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e999 wrote:
日本的遮雨棚有算錢嘛??
台灣的遮雨棚有算錢嘛??
2011年時,內政部有鑑於國外房屋坪數的計算大多沒有包括雨遮、屋簷,再加上民間批評高昂的房價讓「給鳥站的地方也要花60萬元來買」,於是明訂預售屋的雨遮、屋簷採取「計坪不計價」方式,也就是雨遮、屋簷的坪數會登記到房屋所有權狀上面的附屬建物坪數,但是銷售的總金額則不能涵蓋雨遮、屋簷的坪數


brownp wrote:
台灣人長久以來的陋習
很多人明明看見問題
卻總是以負面的態度消極的面對它
我常常看到有類似的"台灣為什麼..."的疑問
主要是在討論一些可以改善的點
不過回覆文章的人
常常有"歡迎來到鬼島","台灣就是這樣","不爽別住",諸如此類非常不是正面的討論
難怪社會永遠讓人覺得停滯
難怪沒有人願意改變
回到發文的問題上
台灣將來的確是以實坪計價的方向在努力
現在正在某種過渡時期

雪小豬 wrote:
在日本賣房子是賣附加價值,
A,B兩棟房子,各有一間50疊的房子要賣,
A棟一疊賣30萬日幣,B棟一疊賣20萬日幣,
都是室內實坪50疊,
但,A棟有門禁管理、電梯、垃圾場、停車場...
而,B棟只有公共樓梯
就這樣,看你有多少錢就買哪一間。
只有台灣的建商共犯結構才會另外算公設比例。..(恕刪)
ake999 wrote:
台灣買房幹嘛要公設?...(恕刪)

Arki wrote:
公設比 是 國家 定的呀,
依據 【中華民國 內政部 營建署 建築法規】,
直白的說,
公設比 是為了規範建商在設計建築物時,
必須有適當且足夠的逃生空間、緩衝空間,
你也許會說,
政府應該提供足夠的公園綠地呀!
為什麼 公設比 還要包刮 緩衝空間?
因為 大樓 不是 平房,
發生地震或火災等突發狀況,
大樓裡的人就像擠沙漏一樣一時無法迅速逃生,
所以,
公設比 中要有不小的緩衝空間,
因此人口越稠密的地方 公設比越高!
羊毛出在羊身上,
日本只是把公設成本攤在每坪售價而已,
和我們把 公設坪數 獨立出來在購買契約上,
並沒有什麼不一樣啊,
其實早期台灣被日本統治過,
很多建築法規都是從日本的法規演變而來,
母法的立法精神差異不大呀!
如過台灣要像日本那樣,
也只是把公設成本攤在每坪單價上而已,
沒有商人會做虧本生意吧?
結果是每坪單價調漲,
沒有太大差別呀。
...(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