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算是偏高啦!不過站在建商的立場,也知道35%客戶會有抗性你給的資訊我無法判斷高或低某些號稱30%以下的案子如果細看雨遮...就發現實際上比30%要高很多而且,公設比高,不代表什麼健身房或游泳池等設備很多一層一戶的房子反而公設會高因為法規的問題基地越小...反而越高因為該有的設備一定要有樓高倒挺讓人好奇的現在3.2米算是標準的耶~~甚至很多案子都做到3.4米了不然最差也要3米離譜~~莫非有可不告人的祕密
Stacy1004 wrote:上周六跟著男友及男友...(恕刪) 只要看總價合不合理要看公設的設計合不合理沒什麼公設「比率」合不合理公設不計入坪數那單價就高計入就低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反過來說你蓋房子不會將公設的成本計入才賣嗎?我家的房子雙樓梯設計、有電梯、電梯間近四坪(人等電梯的空間)你說合不合理?除了陽台,還有花台合不合理?朋友來,只有一句話:空間很棒但就得付出代價建商不會幫你出錢的
當然不是建案難以割捨。話說,總是要瞭解一下現況的真實面為何。這樣對接著要去看的才能有個瞭解。因此,才冒昧投版詢問有經驗的大大。不希望只是只單聽建商說詞,多點經驗對之後的看屋比較知道自己應該注意的地方在哪邊。感恩
其實台北市只要是新建案,公設比一定超過30%,因為這是政府這幾年的新規定至於30多多少,就看各建案當初的規劃你所能做的只是看看他有沒有虛報公設比,或者決定要不要接受而已,畢竟你要買都還是要付公設的錢不過,如版友們說的,35%左右的建案,通常都有健身房,或是一些綠地,甚至游泳池等你倒是可以仔細看看他公設的分布及你的接受程度至於你說那個天花板,的確是比一般低了點買房子是大事,多看看就對了
記住...有屋頂蓋著的面積才能去算公設綠地是不能算的...綠地算土地通常偷公設的作法是除了"停車格"以外的地下室都算公設就算你沒買車位...你也已經買了地下室的走道給別人用了然後地下室車位再賣人再依照行政院xxx停車位獎勵辦法(增加容積率)再來扒消費者一層皮.....建商可玩的法令很多你怎麼可以玩的過它們
kanchiam wrote:記住...有屋頂蓋著...(恕刪) 大部分的建商就是這樣賣, 雖然知道又如何?! 獎勵車位算是一種雙方互利的方式, 中庭, 健身房, 交誼廳等等, 也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雖不計公設, 但明明就是住戶才可以用, 說不分攤也說不過去吧.消費者只需要確定, 公設的建設是合法的, 不是違建就好了. 新的建築執照 (雙逃生梯), 又要有以上設施, 很難不接近 30%. 除非, 同建案有非常多的住戶 share. 如果分母小, 公設比很容易就飆高, 也算是住戶少的一種壞處, 也是好處.以上只針對一般大樓公設來說, 和樓主所看的建案比較沒有直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