,政府也推出一連串刺激市場的政策,拉更遠的看台灣從60年代到今天好幾次市場反轉都是因為政府的因素,無論漲或是跌,而且不是只針對房地產而是針對""民生必需品"",當民生必需品已經受到炒做時就是該介入的時後,否則只要是人為烘台就有回擋的那天,不出手干預只怕跌的會更重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