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能跟你說.所謂的公設像是緊急升降機.樓梯.梯間.管理員室.停車場等等.幾乎都是不計入容積計算的.
簡單說.這些值加起來是總樓地板面積的30%.這些.還是有所謂的營建成本.
成本加上利潤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合理嗎?個人認為.因為建商聲音比較大.大部分消費者不懂.
所以修法的方向比較有利於建商而非民眾.
有人說.那就分開計算單價.這其實治標不治本.建商可以變像抬高室內單價.那總價還不是一樣.
再來說陽台跟雨遮.我只要看到那種作一圈大雨遮建案.就真的覺得建商真的很...
那都是算坪數的.消費者花了大錢買實際上用不到雨遮(至少陽台還能用).只是肥了建商而已.
在我認為.就所有空間都算容積.就不會有人利用增加公設來賣錢.而是真正作合理的規畫設計.
而這一部分.除非消費者自己團結起來.不然修法單位還是會聽建商的.因為.只出現一種聲音...
smartyen wrote:
以95年以後蓋的15層新大樓,因為建管法規要求,在當層要有雙樓梯+10平方公尺的自然排煙室(電梯外的空間)+5%的梯廳面積,再加上當棟的屋頂突出物以及當棟1F的通道,單單小公的部份就幾乎在15%左右了.
若再加上大公面積(所有共用的部份),也是需要15%左右,(這部份當然看社區的規劃而有所不同),所以,公設比若落在28%~33%之間都屬於正常範圍.
多謝 smartyen 大大的指教, 之前一知半解的片段資訊, 此刻終於串起來了
achitsai wrote:
低公設比的房子不一定好,尤其以大樓一層多戶來看
適當空間營造舒適空間感創造了價值
狹小空間覺得壓迫反而全部浪費掉
十分同意, 低公設比並不等同於"合理"公設比.
購屋要因人制宜, 因地制宜, 每個人對房屋的取捨不同
最近網路上看到一個很誇張的建案公設比.
http://www.sinyi.com.tw/buy/buy-search/property.aspx?id=97563B
預售屋建坪25坪, 電梯華廈的小建案(差不多像是有電梯的公寓,理論上應該公設比很低)
主建物竟然只有12.90坪 XD
前陽台應該是早就外推掉了,還搞一個超大雨遮.......快比後陽台還大.
再看看那兩個精美的花台(連廚房都有花台喔)
公設坪高達10.34坪!
這建商真是心臟很大顆, 從沒看過虛坪這麼多的建案.
(而且看起來甚麼公設設施都沒有喔, 華廈嘛)
用實坪來算,這個工業區旁"單行道"小巷子內的華廈, 有可能和副都心旁歐洲村大樓一樣貴XD
找時間來去參觀一下.......開開眼界也好.
經濟日報╱記者梁任瑋╱台北報導 wrote:
一位建設公司主管表示,目前房地產常見的30%公設,光是因應建築法規而產生的面積就占20%左右,以台北市為例,一樓以上樓地板面積每超過50平方公尺就要設一個法定機車位,這個部分就占公設比11%,此外,住宅大樓每一層要設一個排煙室,就占了3%左右,還有八樓以上必須設兩個樓梯,也占2%至3%,若再加上電梯的空間5%,基本公設比就要21%。...(恕刪)
陽台不登記產權 建商反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