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世代想藉繼承來擁有房產,但繼承的多半是老舊房屋,怎麼辦?

想繼續住就裝潢一下;想住新房就賣掉當頭期款,然後看要繳多少貸款。

這哪裡會有什麼問題?
OldWilliam
把大家的意見匯整如28樓,請指教。
沒$$$完稅也過不了戶

這議題應該也可以與統計至今無人繼承(放棄繼承)房地面積一起看看
elibson wrote:
沒$$$完稅也過不了戶


拿賣房的錢來繳稅就行了!怎麼會過不了戶?

剩下的錢就當頭期款,然後看要繳多少貸款 ....
OldWilliam wrote:
年輕世代想藉繼承來擁(恕刪)


現代人平均壽命80幾歲,
年輕人等繼承取得房產?
這根本就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等到了自己都快進棺材了⋯⋯

如果真的要靠等繼承?
那最佳方法就是「縮短等待時間」……
財富、家庭、健康,目標120歲!
OldWilliam
把大家的意見匯整如28樓,請指教。
2050台灣人口少掉600萬時
你就知道房價有多低
還有台灣人口只會越來越少

如果又發生重大傳染病時
2070人口可能真的低於1500萬人
Trillionaire2020
溫套都死光光...........[鬱卒][鬱卒][鬱卒][鬱卒][鬱卒][鬱卒][鬱卒]
Dr.Corgi wrote:
老舊房屋已經偷笑了我(恕刪)


我家的是轉變成基金會持有,
幾十年來慢慢地接受贈與、買入,把先祖蓋的三進三合院都納進公產了,
每年過年就簡單辦米粉、貢丸湯讓族人回鄉聚聚、燒香、打嘴砲,
因為實在太鄉下,變現沒有出路,願意拿錢出來收購的就只有基金會,還得分期慢慢支付。
80歲這群戰爭前後嬰兒潮的堂兄弟是主力,從小一起長大、一起排路隊上學、直到出外工作的凝聚,但也慢慢凋零了。
OldWilliam
確實有很多家族是這麼做
胡大

建議可以寫一篇關於房貸的文章

論點可以著重放在理財方式

以台灣的長期通膨率來看

貨幣是持續貶值的

年輕人可以合理運用的債務就是房貸

因為利率最低,年限最長

1000萬的房貸放在未來30年的購買力

以2%複利通膨計算那房貸債務就是貶值成543萬

薪資會隨通膨成長,但是貸款金額是固定

等於房貸對年輕人來說是最好的放空貨幣工具

讓年輕人可以認識房貸跟通膨的相關係
OldWilliam
我來試試看,到時先請你過目一下,惠賜意見。 謝謝你,
一鴛一
OldWilliam 感謝胡大,您太客氣了,我只是拋磚引玉,貴司有優秀人才,關於理財相信他們更專業,給的意見只會比我更好,胡大的文章對要買房的年輕人很有幫助,希望年輕人可以多增加些理財方法
把大家的意見匯整如下:
賣舊換新可行嗎?
樓主在工作上(筆者是房地產業者)發現,現在的80世代年輕人多半自覺買不起房,而想透過繼承來擁有房產,但是問題是他們繼承的多半是老舊的房子,這些房子的安全性、居住性都不理想,在市場上的價格在未來也未必看好,那他們到底怎麼想呢?
一、長居都會區的原生家庭年輕人
1. 不會有以「繼承來擁有房產」這樣的想法
因為若要等待繼承父母的房子,可能得等到6、70歲,太不切實際了,他們寧可請父母贊助,協助他們買房(最多的是支助頭期款)。
2. 確實有機會繼承長輩(多半是祖父輩、少數是父母輩)遣產(房產)的
大半的狀態下,繼承的房產多半很老舊,處理的方式約略如下:
1). 房子座落地 點比較好的:把老房子出租,租金用來充抵買新屋的房貸(或部分)。
2). 把舊房子賣掉,賣掉的錢用來抵付買新屋的房款。
3) . 把舊房子重新拉皮、換管線,重新整修裝潢,供自住或出租。但結構強度的問題無法解決。
4). 繼續住在老房子裡:尤其是經濟能力稍差的低薪族群。
5). 藉都更改建以舊換新:這算是最幸運的族群,但隨著近期改建費用大幅增加,改建後分回坪數會變少,也會使都更改建難度增加(成功率變少)。
6). 將房產賣掉:尤其是產權複雜(繼承人多)的房產繼承,賣掉房產由繼承人依持有比例分配現金。
二、原生家庭在非都會區的年輕人
通常在非都會區的房產因需求不強,甚至乏人繼承,尤其是偏鄉的農地,因為產權分散,耕作效益低下,建請政府協助產權整合,擴大農地耕作,以增進經濟效益,否則,若放任不管,日後無人繼承的土地愈來愈多,將造成土地及房產資源的極大浪費。
不論都市、非都市計劃區的房子,50年以上的住宅越來越多,這會是一大問題。若沒有強制都更、危老改建,舊房子的問題,會非常麻煩。有個親戚(目前70歲),賣掉仁愛路,8千多萬,買副都心,連裝潢不到4千,還有4千萬的閒錢!他也"沒有太多時間"等大樓都更,只能老屋變現再説。

胡大應該繼續遊說政府,讓"都更&危老"的誘因更多元(for 地主、建商),容積管制就是都市進步的絆腳石,"都更&危老"的成功率要高,才是台灣之福。例如:能夠住在天龍國走路、坐捷運上班,為啥要買在林口、三峽開車上班!?
OldWilliam
我曾多次對官員建言。 但他們回覆:會破壞現有進行中案例的安定性。 因此否絕了。
erichuang801
官場之言,不意外。辛苦了,胡大。
OldWilliam wrote:
把大家的意見匯整如下:
賣舊換新可行嗎?
樓主在工作上(筆者是房地產業者)發現,現在的80世代年輕人多半自覺買不起房,而想透過繼承來擁有房產,但是問題是他們繼承的多半是老舊的房子,這些房子的安全性、居住性都不理想,在市場上的價格在未來也未必看好,那他們到底怎麼想呢?
一、長居都會區的原生家庭年輕人
1. 不會有以「繼承來擁有房產」這樣的想法
因為若要等待繼承父母的房子,可能得等到6、70歲,太不切實際了,他們寧可請父母贊助,協助他們買房(最多的是支助頭期款)。
2. 確實有機會繼承長輩(多半是祖父輩、少數是父母輩)遣產(房產)的
大半的狀態下,繼承的房產多半很老舊,處理的方式約略如下:
1). 房子座落地 點比較好的:把老房子出租,租金用來充抵買新屋的房貸(或部分)。
2). 把舊房子賣掉,賣掉的錢用來抵付買新屋的房款。
3) . 把舊房子重新拉皮、換管線,重新整修裝潢,供自住或出租。但結構強度的問題無法解決。
4). 繼續住在老房子裡:尤其是經濟能力稍差的低薪族群。
5). 藉都更改建以舊換新:這算是最幸運的族群,但隨著近期改建費用大幅增加,改建後分回坪數會變少,也會使都更改建難度增加(成功率變少)。
6). 將房產賣掉:尤其是產權複雜(繼承人多)的房產繼承,賣掉房產由繼承人依持有比例分配現金。
二、原生家庭在非都會區的年輕人
通常在非都會區的房產因需求不強,甚至乏人繼承,尤其是偏鄉的農地,因為產權分散,耕作效益低下,建請政府協助產權整合,擴大農地耕作,以增進經濟效益,否則,若放任不管,日後無人繼承的土地愈來愈多,將造成土地及房產資源的極大浪費。


其實80年代後的年輕人

你有注意過他們的收入和開銷嗎??

他們的娛樂支出.明顯的高於6-70年代的人

6-70年代還有很多人因為家庭的因素

而為了錢在煩惱

那80年代..他們出生時..台灣的經濟已經開始在起飛中

畢竟80年代的出生是在1991年後...那個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

沒錯..當時的經濟是歷經了洗牌

旦不可否認的

那個時代後的小孩生活普遍比6-70年代的好

連學費抗議一下就有學貸的出現

有錢沒錢都去借學貸來花的時代

付的起也去借的人太多了

慢慢的養成了現在這狀態

賺的不多是事實

旦娛樂確不能少

錢全花在享樂上

幾年幾十年之後

發現自已無存款

才在那抱怨社會

這社會對不起他們

而不是他們對不起自己





說真的

繼不繼承對我這年齡層的人我感覺不是那麼重要

沒錯,..有就是多的..旦沒有又如何?

最少我身旁在我這年齡層的人

幾乎都自己買房..(幾乎不是百分百)

早買的就已經付完房貸了

晚買的就這幾年買的也很多

旦一定存在一定的比例是買舊的公寓

因為這是我們這年齡層所會認知的現實

我的年齡層..沒學貸..交不出學費麻煩自己去想辦法

沒人理你的..

所以很早我們就在面對社會的現實

家中比較沒辦法的一定需要半工半讀才有辦法升學

所以

硬要把不同的時代拿出來作對比

公平嗎?

畢竟你所謂的買不起房的80年代的年輕人

娛樂開銷的比例有多少人是高過你所謂那些買的起房的6-70年代的人??
OldWilliam
認同你的講法。 「偶爾」到5星酒店住宿、用餐,裡面絕大多數都是年紀輕輕的年輕人,很訝異我們打拼了幾十年,人家卻年紀輕輕就可以⋯
夢悠悠
同意,我也是八年級生,身邊就兩派,有不少人都是靠自己湊頭期款買房,包含我自己跟其他朋友到家裡沒辦法贊助也沒能力贊助的,也沒房子可以繼承,不要眼高手低花費要控制不難買到房子。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