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買房子也是不容易

那天西奈山頂是Enki wrote:
蘇東坡只有進京趕考....(恕刪)


青苗法,按理說是一項最為民生考慮的政策。
在百姓青黃不接,缺少糧、錢的時候,讓老百姓自己估計當年谷、麥產量,先向官
府借錢,谷熟後還給官府,稱“青苗錢”。

實行青苗法的目的肯定是好的,可以讓農民在青黃不接時免受高利貸盤剝、並且讓
農民不至於在沒糧的時候土地被大地主所兼並。同時,讓政府獲得一大筆“青苗息
錢”的收入

按理說,出了這個政策,農民該歡呼了,政府出面了,農民們不用受地主老財剝削
了,很多傻空老農民喊:“還是王領導的政策好啊。”

王領導的青苗法一推行下去,完全走樣了。

首先青苗息錢從王領導定的年息二分,本來就挺高的貸款 20%利率,比我們房貸可
高多了。

但是就這個年息二分,在地方一下子變成了半年息二分,年利率高達 40%:
因為是春季發一次貸款,秋季發一次貸款,所以地方官每半年收回本利,還是按二
分收,所以變成了半年息二分,年息四分。到了後來地方官想怎麽收怎麽收,甚至
年息高達百分之幾百。

傻空農民立刻傻眼,說反正自願的,我不貸還不行嗎?接著管地主老財借不行嗎?
政府說了:不行。你貸也得貸,不貸也得貸,於是變成了強制高利貸。
王領導在推行青苗法的時候,還下了定額,貸款多少那是有任務的。

任何朝代推行某個政策,只要涉及到收錢,都是有任務

於是..........
huayung wrote:
青苗法,按理說是一項...(恕刪)
我早就知道你只會看王安石的青苗法. 因為台灣只有教這個. 這個叫財政政策. 光是財策. 你認為澶淵之盟每年歲幣幾十萬兩的. 是誰割誰韭菜? 若是宋被割韭菜. 1千年宋是史上最富朝代你怎麼解釋? 是史書亂寫還是藏一招沒教你?

沒教你的是貨幣政策. 你不會管蔡京的鹽引茶引. 沒有鹽引茶引. 上個月的博鰲論壇全球頂級智庫還在講澶淵之盟. 所以這是1千年前的事還是現在的事? 這是金融還是政治? 已經告訴你今年的博鰲論壇. 想知道答案自己去查.

你還知道以前資本很貴是常態. 年利率20%起跳資質不錯

所以現在實質負利率剛剛負轉正. 你還在等什麼? 還不拉滿槓桿買好買滿?
北宋前期,汴京的一套豪宅少說也要上萬貫,一戶普通人家的住房,叫價1300貫;

而到了北宋末,京師豪宅的價格更是狂漲至數十萬貫,

由於首都房價太高,宋政府又沒有為所有京官提供官邸,所以許多宋朝官員都買不起京師的房子,
只好當了「租房一族」。當過御史中丞的蘇轍,也買不起房子,一直住在出租屋。

蘇轍晚年才狠心在開封買過一所普通住宅,花了9400貫。而宋徽宗時朝廷僱人抄寫書籍,每人每月能掙3500文,相當於3貫多一點。也就是說,如果這位書記員在開封買一所普通住宅,得不吃不喝攢錢長達261年以上,才能買得起蘇轍那套房子。


朱熹曾經寫了這麼一句話「且如祖宗朝,雖宰執亦是賃屋」意思是在宋太祖、宋太宗時期,宰相這樣的一品大員都是租房而買不起。
huayung wrote:
北宋前期,汴京的一套...(恕刪)
我給你按讚. +5分. 說的好

貨幣政策常規手段無法收回. 竟然是從看多者口中說出....

這次印鈔是14年前的事......

難怪葛林斯班在紐約時報專欄投書寫的是文景之治

人家老美對老中的了解. 就是比老中還內行
清代無論官吏還是僕人,在北京市區範圍內買得起一套四間瓦房(草民買差一點的),相當現在30坪的房子,需要多少銀子呢?

清朝買房最容易了,普通人一年的收入就可以在北京買一間房子。


例一:乾隆十六年(1751年),天津丁予范在劉家胡同二道街買了一塊地,蓋了一處四合院,這四合院占地近一畝,蓋了10間房,連買地帶蓋房,花了180兩銀子。

例二:道光十八年(1838 年),天津任秀坡花200兩銀子,把丁予范在劉家胡同二道街開發的這套四合院接了下來,加蓋一間客房、一間門樓、三間書房、三間板房,總共投資了350兩,最後賣了600兩。

例三:乾隆十二年,北京內城西北角太平湖東(新街口),七間半85兩。

例四:乾隆十三年,北京內城新帘子胡同(長 安街南,新華門與和平門之間),四間瓦房70兩。

例五:康熙五十七年(1718),北京大興縣北城日南坊(坊名「日南」,相當於某某街道)有一所樓房出售,該房臨街,下面兩間開店,上面兩間住人,樓後加蓋廂房一間,合計5間房,賣了210兩(參見張傳璽《中國歷代契約彙編考釋》)。

例六: 乾隆五十八年(1793),安徽休寧縣二十一都二圖(「都」相當於鄉鎮,「圖」相當於行政村)也有一所樓房出售,不臨街,但宅基較大,房子共4間,賣了270兩(同上)。

例七:咸豐七年(1857),浙江山陰縣三十六都三圖有人賣房,共計平房3間,賣了60兩(同上)。
唐朝,房價就不那麼友善了,特別是盛唐以後的大城市。韓愈在〈示兒〉一詩中寫道:「始我來京師,止攜一束書。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廬。」韓愈官至吏部侍郎,相當於今天銓敘部次長,死後被追贈為禮部尚書。

一個朝廷高官,在首都買房子居然要用三十年。這個故事的「傷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極強」。如果韓愈此言不虛,不僅說明唐朝首都的房價高,一是因為國家不再授田給民眾,沒有「國家分房」政策了;二是隨著唐朝社會發展和人口增加,人員流動性增大,人們對房屋的購買需求增強


北宋末年,房價更是高得驚人。蘇轍晚年(宋徽宗年間)在汴京買了一所普通住宅,花了九千四百貫。在《宋代物價研究》中記載了當時「打工人」的收入:汴京的飯館酒肆的雜役,一天的工錢差不多是二百文,街頭商販一天的平均收入也在二百文上下。

照此標準計算,一個「打工人」至少需要一百二十八年不吃不喝,才能存錢買得起蘇轍那套住宅。這還是普通住宅,如果是豪華大宅,價格高達數十萬貫。即便官至宰相,若想憑薪資買大宅,也要窮其一生。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其房價水準和今天的台灣還要高。
我非歷史科系畢業
但童年起就對歷史有興趣
只是看的歷史書都是一些很普通的書籍

樓主對各朝代房價的精闢解析
勾起我的歷史魂了

請問有沒有哪間歷史研究所
願意錄取非歷史科系出身的
———————————
那天在西奈山頂大大
感覺您是經濟方面的專家
我有空再努力翻查一遍您在01全部的發言
吸收經濟知識

希望我能因您的知識多賺點錢
讓我無後顧之憂
做我自己想做的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