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房子太貴還是沒頭期款

有人說「建商」在炒房?

舉全國推案量第一的「興富發」為例
全年EPS才1-2元,
股價只有40幾元,

開建商不如賣汽車?

建商炒房嗎?
到底誰在炒房?

tany3472 wrote:
台中「待炒未炒土地」(恕刪)


光這題就有很多不懂的人會說投資客

幕後黑手真棒真聰明

有得拿還可以當英雄
登卡普 wrote:
這點你放心!你想的到的,政府也會想的到,你沒想到的,政府已經幫你想好了。

土地增值稅是以,土地公告現值再加消費者物價指數計算,房地產買賣除了課徵土增稅,

還有契稅跟印花稅這兩項,因此關於課稅這方面,政府不會少收你一毛錢的。


那您一定知道,公告現值/市價(實際成交價)的比率大概多少吧?小於一就沒真正漲價歸公,而且,這個小於一也不是接近一,通常比中間值0.5還小,漲價就更沒歸公了,但是,地盡其利卻已經100趴,甚至更高了.
真正重點是要"地盡其用",不是"地盡其利",一塊地可以是建地,也可以是公園地,總該有個合適的綠美化空間比例,但,甚麼各種獎勵容積率多少趴,倒是真正的讓"率"變成"利"了.
各地方政府實際是炒作土地/房價的元兇之一,再由中央銀行的QE寬鬆銀根,超低的利率,配合銀行給建商的土融/建融,不但建商沒資金壓力,也沒利息壓力,市場資金一堆,當然建商就逮到機會,不趁此時大撈一筆還待何時?最終買屋人揹負高額房貸壓力,生活品質低落,還要每年再交地價稅/房屋稅給地方政府,而,這些揹負高房貸的選民歡天喜地的投票給這些首長,到底是誰得益(意)兼偷笑呢?總不會是高額房貸購屋人吧?
guest2000 wrote:
那您一定知道,公告現值/市價(實際成交價)的比率大概多少吧?小於一就沒真正漲價歸公,而且,這個小於一也不是接近一,通常比中間值0.5還小,漲價就更沒歸公了,但是,地盡其利卻已經100趴,甚至更高了.
真正重點是要"地盡其用",不是"地盡其利",一塊地可以是建地,也可以是公園地,總該有個合適的綠美化空間比例,但,甚麼各種獎勵容積率多少趴,倒是真正的讓"率"變成"利"了.
各地方政府實際是炒作土地/房價的元兇之一,再由中央銀行的QE寬鬆銀根,超低的利率,配合銀行給建商的土融/建融,不但建商沒資金壓力,也沒利息壓力,市場資金一堆,當然建商就逮到機會,不趁此時大撈一筆還待何時?最終買屋人揹負高額房貸壓力,生活品質低落,還要每年再交地價稅/房屋稅給地方政府,而,這些揹負高房貸的選民歡天喜地的投票給這些首長,到底是誰得益(意)兼偷笑呢?總不會是高額房貸購屋人吧?


但是講這麼多,倒也不是有意要譴責,只是,一個房地產產業,若不能控制得宜,不但購屋者揹負高額房貸,還可能因為泡沫破裂,引發金融危機,到時,還不是所有納稅人要出錢出力救銀行,救企業.
其實台灣房地產泡沫根本還好
嚴重的話法拍屋會先爆量
以我這幾次跟銀行交手的經驗
他們在審核上確實還是很嚴謹
我想應該是因為政府機構有在盯

所以每次看到有人舉日本(1989)美國(2008)房地產泡沫
我就知道這傢伙一定沒買過房
兩者審核機制差那麼多
台灣算是相對嚴格很多的了
guest2000 wrote:
最終買屋人揹負高額房貸壓力,生活品質低落,還要每年再交地價稅/房屋稅給地方政府,而,這些揹負高房貸的選民歡天喜地的投票給這些首長,到底是誰得益(意)兼偷笑呢?總不會是高額房貸購屋人吧?

因此一直以來訴求的就是居住正義,從來也沒人說是買房正義,買不起房就是用租

的,社會住宅也是只租不賣,何況房屋租金的CP值這麼好,何苦為難自己買房。
一鴛一 wrote:
光這題就有很多不懂的人會說投資客
幕後黑手真棒真聰明
有得拿還可以當英雄


有人會說「投資客」炒房!

我就是「背炒房鍋」的投資客,
15年前,
275萬買進三房電梯大樓,
貸款200萬,
15年下來,最後賣出550萬,
利息支出80萬,
房屋稅+地價稅,支出15萬,
管理費支出30萬,
土增稅支出61萬,
房屋出售仲介費22萬。

看似我把房價炒1倍,
賺275萬,
但是我淨獲利66萬,
550-275-80-15-30-61-22=67萬
政府抽走76萬稅金,
銀行抽走80萬利息,

投資客賺67萬,背炒房客的鍋,
誰炒房?
tany3472 wrote:
有人會說「投資客」炒(恕刪)

還真是為難你了 . . . . . . . . 包租公。
登卡普 wrote:
還真是為難你了 . . . . . . . . 包租公。


我是為了「地方政府財政」跟「金融體系穩定」,當背鍋者。

我只是希望年輕人真正理解,
這些房產增值的錢都流到哪裡去了,
不要劈頭就罵炒房,
卻搞不清楚「誰在炒房?」
tany3472 wrote:
有人會說「投資客」炒(恕刪)


估計還是有人會說

「這不是炒房是什麼!」

好吧,你就是在炒房

不明白金融體系的人

眼前看到的就是你炒房獲利,好像沒看到未來你所承擔的風險

他的現有知識理解能力就是你在炒房

咱不管那些,接下來我們看回融資鏈

政府收到76萬稅收,它把這些錢一部分拿去幹嘛了呢

這76萬稅收,能不能透過某種形式抵押變成152萬以上呢

膨脹過的152萬又會透過什麼方式支出出去呢,支出後會產生哪些效應呢

銀行收到80萬利息,它把這些錢又放貸給誰了呢

背後資金鏈到底有多大呢

誰在吹泡泡呢

國家的進步一定會出現某些代價,欠了錢是一定要還,但誰還呢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