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的空屋和餘屋很多



是不是永遠只有情緒的發言

還是 您眼中的人都跟 您一般

講點大伙新奇的

事實與否師大公園附近的仲介問問不就清楚了

虎爛沒有好處-----不幹


20080630 wrote:


這個觀念落伍了 ...(恕刪)


觀念不會落伍...


需求型通膨跟輸入性通膨...我比較怕停滯性通膨



那請問你..美國2億人口消費力跟你所謂30億人口消費力哪個多?

你先算一下就知道. 美國減少的..新興市場有沒有辦法補起來吧...


尤其中國這幾年的工廠投資..各種產業的產能都過剩..產能過剩就無法漲價..儘管原物料價格上揚...產品也漲不起來

公司就無法提高獲利..自然工人薪水就不會提高..人民薪水不高就無法提高消費..需求就出不來..原物料拉太高就會再度崩盤...

通膨沒那麼快來

你也該去update一下


~已經快50了,還沒有看過市面上的空屋和餘屋很多
我家昭和7年搬來的,快80年了,鄰居還有一堆比我家住的久的,姓周姓陳姓李....,如果你知道師大路為何會截直取彎,不對著金山南路我就會認為你是在地的.


師大路為何不對著金山南路在下確實不知道,但是想必和師大有關,
這兩條怎麼看也不是直的,我從出生時就住這裡了,那時還沒有師大路。

~家住台北市大安區師大後面,方圓一公里處少說有100~150間空屋和餘屋,

這一百多間都是小套房吧,會有空屋大概是百達富麗那棟的小套房,要有25坪以上的空屋麻煩大大介紹給我,我會很感謝的,這附近真的沒3房空屋可看,我找很久了.


師大後面就是浦城街和浦城公園,有沒有非套房的房子可以自己去看,
方圓一公里處少說有100~150間空屋和餘屋是事實也可以自己去看。

~其他地區也是空屋和餘屋很多,以前家族從事大台北市公寓投資無往不利,

這附近有沒住人的房子都是由像 貴家族一般的投資人把持著,想買價格殺都殺不下來,這些大戶的財力真驚人,我只能繼續窩在違章鐵皮建築內,看著你们把房價炒高.


我指的100~150間空屋和餘屋是大約兩年內的新成屋。

~30年前在竹北後火車站蓋公寓失敗時就收山了。

這附近有這資歷的不少,有木材大盤的游家,賣鞋專買店面的某太太,還有咖啡店房東某女老師,....不知你是....

~那時也沒有比現在恐怖刺激
最恐怖刺激應該是中美斷交時的移民潮,房屋跳樓大拍賣,那時2段101巷的公寓一坪不到5萬.

像我這樣的自住客是最不希望漲的,但是附近真的是投資客太多,地可建地太少,只能看著不回頭的價格


我們是建商,懂了嗎?!
ysc_kyy wrote:
隨著時代的變遷,購屋觀念與住屋需求也一值在改變......

那一帶公寓屋齡高新成屋規模小,總之就是無法有良好管理,
甚至還有小塊地玩偷容積遊戲,將一樓與地下室規劃為停車空間,二樓以上才開始算容積,實際上使用是一樓當店面,樓上住家沒停車位......又逢房價高漲價格開得高高的,一層一戶50坪通常開價3000以上,這樣的房子誰下得了手?或是基地稍大一點但無法做到坡道平面停車,機械升降已不稀奇,很多都已「進化」成倉儲式停車......


內行的。 觀察力很好,以前我經過時還想不通為何要將一樓規劃為停車空間,
沒多久就變店面了,真是厲害啊! 店面和容積率都賺到了。

大大可以再觀察看看,大安區管理良好的大樓空屋率是否有這麼高?

與大安、信義相臨的文山區前幾年也推了好幾個高價案,以當地人來看那麼高價賣給誰?事實上銷售還不錯!客源哪裡來?很多是信義、大安來買的,因為市區內已經找不到較具規模與完整的社區,加上價格跟市內比起來還是有一段距離,所以很多在地人買不下去反而被外來客買走了,最近新店推的幾個建案也有類似的情況.......走進接待中心大概會先被問住哪裡?含蓄一點的問從哪裡來?擺明就是賣外來客。...(恕刪)


也許吧,我只是有感於快50歲了,

還沒有任何一個時候看到台北市有那麼多的空屋和餘屋,

房市的氣氛真的很詭異。
willk wrote:
觀念不會落伍...需...(恕刪)


還是落伍的觀念

這次力拓與中國大陸的鋼鐵原料大戰,最後誰戰勝呢

企業又不是慈善事業,能長久虧本經營嗎

原物料、基本礦產、農產品、貴金屬全部都長期看漲,看看那些國際資金就知道趨勢在哪

通膨不來,靠各大企業大發慈悲長期流血經營嗎
willk wrote:
那請問你..美國2億人口消費力跟你所謂30億人口消費力哪個多?...(恕刪)


只能說你沒抓到重點

3億美國人就算都吃得比豬還多,能吃贏30億人嗎

3億美國人都住大豪宅,房屋建築需求會比30億人需求還大嗎

至於3億美國人的奢侈需求,就自然淘汰吧 (像是汽車、飛機產業)
willk wrote:
那請問你..美國2億人口消費力跟你所謂30億人口消費力哪個多?
你先算一下就知道. 美國減少的..新興市場有沒有辦法補起來吧...


美國 GDP 有多少比例是金融業服務業, 你不會不知道吧 ? 美國金融保險業將衍生性金融吹到多大交易量,

這兩年金融風暴全世界都看到很清楚, 很多人認為亂發明衍生性金融現在甚至是一種罪惡.

BRIC和其他國家很多服務業只佔GDP不到30%, 其他GDP部分都是實實在在的工業,農業, 服務業也才剛起步.

30億人需要多少頓糧食, 多少尺紡織品, 多少個交通工具, 多少棟房屋, 這些需求都要實實在在

要工業, 農業去滿足, 這也是大家為什麼對這些國家的經濟前景比較樂觀.

一個國家像是美國GDP一大比例都是在帳面上玩金錢遊戲, 泡沫化是遲早的事.
美國泡沫化
既使泡沫化
中國也是追不上的
14兆美元的GDP
跟5兆美元的GDP相比就知道了

當然你會說2030年中國會成為第一大市場
是阿!
1990年時當時的媒體學者專家也說
2010年日本將成為第一
結果呢

經濟成長率不可能長年期一直上漲的
總會有極致的時候
而我認為中國還有10年好光景而已
他的舊經濟體系就會發展到極限而停止


大陸那邊就算消費能力驚人,口袋深

會想買台北的地來炒樓嗎?

總覺得怪怪的

我要是住大陸,應該會看上海、北京的房子吧.....

買這邊...我覺得怪怪的


我會不會又被管理員嘿啊
八八八八八八
Davidvampire wrote:
先不說投資客來不及反應,連一些中小型的建商一樣看走眼,手中根本就沒有土地儲備來推案
..(恕刪)


呵呵 應該是去年太相信「馬上漲、三通」等等虛幻題材,看走眼高檔套牢,而滿手的房地產吧,而全世界房地產又紛紛崩盤,現在也不知所措吧。


至於你說沒有土地儲備

呵呵 剛才有人po,連號稱低調的甲山林,也宣稱累計手中掌握的土地庫存可售案量,都多達近700億元、大約10餘萬坪的土地。

我看現在許多建商應該不是沒土地儲存,而是之前囤太多吧,或是說很多餘屋。 很多之前號稱完銷,不就又拿出來賣,或是改名再賣。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