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阻貶大幅升息 恐賠上國家景氣復甦

omniyeh wrote:
或許你可以說是貧富不(恕刪)


這波台灣經濟就是前段班
不過貧富差距也更M型化

所以可以觀察
有人資產疫情後翻一倍以上
有人還在這邊幹幹叫等房價跌

社會更兩極了XDDD

--
選擇是一種價值,它賦予我們控制自己生活方向的權力。
H3300 wrote:
這波台灣經濟就是前段班
不過貧富差距也更M型化


老兄,你真是很傷人。

撇開通貨膨脹,亂印鈔票因素,只是告訴大家,房價長期走勢的支撐力道在經濟力,另一大支撐力道在工作人口數。其他的利率,稅的政策都是短期調控。

那裏想用下拉經濟的方式看衰房價,當房價失去主要支撐力道,真長期下跌時,空空自己的經濟力一定走跌,搞不好還失業,實在是不知道,有何好高興的。
全世界都在經濟衰退
台灣是出口導向國家
自然免不了有這問題發生

問題是台灣人民
家大業大底子夠厚
幾十年來靠美國.歐洲.中共國.大量賺進上兆美金的外匯存底
光央行手中就超過5500億美金

幾十年來進出口貿易商.產業
藏錢於海外的金額
更不可能少於5000~10000億美金

但商人是現實的
這些藏於海外的資金是不會回到台灣的
這些龐大資金
只會流向能夠讓他們賺更多錢的國家與地區

台灣房價能不能漲
來自於市面上流動性資金寬不寬鬆
如今美國拼命漲息
加上日幣大貶30%.台幣自然跌個15%
這些市面上的熱錢當然回流美國

畢竟光匯率與利息
就遠比放在台灣炒作房地產還賺太多了
lordkon wrote:
如今美國拼命漲息
加上日幣大貶30%.台幣自然跌個15%
這些市面上的熱錢當然回流美國


你說對了,這叫熱錢,熱錢不是生產事業的投資,是割韭菜用的,太多是有害的。如果過去三年國際熱錢是主要投資在台灣房地產非股市,那這個時候的大崩的就是房地產了。
omniyeh wrote:
當然美國為壓下自己國內的物價上漲,不惜強力打需求,讓景氣降低,蔓延全球跟著經濟看壞,並發生輸入性通膨。

為了阻貶大幅升息 恐賠上國家景氣復甦

日圓今(20)日貶破150大關,引發亞洲央行應該阻貶救自家貨幣言論。前財政部長、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劉憶如今日指出,若為了阻貶大幅升息,亞洲國家恐怕會賠上景氣復甦。

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CTAD)日前發出年度貿易與發展報告警告,若美國聯準會(Fed)和其他央行繼續升息,可能會把全球經濟推入衰退,接著將陷入長期停滯。

今日北威舉行「強勢美元下的全球匯率波動」論壇,劉憶如給出非美貨幣國家,不該貿然追隨美元升息三大原因。

第一,觀望亞洲本身經濟,發展現況與美國並不一致。美國9月失業率3.5%寫下過去50年以來為低,通膨在9月維持8.2 %高檔,亞洲才剛解封,通膨又低於歐美,亞洲不應該跟著美國大幅升息。

第二,即便我們跟上升息腳步,可能也是白搭。劉憶如解釋,現階段地緣政治與極端氣候變遷引發眾多問題,全世界的氾濫鈔票,會認為那邊最安全?

第三,此外,根據過往經驗,假設貨幣走向與趨勢不同,這個國家又沒有子彈,這個國家貨幣很容易成為市場狙擊目標。例如,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中的引爆點泰銖,當時採取固定匯率以及緊盯美元,跟著美元成為強勢貨幣,但貿易逆差環境下,泰銖升值價位不對,加上沒有子彈,吸引投機客避險基金攻擊。

因此,有人納悶,韓國比台灣激進升息,但今年韓元貶值高於新台幣,劉憶如解釋,就是因為韓國去年起貿易逆差,台灣到今年9月出口金額年增率才轉成負值,與韓國情況不同,當韓國出現貿易逆差,韓元貶值才變得比較嚴重。

此外,劉憶如


看來,這些既得利益者,很怕升息啊呀 !
如果美元持續大幅升值,利率大幅上升,但美債還是要付利息啊,持有美債的人可樂翻了。
timlo
美債的票面利率是固定的,所以升息後現有的美債會貶值,交易價格下降=美債殖利率上升。是要新發行債卷不提高利率會難賣
guest2000 wrote:

...台灣通膨率3趴附近是因為台電/中油未充分反映國際油價上漲的幅度...




主計處最聰明的就是CPI 統計的住房占比超級低.......!!

只要還在租屋或還房貸,多少人能夠 " 只花收入的四分之一就能住得起?? "

財經主持人葉芷娟在自己的YouTube頻道《葉芷娟》分享,美國聯準會正對抗處在40年高點的通膨,連2次例會都升息3碼。但大家知道嗎?美國想降CPI通膨,住房居然比油價更關鍵!

美國要降通膨「住房」比油價還關鍵? 你所不知道的消費者物價指數




以下為影音內容:

原來每個國家CPI權重都不太一樣,美國CPI佔比最高的其實是住房42%、交通18%、食品14%;台灣CPI則是食物最關鍵,佔了24%、住房22%。

因為每個國家的生活習慣、消費習慣不同,CPI也要因地制宜,才能更真實反映出特定國家或特定區域的物價水準。

CPI消費者物價指數
關心通膨,都會去參考CPI消費者物價指數,不過全世界不同國家,再計算CPI的時候採用的「項目」還有「權重」其實都不一樣。

用台灣和美國來直接舉例,台灣的CPI計算會針對全台灣17個縣市,調查368細項,大致分為7大類,前三名分別是24%的食物、22%的住房、16%的雜項。

但美國因為地廣人稠,光是CPI涵蓋的商品還有服務,就有8萬多項,但大致可以歸為8大類,其中比重最高的是住房,而且權重較高達42%,再來交通占了18%;所以探討美國的CPI降不降得下來,房租非常關鍵。

各國都用CPI來當作衡量物價水準的指標,可以調查的項目和權重都不一樣,這樣是否有失公信力?但其實主要原因出在,各國消費、生活習慣不一樣,所以CPI會「因地制宜」。

比如,台灣有全民健保,所以可以用很便宜的價格,享受到基本的醫療品質,可是美國就沒有這樣的福利政策,所以會花比較多的醫療費用,對於藥品或是醫療的物價波動就會比較有感;所以美國CPI醫療的權重就會比台灣來得高。

那美國CPI年增率9%,台灣的則是3%,但不能代表美國的物價就比台灣直接貴三倍,因為各國CPI的細項權重都不一樣,基準不同,不能夠拿來直接這樣互相比較,只能拿自身的過去相比。

如果真的要比較不同國家的物價水準,要看得其實是世界銀行公佈的PPP(購買力平價)

另外大眾對CPI也有一個很常見的認知偏誤,就是年增率CPI達到6%,就是物價貴了6%?這想法也不太對,因為CPI是透過調查一籃子的商品和服務,價格加權平均出來的結果,不是單一商品,所以不能夠這樣一概而論。

CPI創高跟房價的高低關係也非正相關

因為CPI調查的「住房」類別,只有納入房租還房屋修繕的費用,根本無關房價

因為房價是資產的價格,並沒有在CPI調查的範圍當中,因此CPI跟高房價之間的關係,頂多就只是物價上升,墊高了建築成本。

台灣的CPI還用來當作調整稅法,還有社會負力保障的依據。

例如當CPI比上一次調整的年度累積漲幅超過3%,那麼綜合所得稅的免稅額、課稅級距、特別扣除額,都會即時的調整,且不必送立法院審議。

其他像是遺產稅、贈與稅、土地漲價總數額,或者國民年金給付等等,都會跟著CPI的增幅連動的調整。
房價一定要顧,才能安內,之後就可以攘外,盡在央行掌握之中,總裁談笑間⋯大家都看著他笑而不語
台灣就是佛系升息,
躲在角落裝死。

反正日本和韓國都貿易逆差了!
都匯率暴跌了!
要死也是他們先死!

台灣就低調的躲在大陸後面!
默默地苟且偷生就好~~
從歷史上看,凡是操弄貨币貶值來試圖欺騙财富的國家,最終也必将被财富所抛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