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設比這個東西,星加坡香港都有。
台灣的建商怎麼賤也比不上香港的。台灣的政府怎麼爛,也因為是民主社會,政府多少還是會忌諱民眾的感受。香港政府根本不是民眾選出來的,政府偏袒企業以獲得更理想的經濟發展、官商冠冕堂皇的勾結、利益輸送時有所聞、見慣不怪,犧牲的就是中產跟草根階層。
以各國每坪價格來比較,其實也沒辦法完全展示每個地方的民眾的消費感受。
以溫哥華為例,過去10年的房價也何嘗不是翻倍?過去一個中產階級,可能花個 20幾、30萬加幣可以在溫哥華東區買一個獨棟的房子,現在20幾30萬加幣,只能買一個面積少2/3的 apartment 大樓公寓。在本來可以負擔與現在可以負擔的居住環境比較心理,心理衝擊不會比我們在台灣 本來一個價格可以買大安區、結果現在只能買三重區的來得少。
所謂住紐約 可以解釋為包含 23 各郡的紐約大都會區,也可以是正紐約市。台北也可以是包含基隆、新北市、台北市的大台北地區。
這種排名用甚麼基準來計算?光說倫敦的定義是甚麼,如果沒有搞清楚就全部接受這種低品質媒體裡面的低品質記者所做的低品質比較,只是讓自己陷於莫名的憤怒當中。
在土地有限的主要城市,中產階級買不起優質地段是很常見的事情。自怨自艾、埋怨政府不會讓情況改善,我們的確是生活在一個民主但殘酷的資本主義社會裡面。
但其實,台北的情況並沒有比其他地方壞。
美國房價過去再高,現在很多地方也變得便宜到不行。經濟的發展就是這樣,也許你可以現在努力看看能不能夠負擔,也可以考慮等市場下跌,在資本社會裡面,考驗的是個人的判斷能力跟努力。
rsc1234 wrote:
所以說
這就是標準的...(恕刪)
老先生
我想您把負面想法的意義搞錯了
人應該把時間花在更有意義與積極的生活上
而不是一輩子工作只為的負擔沈重的房貸
這才叫積極
也許您老人家願意住舊公寓
我也沒說我一定得住新成屋
樸實是美德
可是人當然也有權利會想要好一點的生活居住品質與環境的吧
難道都要跟你爸爸教你說的說
我們小時候都是吃地瓜葉一樣可以活下來嗎?
所以你不可以說別人想住好一點點的新房子卻買不起就是自不量力吧?
先問你好了
想住三四十坪新北市新房子算是奢侈的要求算是不自量力嗎?
就算是住舊房也要一千兩百萬左右
新房則要兩千萬
小小的要求卻要花我這麼多錢?
我為何不能抱怨?
這社會不就是靠抱怨當抱怨大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讓政府正視問題的嚴重才會有改革的嗎?
當社會很多事情已經到一個非常不合理的階段
不是你用正面的樂觀鄉愿的想法能解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