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價絕對能"規避" 但是不是在最後申報那關最常見的 細節就不要講了1. 新成屋如果量夠大 建商找人頭先轉移一兩戶 讓後面的議價定錨2. 特殊資金需求 代書幫忙處理 買賣雙方私下搓合好就OK不過這些手法 可能對某些人來說 定義上不算造假ryanku wrote:笑的時候, 順便拿實...(恕刪)
看到這篇新聞,不知道有多少人有去查過實價登錄,看看實際狀況為何的?103年4月 ~ 103年6月104年6月 ~ 104年6月大安區,11樓以上大樓,兩年成交都約在150筆,103年成交2筆大單價的,各約250萬/坪,再來就150萬..130萬...104年沒有,直接就150萬..130萬...而要注意的是,104年,有約15筆"建商與地主合建案",因為是合建案,所以成交金額很低,3X~4X/坪。而不管103年或是104年,都有不少"親友之間買賣",150筆中,大約有20~30筆都是這種的。信義房屋在做計算時,不知道有沒有把這些剔除?
pds1 wrote:信義:北市蛋黃區領跌 大安區、信義區大樓每坪跌逾10萬元 我比較關心的是市場默默的在玩什麼今年1~8月買賣移轉棟數有16萬戶(不包含新交屋與預售屋)結果卻是房仲總數少了2萬人;店面已經倒了350家這代表交易中有蠻大的一部分沒透過房仲進行大量鄉鎮房屋土地(含農舍)為何透過代書買賣?這才是重點 這才是重點 這才是重點 很重要所以才講三次房仲業看得到吃不到只好去創造都會區屋主繼續降價有利情境一方面也讓"非買不可"比較有機會跟意願出手~這樣房仲業才能生存不急用錢的屋主大可慢慢研究鄉鎮土地有哪些創利的搞頭
實價登錄應該不會做假,本身與周圍親友這兩年有買賣過共五個案件,在實價登錄上都可查到不過實價登錄並不會刊登全部案件,成交單價過高跟過低的價格不會公開前陣子聽在銀行做不動產鑑價的好友說今年來,他們銀行收到很多低於實價登錄成交案件的申貸案,尤其是大安區大樓今年真的跌很慘(以他們銀行的資料來看)但是有一個不解的點,就是這些案件不約而同的都沒有揭露在實價登錄上,沒刊登的比例之高,已經讓他們也懷疑是否有黑手在操控不過也不能排除他們銀行剛好都收到破盤價成交案的可能啦,所以以上資訊提供各位參考參考另外,房仲通常都有這些破盤價的資料,只是一般房仲不會拿出來給買方看,破盤價的資料都是拿給屋主看砍低價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