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問題,迷失在實價登錄真實性,卻忘了最重要的"價值問題" !!!

鑑價1000萬,但買1500萬,還是只能貸你700~800萬,但鑑價1000萬你買800萬,就只能以你買的合約價7~8成600萬上下,鑑價與合約價銀行會取低的,另外貸款人財力漂不漂亮也還可以再拉個0.5成左右,以上是我近期個人買屋的心得~

恬適生活 wrote:
是的! 也無需空口...(恕刪)



其實銀行貸款標準

買價鑑價都參考、取價低者!

這區域銀行鑑價1000萬

但如果有人很厲害砍到900萬

銀行並不會以1000萬貸你八成
是啊!!!結論就是這貸款額度要契約出來~銀行實際審過才算!!口頭都不算!!就這比較麻煩一點!!

所以!!價值通常要走程序到一半才會知道~不然都是大約大約大約
回應樓上幾位網友一下....

"沒聽過銀行跟建商簽約包整批的嗎?"

"他們銀行審核是愈來愈嚴謹了
房市不好,銀行也怕錢收不回來"


是的,很多網友都了解

其實很簡單,你把自己當做是銀行,就知道

為何我會說銀行鑑價才是物件價值所在

1.房貸就是房子為銀行的擔保品,以便在貸款收不到時可拍賣降低損失,可貸金額一切都看"風險"

2.同上,在景氣&房市or物件看好下,風險低,故銀行願意貸更多錢給客戶.90% ~95% or 超貸都有可能

3.在景氣&房市or物件看壞時,則風險高, <80% or 更低 (早在 2015/2Q 就已趨嚴緊)

4.購新屋or預售屋,碰到建商配合銀行,且指定某幾家,當然其中有利益關係,為特例.

會碰到超貸 or 利率低/高 or 綁提前還款時間 ...etc.

話說我家第一間(起家厝).要貸款 非常快 下午買屋(簽約.訂金 本票) 隔天中午銀行已經說可以核貸
.問要貸款多少金額.
那時AB約 也不是什新聞..實際買570萬 報888萬 可以核貸700多萬..
那時房貸專員私下說 其實是建商賤售了.(金融風暴關係)
原本2008年馬上好 建商剛建好大樓沒多久 準備以11~13萬的價格銷售.
最後竟然以9萬~10萬便宜賣..
銀行房貸專員說 其實有15萬的行情..以85%計算=12.7萬/P
12.7萬X55P=700萬+車位=700多萬貸款行情..
準不準? 也不過三年光景 週邊區域開出17萬的房價..
那時我還介紹一位年輕人趕緊來買屋 他說只有30萬不到的存款 怎買房?
我說 只要信用沒問題 有薪資收入證明.準備20萬的代辦費就可以了
那位半信半疑 還是去賞屋 結果先付20幾萬的(代辦費+幾萬塊訂金)
其他都是貸款 .
這位年輕人不用說白住好幾年 現在賣 還可以倒賺200萬的現金..
房屋就是這麼迷人 時機對進場 就是以百萬價差算

所以銀行對房價的準確度是很真的 如同上面講的 大數據(參數)是沒辦法騙人的




銀行就是起造人,貸款的房價誰說了算?!

aquarise02 wrote:
話說我家第一間(起家厝).要貸款


我大概06年買新莊的時候也遇過這樣的事情

就是自備款不夠

房仲利用浮報的方式

50萬就買了一間50坪四年的大樓

真的滿屌的

在沒有實價登陸的年代

這真的很好作弊

這三五年在看房子時大部分的房仲已經不敢在做這樣的事情了

我是認為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沒有做帳空間

不過我今年六月入主一間台北市的房子

銀行估價也是比我買價高

送估的三間銀行都差不多高

可見得數據的使用已經廣泛化了

23015432 wrote:
我大概06年買新莊的時候也遇過這樣的事情
就是自備款不夠
房仲利用浮報的方式
50萬就買了一間50坪四年的大樓
真的滿屌的
在沒有實價登陸的年代
這真的很好作弊
這三五年在看房子時大部分的房仲已經不敢在做這樣的事情了
我是認為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沒有做帳空間


那個時代還可以超貸...

買屋成交價1000萬,有辦法貸款到1100萬...

這幾年不這麼做,主要是某年上面(某政府單位)開始在抓這種,
貸款要求變嚴格,別說超貸啦,連9、8成都貸不到,一般人頂多就是7成。
這篇也算劣文了

把銀行看得太厲害,有對的時候自然也有偏離的時候

盲從的人看了這篇大槪還真的全信了

預估鑑價其實才是最準的,因為時價登入其實多數時候是炒出來的,最明顯的就是店面,成交價很高,但是銀行很怕是炒起來的所以在借貸上就相對保守,因此建議多參考銀行的預估鑑價,可以去下載一個APP叫星展好家貸,它能直接連絡專員請他分析預估鑑價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