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物該不該設計雨遮呢?雨遮好用嗎?

life2018 wrote:
謝謝,我的兩個女兒...(恕刪)

看來你也只是哈買房而已,基本上對建築法規跟房屋結構應該是完全不懂!

不過不懂沒關係,別人在分析事情時別瞎起鬨,房子的單價都很高,誤差個0.1坪都好幾萬起跳!

不是你隨便拿支幾萬塊的手機可以來相比說嘴,不當的比喻只會顯示出你更無知而已。

看清楚雨遮跟外露樑是有何關連,對於以後要買房的網友才有幫助,拿不相關的手機來嘴砲無意義。
素還真真真 wrote:
看來你也只是哈買房而已,基本上對建築法規跟房屋結構應該是完全不懂!

不過不懂沒關係,別人在分析事情時別瞎起鬨,房子的單價都很高,誤差個0.1坪都好幾萬起跳!

不是你隨便拿支幾萬塊的手機可以來相比說嘴,不當的比喻只會顯示出你更無知而已。

看清楚雨遮跟外露樑是有何關連,對於以後要買房的網友才有幫助,拿不相關的手機來嘴砲無意義。

謝謝,你成就了我。
life2018 wrote:
謝謝,你成就了我。

沒人有辦法成就誰,是你自己把笑話告訴大家的。
好像是因為雨遮之前可以算坪數(可以賣錢)
但是一定比例內不計入容積,
所以建商當然樂得把雨遮做滿/做足

以後雨遮不能計算之後可能會出現兩種情形:

1. 建商把窗戶做成落地窗, 儘量往外推, 甚至推到跟外牆平行。這樣的話窗戶以內的面積都可以變成室內面積。

2. 第二種比較有良心的就是不改原來的設計,還是保留雨遮。但是建商成本不變,所以就會變成單價變高。

所以以後看房子更要好好的仔細比較。
calvin0122 wrote:
好像是因為雨遮之前可以算坪數(可以賣錢)
但是一定比例內不計入容積,
所以建商當然樂得把雨遮做滿/做足...(恕刪)


如果我沒意會錯的話(如圖)
畢竟文不如表, 表不如圖阿阿阿





依素還真的說明,
有沒有外推都沒改變, 只是在數字上的遊戲
還可以多賺到雨遮的錢,
現在把它拿掉, 建商就跳腳

甚至會報復性的改回之前的設計,加上偷工減料...
讓鼓吹實坪制的低等波臣們嘗嘗苦頭...
->還不來求我蓋雨遮..(狂笑)...(花枝亂顫.....)


依我看, 引入外國建築公司破壞式的改變比較快...

papasi wrote:
甚至會報復性的改回之前的設計,加上偷工減料...
讓鼓吹實坪制的低等波臣們嘗嘗苦頭...
->還不來求我蓋雨遮..(狂笑)...(花枝亂顫.....)


你想太多....

商人就是商人,一切以利益為主,
"報復"這種行為對利益根本沒好處,
建商何必去做?
THE666 wrote:
你想太多....

商人就是商人,一切以利益為主,
"報復"這種行為對利益根本沒好處,
建商何必去做?...(恕刪)



柯P說的沒錯,
說實話人家都不愛聽...
24樓說的比較文雅


anyway...
要弄懂素還真說的話
->樑柱外推是技巧, 有做下面那塊水泥就變雨遮
一直著墨的卻在形容詞..
難怪海境一直沒辦法平靜....

如果不計價, 建商照24樓說的方式改回來,
不喜歡報復, 改 "更適合人居住", 有開心嗎..


是說,高雄已經有對策了,其他縣市快學
高雄厝陽台可是6坪噎,比主臥房還大
重點是...可以計價喔...
科科科....

波臣把建商關了一扇窗, 政府替建商開了一扇門...
papasi wrote:
如果我沒意會錯的話(如圖)
畢竟文不如表, 表不如圖阿阿阿
依素還真的說明,
有沒有外推都沒改變, 只是在數字上的遊戲
還可以多賺到雨遮的錢,
現在把它拿掉, 建商就跳腳
甚至會報復性的改回之前的設計,加上偷工減料...
讓鼓吹實坪制的低等波臣們嘗嘗苦頭...
->還不來求我蓋雨遮..(狂笑)...(花枝亂顫.....)
依我看, 引入外國建築公司破壞式的改變比較快...

圖畫的不錯喔!

樑柱外推之後,原本雨遮的面積就是外露樑柱的面積,這兩者是重疊的。

成本一樣的情況下,一片薄薄的雨遮都會算錢了,誰會相信主結構的樑柱能不算錢勒?

這是提供給有要買房的網友參考,清楚的了解一些狀況,才能知道自己花錢買的是什麼。

外露樑柱照樣算錢! 這個爭議已經上過新聞,房子的單價都很高,差個幾坪要多奮鬥好幾年哩。
素還真真真 wrote:
外露樑柱照樣算錢! 這個爭議已經上過新聞,


新聞說的並不準確,跟01一樣,外行的比內行的還會發言!!


外露柱一直是可以登記的,103.7.1以後的建照就不准登記了.
外露梁從來都不能登記,當然也沒算錢,
但是建商能開窗就開窗,樑就變雨遮了!!
60公分樑寬嫌太少,在樑的下緣再做個降版,衝法規極限1米(牆心到外緣)


樑跟柱是不同的東西,不會有人分不清楚吧!!
JIN DER LAND OFFICE
JINDERLANDOFFICE wrote:
外露梁從來都不能登記,當然也沒算錢,

原來沒登記就等於沒算錢?那叫建商多送幾根樑給一般的老房子補強,也不用登記要不要錢?

這早就在買房的單價中給分攤掉了,天底下會有沒算錢的便宜事嗎?這也不是記者外行,

這是有憑有據,有消費者就是買到後找消保會跟立委申訴的。

總結就是:買房是總價成交,怎麼登記是文字遊戲,買房不是買豬肉,不會只是買1坪{斤}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