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經濟、賦稅與房價的長期趨勢....

small kim wrote:
今年是2019上半年出生率約85000人,你貼2018年做什麼?今年出生人口等於死亡人口,也上新聞了,自行搜尋

2018一直在裡面!人口增減只看2019就好了嗎?不用歷年來的比對?所以今年少多少?
small kim wrote:
那個圖指的是2019開始,你的只是2018
2019就是死亡跟出生交叉年

交叉然後呢?一年少多少人?你沒辦法算嗎?那換我告訴你 → 今年小一新生 大減近6000人

這真是天大的好消息,對空空來說簡直是海上的明燈,少子化終於發酵了,人口紅利即將消失,

一年減6000,十年是6萬,一百年就是60萬,情勢將要大翻轉,不必再忍受剝削的高房價!

只要大家繼續同心協力撐個幾百年,讓人口大減個5~6百萬,房價就會平穩了!對唄?!
30年前國小一班60人
現在國小一班30人以下

不知道大家怎樣看??
現在買房大多數是30年前的國小生阿

登卡普 wrote:
交叉然後呢?一年少...(恕刪)
jackey chang wrote:
30年前國小一班60人
現在國小一班30人以下
不知道大家怎樣看??
現在買房大多數是30年前的國小生阿

怎樣看?還是一樣看!不管窮人或富人都需要住房,買不起也是要用租的,食衣住行就是必需品。

簡單講:就是一顆蘿蔔一個坑,有多少人就需要多少房屋,人口會老會少,房子同樣也會垮會倒!

房市就是供需市場,等繼承的也一樣,繼承到手大概也殘破不堪,新建案照樣緩漲。



登卡普 wrote:
怎樣看?還是一樣看..

房市就是供需市場.....(恕刪)



說的沒錯.. 尤其是你貼的這張人口分布圖



30~39: 15.6 %
20~29: 13.4 % -> 人數比上一個世代減少14.1 %
10~19: 10.0 % -> 人數又比上一個世代再減少25.3 %
0~9: 8.5 % -> 人數再比上一個世代減少15 %

目前有購屋需求的多半集中在30~50這個年齡層
由你的數據看來, 這種人口結構的驟變比總人口數減少還更具殺傷力

當客戶數目不斷萎縮時
商品壽命卻動輒數十年起跳的房地產市場

怎麼都找不到令人樂觀的理由....


至於屋齡當然是個問題
當新人負擔得起新房售價時,沒人會想買舊房子.....

但萬一房價高到目前這種水準
當然就拿舊房子翻修來翻修去囉!!

oculata wrote:
說的沒錯.. 尤其是你貼的這張人口分布圖
30~39: 15.6 %
20~29: 13.4 % -> 人數比上一個世代減少14.1 %
10~19: 10.0 % -> 人數又比上一個世代再減少25.3 %
0~9: 8.5 % -> 人數再比上一個世代減少15 %
目前有購屋需求的多半集中在30~50這個年齡層
由你的數據看來, 這種人口結構的驟變比總人口數減少還更具殺傷力
當客戶數目不斷萎縮,可商品壽命卻動輒數十年起跳的房地產市場
怎麼都找不到令人樂觀的理由....

所以說 → 房市一直就是化學不是數學,因為是化學所以才多變化,同樣是回到一顆蘿蔔一個坑,

但熱門的坑是在都會區,偏遠地區幾乎是荒廢,用數學來算坑早就比蘿蔔多,但是用化學來分析,

都會區的坑卻比蘿蔔少,房市看法是實務不是理論,理論是用數學算,實務則是化學變化。
登卡普 wrote:
所以說 &rarr..


都會區的坑卻比蘿蔔少.(恕刪)



都會區的發展要看總體經濟狀況
只要都會區能繼續創造更多財富, 提供更多工作機會
房價不至於太差....

左右未來房產方向的
應該要看今後有能力繼續購屋的族群會想往哪裡去....

目前看來最有錢的還是40~60這個年齡層, 這也是人口結構中最多的一群
這一大群有錢人退休後, 應該會有不少人會離開大都市...
至於會往哪去就因人而異了!!

未來都會區的購屋主力應該還是目前20~30歲這群人
不巧他們正是被房地產剝削得最厲害的一群, 他們餘力多用在償還目前房貸上
退休前大概只能換屋... 沒太多增購餘力!!


oculata wrote:
左右未來房產方向的
應該要看今後有能力繼續購屋的族群會想往哪裡去....

未來都會區的購屋主力應該還是目前20~30歲這群人
不巧他們正是被房地產剝削得最厲害的一群, 他們餘力多用在償還目前房貸上
退休前大概只能換屋... 沒太多增購餘力!!

其實房市的支撐力是壓榨而不是購買!任何的租賃、就學、就業、觀光 .... 都是在支撐房價。

大財團早就設計好,先把低端人口洗出去,再把清空的土地蓋大樓蓋飯店,把這些大樓出租給廠商,

拿這些飯店吸引觀光客,被洗出去的人口還是會回來應徵工作,實際容留人口不減反增。

簡單講:房東壓榨你老闆,你老闆壓榨你,你壓榨果汁給顧客,基本的食物鏈就形成,因此都會區房

價的支撐力不是靠購買!而低端人口只是為了討生活,無形中就變成『高房價的共犯』

光看購買其實是薄弱,買在外圍也只是下班回家睡覺而已,白天還是要擠回都會區上班。

登卡普 wrote:

交叉然後呢?一年少...(恕刪)

你慢慢唱吧,我只針對你貼2018那張圖,人家是貼2019年人口交叉,你在說2018那張圖人口還是成長,雞同鴨講

我不會回應你,雞同鴨講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