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亦是認為版大說的是正確的,畢竟房屋政策,以前也實施過國宅政策,結果呢,還不是像買樂透,房價有比較低嗎?為什麼?因為買到的人也是覺得自己賺到,出售時根本亦不會以原始取得的低價賣出,結果就像抱薪救火一樣,亳無助益,只是爽到買國宅的人。對於沒買到國宅的人而言,這是公平的嗎?而且為什麼我們應該出錢去成就少數人的利益?追根究底還是在於為什麼台北市(其實也是特定區域,如信義計畫區、大直重劃區、大安區、天母等等)的房價會那麼高,應該就是環境與地段吧。為什麼這樣的地段會創造這樣高的價格,還不是是因為"物稀為貴"的結果。對於這點,捫心自問,如果你不是要住在那裡的人,政府有無將這些區域的房價刻意壓低很重要嗎?再說,這樣的區域,政府能夠功低房價的方式,想必後座力亦不小,政府有能力處理後座力的結果嗎?處理起來的成本大家又願意承擔嗎(不久前的台灣銀行的放貸風暴應該大家還有點記憶吧)?買不起上開區域的房子,的確只能被洗到多環去買房子,這就像買不起一克拉的結婚鑽戒,就買小一點、等級低一點的,或是用其他物品代替是一樣的道理,想必,全台灣散居各處的房子還沒有到不夠大家買的狀況,不然全台空屋不會這麼多(將近一百萬戶)。至於通勤,因為只住過倫敦,所以以那兒的情況做比較,在倫敦,如果使用地鐵,或現在上倫敦地鐵的網站,可以看到依照區域的遠近是區分為五環的,真正的倫敦市區,其實只在一環跟二環之間,如果講倫敦最精華的區域,亦侷限在一環區域。一般來說,一環是所有大倫敦地區的人白天活動的辦公、商業區,以及極少數的高級住宅區(如Reagent's park區),二環則大多是高級住宅區跟收入相對高的白領人士們居住的地方,像接近倫敦動物園的北倫敦市區,跟大家耳熟能詳的哈洛茲百貨座落的區塊,但亦有例外,如泰晤士河南岸的waterloo區,是以出租供學生及外國學生居住為主的區域,生活條件有點像我們台北市的萬華、環河南路(交通便捷,但居住空間相對擁擠),第三環及第四環則是以中產階級為主的居住空間,但亦偶有些高級住宅點綴其中,如第四區的Mill Hill、Canary Wharf(類似台北地區的政大、天母、新店);再來還有第五區,就是更普羅大眾區住的區域;當然大倫敦地區的日常活動人口,不會僅侷限在上開五環,因為這五環只是以地鐵能到達的區域區分的。還有以高速公路、鐵路系統通勤的人口,北可以到Luton,西可以到Reading,東可以到Chatham,南可以到redhill,大約距市中心30英哩(英制,換算約45公里左右)的空間。以此來看,台北市的活動人口,亦應可以包括到桃園、基隆及宜蘭地區。以鐵路通勤,每天的時間,可以是長達40分鐘(火車的最高時速至少100公里以上,但要算入停靠車站的時間),更不用說高速公路的通勤車潮,上下班時間的尖峰車潮時間,是每天7點起算,到9點半前後,下午則是4點半到8點。通勤成本,地鐵依照區域遠近,單程價格最少約2鎊,若跨區則價格會增加到3.5鎊,但是有每日票價上限,如果都在第一、二區內活動,上限是4.5鎊,如果增加到到第3、4、5區會增加到6鎊左右。公車就比較便宜,一趟車資都是1鎊,但是耗時甚久。鐵路的費用以Mill Hill到King's X為例,單程是5鎊,但可以使用悠遊卡,或購買一日票券,變成5.5鎊為上限。若使用汽車,那油價之貴就不用提了,還有入城費(congestion charge 8鎊/日),外加停車費。倫敦市中心是最少1.5鎊/半小時。看完上開介紹之後,會不會覺得在大台北地區生活還算幸福。當然有人會說倫敦的收入高,這是事實,因為在倫敦收入低於2萬鎊的就算是低收入戶,不過,大多數人的收入,其實亦在3-4萬鎊間,超過4萬鎊的亦不能算少,但以大倫敦地區的人口而言,比例亦不高。在倫敦收入要超過12萬鎊的,才算高收入。以我待在倫敦那時(2007)時倫敦市政府的統計,通勤費用大約佔市民生活支出的15%。至於房價,2007時,即令是倫敦第四環的房屋平均價格,都比台北市的信義區平均價格要高。隨便一間公寓的房價,面積約800平方呎,價格都在25-30萬鎊。可當時會不會有英國人說,政府應該壓抑倫敦市中心區的房價,以供多數人進駐,不然就是放任民怨成長,不負責任?年青人買不起倫敦市中心的房子,政府應該負責改變這個情狀?英國政府在解決倫敦房價問題時,真正的作為是,在第五環周遭(當然是指離倫敦市中心更遠的地方)蓋平價住宅,跟現在要在林口蓋平價住宅的作法差不多,不然呢,政府要耗費大量的公帑,只為了成就少數可以住進國宅的幸運兒,讓他們可以低價購入精華地段的房子,等後未來高價轉售,謀取私人利益嗎?所以,個人是覺得在台灣吵買不起台北市房子的人,真的應該把心中的念頭改變一下,看看是不是要督促政府多多在環地區興建平價住宅,把精力改在要求政府善平價住宅地區的大眾運輸系統,比較實際,也比較不會形成政府資源浪費,結果只成就少數人的利益。
生菜明蝦鬆 wrote: 自身難保也要買?...(恕刪) 我的意思是說,沒人認為房價合理,但大家都自身難保,也無力改變通膨的趨勢,總不能叫大陸 13 億人口自動消失吧?現在要讓房價下跌的唯一方法,就是發生戰爭,但沒人想有戰爭,所以只能建議收入不多的人,到遠一點的地方買房了 ...
版主說的 很多人這麼做了 是一種取捨跟妥協但在這說不會得到認同的 這是人性不過我認同樓上網友說的政府的失職 是在於缺乏交通配套 以及通勤的補貼只要這兩者做好 甚至不必建社會住宅 大台北外圍就有許多低於十萬的房子可選讓通勤由不便變成便利 補貼公共運輸票價成本 時間縮短這樣不是很好但是很難首先政府一任才4年 加上土地徵收 重劃 利益團體....說真的 台灣是有點無解了另一網友發的都更破局人性現實在在說明了 要民主自由的代價
國外沒有公司壓榨勞工的作法...好的公司讓你準時下班在台灣住在新北市外要通勤上下班的話要很早出門但下班呢?公務員較規律外一般的民間企業都有照法規走嗎?(加班費、奇妙的責任制)型態不同...有點難比較加上台灣地小人多種種因素...
u5321007 wrote:大台北地區3萬月薪也有買得起的房子!!但是說出來後,一定會有人說 - 哦 ~~ 太爛了不屑住!月薪都三萬而已了,還要挑 ? 這下我們知道為什麼民怨會這麼大了。連身為受薪階級主要族群的我們都被批為只能買郊區爛房子,不正是再次顯示房價的過高嗎?我相信u大如此諷刺性的文章正是為了指出這點,感謝您為我們這些月薪三萬左右的人發言,媽祖會保祐您的。
應該再加入一個因素作考量就是台北人或台灣人的上班時間因素大部分在台北都會區上班的人 幾乎都是晚下班/超時工作居多以普遍上班族來講 往往下班已經八點多(甚至更晚)若要再加上通勤時間 假設捷運忠孝敦化站到林口長庚 這段時間已經超過一個小時那..家的功用在哪裡..或許他已經變成一個旅店而已如果有小孩的家庭怎麼辦 或許回到家小孩已經睡了甚至小孩接送也是一個要考慮的問題巴拉巴拉說了一堆其實如果有能力 多數人是想要住在都會區的在金援不夠的情況下 但是又要考量旅運時間的問題所以才會衍生出後續供需失調 價量失衡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