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一下文章好了
老實說,台灣人都是健忘的
去找找看之前的新聞
大約2~3年前吧
那時候其實房市還可以
但是陸客的熱潮還不錯
就有建商,嘆房地產不好賺
紛紛的想轉型成為旅館業
雖然後來的經營方式不同
但是過程都是差不多
1買地圈地-->2養地-->3設計-->4動工-->5開始賺錢
只是在第3步驟時做調整
地產好價格,設計出來的就是公寓或豪宅
觀光人潮多,設計出來的就是飯店
步驟4沒差別
步驟5則是因設計時的不同,一個是賣永久產權
一個是賣短暫使用權
如今這條轉型之路也封死了,對建商來說是一大打擊
台灣的建商其實身兼二種身份,炒地皮+蓋房子
在這二者操作之下,其實並不會立即倒閉的
要想想,建築這東西,又不是做蛋糕或是炒菜,大不了最長是一天
它是需要大量土地+金錢+規劃+時間 才能有一個成果出來
而且成果出來後,根本不可能會有變化了
蓋成社區型公寓很難轉成飯店
或是月子中心
也不可能打掉重蓋
而且台灣人口是向下的,月子中心根本不合理
老人之家還比較可行
其實在中南部,很多以前不怎麼樣的點,都改成養老院了
但是在風景區的,就好笑了,變成風景區養老院嗎?
短时間小型建商可能影響到,但是大型建商應該還是很穩
因為地太多了,資金也很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