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手打「炒房」!金管會:不是打房、對10家銀行不動產授信啟動專案金檢

weedpin wrote:
政府之前喊說 “有...(恕刪)

對~

之前還發狠話說給我試試看

現在改口說不是打房

是打炒房

對政府劃虎爛信心度 = 0
我們都知道政府超級唬爛,那是因為選票考量,怕失去中產階級的票源。
但打炒房是正確的方向,站在基層民眾這一邊,反對建商與地主壟斷土地利益。
我支持政府打炒房政策。
打房啦~哪次不打房

哇哈哈哈~
ebola01 wrote:
出手打「炒房」!金管(恕刪)



抑制房地產囤屋炒作之政策工具

=政策手段=
1.「金融手段」:降低房貸成數、提高房貸利率及不動產授信查核等
2.「稅制手段」:提高過份偏低的不動產持有稅
3.「資訊透明化手段」:推動實坪制(港湖女神)或專有部分/公設分開計價制(張金鶚)
4.「資訊透明化手段」:實價登錄3.0,推動「詳細門牌全都露」、「租賃房地全登錄」、「預售屋即時登載」立法

=政策粗評=
1.短期打投資客應該還蠻有效的,但升息也容易打到真正想貸款購屋自住的青年人,而且利率政策牽動國內外的產業脈動及金融局勢,要考慮的遠不只於國內房地產市場這麼單純。
2.提升持有稅有助於健全房市,好好規劃施行應該是蠻有用的,但要小心設計稅制及可行審核機制,以免打到真正自住的民眾,持有稅高到一定程度的話,會讓有而不(善加)利用的囤房戶吐出來賣,供給增加自然能降低房價(至於台灣的不動產稅跟其他先進國家的不動產稅差異有多大,網路搜尋一下就知道)。
3.誠實明確標示實際能居住面積值多少錢真的是世界趨勢,全世界只有中國及台灣在搞虛坪,一般主張不須改革的理由主要就是已是長期交易習慣、推實坪制只是換個算法而總房價也不會降、大家關注到公設比例容易讓建商把公設降低到影響居住品質...等,但個人覺得把專有部分(主建物+附屬建物)、共用部分(公共設施)分開計價才是正確的,畢竟對使用者來說,專有部分及共用部分的使用強度、方式及效益大有不同,混為一談都算同一種單價本來就是種很不合邏輯的事情,這方面我們很愛跟中國做同路人,藍綠執政都一樣(這算是抹紅嗎XD)。
4.房地資訊透明化,一直都是避免因為資訊不對稱而造成炒房的最佳工具,但看半殘的實價登錄2.0版,就可以知道立法者跟地主建商勾結到底有多深了!

But一堆立委議員背景不是地主建商本身,不然就是地主建商的打手,
怎麼能期待諸公們會斷自己的財路砸自己的腳?
所以以上都是屁話,抱歉浪費大家時間!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