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面提到東京都足立區附近蓋了一棟25層樓高的高級大廈 在1989年日本泡沫化的高點時 101.XX平方米的房子預售價是1.26億日圓 泡沫後先是折價20%出售 換人接受又再以折價30% 最後故事主角之一以7千多萬日圓接手 這中間不超過2年
如果稍為換算一下台灣的坪數預售屋的大概就是30坪左右售價3800萬台幣 平均一坪大約120萬台幣 看到這裡有沒有絕得這價格跟台北市的預售屋售價相識呢
當年日本人的GDP有3萬多美金現在的台灣很多人說台灣的GDP不準要用實質購買率來算折合起來也是3萬多美金
也就是說台灣跟當年的日本非常的相識 都是資金雄厚不可一世的強國~不過呢當房價泡沫後悲慘的事情就來了兩年跌了50%(還是很貴因為是高級住宅)
還有沒有再跌小說沒有說 但是小說提到了社區的空屋率很高轉手次數也非常平凡 讓管理委員會很苦惱
講到了這裡就可以說明房子是不可能只漲不跌的 因為都有歷史可循 因為我們一旦把房屋看成資產就會有泡沫的危機 只是傷大傷小而已
把房屋當成是資產就要有風險的準備 千萬不要不予以理會
東京賣多少?台北就得賣多少?
國情整個就不同,到底要怎麼比?
東京地鐵比台北的捷運更密集,人民也早就習慣通勤上班
更不要提日本公司還補助你交通費
這就好像給你大樓和透天厝選擇,大部分人都會選擇透天厝吧
不然你以為台北市人愛住二三十年老公寓?你以為台北市人愛住夾層小套房?
在我自己的觀察,日本人不但守規矩,而且排隊耐力很強,走路15分鐘到地鐵站也不嫌遠
但台灣的銀行是離捷運站500公尺才是好標的物
500公尺走路需要多久?
再說我覺得最佩服的是日本很會開發出新的據點,表參道,自由之丘,六本木
日本人可以把台場也弄的很有人氣,台灣的mall有人氣的在哪?
數來數去又是sogo,新光,微風
所以大家都要搶大安區,搶仁愛路,搶敦化南路
沒辦法分散人潮,當然大家就卯起來搶那幾個地方,房價怎麼掉?
而且東京最想居住的排行榜第一名也不是新宿阿
但也不必拿第一名的吉祥寺出來推算來推算去
因為東京還有很多可以住的很舒服的地區
選擇多,就不必像競標拍賣似的搶破頭
東京人跟台北人想法本身就不同
台北人喜歡熱鬧,喜歡方便,願意住在商業區裡也無所謂
東京人可不見得這樣想
甚至許許多多的先進國家都不是這樣想
如果台北的公司願意補助交通費,也許可以吸引一些人選擇台北市以外的地方
但比例有多少?我很懷疑
去日本玩的感覺,我覺得他們都市裡的車子還滿少的
多半都是靠地鐵
台北市即使捷運也不錯發達,但機車汽車還是一大堆
政府就算打了建商,也打不了小老百姓的腦袋
小老百姓要學區,要地段,寧願選車水馬龍的商業區勝過靜悄悄的住宅區
日本人的老婆大部分在家裡作家庭主婦,台灣是雙薪家庭
下了班要飛奔去接小孩,回家還要洗米燒飯洗衣服
怎麼比?
有果必有因
建商就掐準了小老百姓的想法,那怕沒人買
就像iPhone,搞的像3C聖品似的,會怕沒人買嗎
關閉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