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anykey wrote:
我只能說欲小不易...(恕刪)

我倒覺得再來10-20年是持續小跌
生育率1.07的意思在於,
台灣去年每一對夫妻,平均生育1.07個小孩。

上一代原本是2人的,下一代突然變成1.07人了,
這個影響是全方面性的,不僅是房價的問題。
照這樣走下去,絕對是亡國的節奏。


出生率在2.1時,恰維持總人口不增不減。
台灣近年出生率穩定維持在1.1至1.3上下,
因此台灣總人口每年穩定地減少。


如這種超低生育率沒能獲得改善,
那麼日後台灣平均每四十幾年,
"總人口減半"



現在是台灣戰後第二波嬰兒潮的結婚生育高峰,2012年又是龍年,出生人口數才過去高峰的一半多一點點。

再過一兩年,戰後第二波嬰兒潮的結婚生育高峰一過,出生人數會加速減少。

而台灣戰後第一波嬰兒潮,剛到64歲, 人口老化只會更嚴重,往生人數只會增加更快。2014或2015年的某一個月開始,我們就可能看到往生人數比出生人數多,...

王牌不出 wrote:
建中可能不會招不滿?...(恕刪)

我那個年代 建中 33 班 每班50-55 人
現在 建中 30 班 每班 40 人上下
沒有人口紅利支撐,還期待高房價
除非以後大家都從台灣各地坐高鐵來台北上班

浪漫狂狠亦仁亦俠 wrote:
我那個年代 建中 3...(恕刪)


是建中自己把班級數量減少的
不是收不到學生班級數目下降
今天建中發瘋了一年收3000人你看看收不收得滿


flash080 wrote:
是建中自己把班級數量...(恕刪)


如果公立學校收這麼多人
私立學校8成都要倒
flash080 wrote:
是建中自己把...(恕刪)

這我理解,如果明星學校繼續滿招
就會排擠其他學校的學生,
近而影響他校老師的權益
招不到學生的學校可能面臨併校甚至廢校
而明星學校能不能滿招
不是市場問題而是政治問題
建中北一女之所以為明星學校
就是把台北地區甚至部分外縣市那個年紀的精英
集中在一起學習,一起競爭,
一起開拓彼此的視野,進而提升彼此的競爭力
要掃除明星學校也很簡單,
多讓一些名不符實的人進到這些學校
讓原本厲害的人只要花三分力就可以贏其他人
當你的生存太容易,就容易失去憂患意識,
而人性通常是好逸惡勞的,久而久之
明星學校再也不再是明星學校。
而現在教改的方向就是朝這個方向前進。
...
以後的明星學校就會是父母要花大錢(金錢)挑選的私立學校,而階層流動的現象將呈現布丁化
討論到對房價的影響
而 M 型的社會右邊假設只有 5 %的人口
而新生兒人數為高峰的一半,
未來只有現在2.5%的人可以在台北置產
其餘的人住不起台北市都要到都市的外圍
或是雙北以外的地區買房子
你認為蛋黃區還能維持高房價嗎?
(假設其他條件不變,移民政策,出生率等)
現在市中心(小台北)很多地方只有白天上班人口
晚上蕭條的異常冷清,除了便利商店外
幾乎沒有什麼吃的,而新北,桃園的商圈因為人口密度高,生活機能卻十分方便,而生活機能,學區,醫療等是支撐房價的重要因素。當你想外食或有衣食或看個感冒,牙齒的需求,必須開車或增加交通時間到所謂的蛋白區,你就知道痛苦,除非你願意天天自己開伙或去價格較高的餐廳或百貨公司,或是看個小感冒要跑去台大醫院掛號,這樣我真的無話可說了。
.....
浪漫狂狠亦仁亦俠 wrote:
這我理解,如果明星學...(恕刪)


在人口紅利下降的同時
除非你把第一名的學校破壞掉
學生數才會下降
不然你要台大建中收不到學生是幾乎不可能的事
人口紅利是用在全國大專院校不是用在第一志願
人口紅利下降台大建中學費漲3倍學生會收不滿嗎???
而台北市是台灣第一志願
想進來的人很多,目前是供給少於需求8萬戶
人口下降的同時
第一志願是不會優先受影響的
倒楣的會先是最後一個志願會先變鬼城
除非把台北優勢破壞掉
然而,把台北優勢破壞掉對台灣是禍是福難講
打掉一間台大是10間龍虎科大能彌補的嗎
三星總裁說"一個天才可養活百萬人"
你希望培養出一個天才救救台灣還是1000個普通人繼續耗下去呢?
其次是都市計畫
當台北人口下降的同時
房價會先受影響嗎?
以永和的規劃來看
歪七扭八的道路外加幾乎沒有空地
會是一個適合居民生活的空間嗎
假設當永和人口下降時
現在的道路通通拓寬通通拉直
把沒人住的地方改闢公園
生活環境拉到像是大安森林公園附近
永和人口下降的同時房價會跌嗎??
除非永和政府擺爛無作為,道路繼續歪七扭八
房屋沒人住繼續擺著養蚊子
不然房價會不會不動如山呢??
會不會漲呢??
實際例子就是永和國光路本來小不拉機,拓寬後生活機能倍增
而永和想要翻新的道路還很多,等機會罷了。
永和如此 中和呢 萬華呢 吳興街呢 需要拓寬道路的地區還很多
綠地還很少
又要怎麼跌呢 ???
flash080 wrote:
在人口紅利下...(恕刪)

小弟提供幾個我週遭認知的現象
供各位先進判斷
1.我的同學在對岸工作的約有10-15%,很多已經舉家遷移至對岸,目前尚無購買台北的需求,幾乎不再台灣買車(十年前每年新車銷售 40-50萬輛/年,近年來約30萬/年)
2.我的年輕同事(約30歲)因為高房價的關係,已經放棄買屋的需求,個人建議現在這個時機買不如租。
3.我有換屋的需求,原來買三房的房子,在這十多年來家庭結構發生變化(一個小孩到三個小孩)為提升孩子(小學生)的生活品質及唸書空間,仍租下同層樓擴充生活空間,我算一算房價約可支付600個月的租金(50年),我幹嘛買,目前而且很容易租,是這些房子都有人買,但實際自住的需求好像沒那麼高。(即使我住的台北市)
4.前公司經過2002年網路泡沫及08年金融海嘯,對新鮮人降低起薪約6000元/月,而這十年來房價漲了2-3倍,物價約漲40-50%,你叫這些年輕人怎麼白手起家自己買房呢?
5.問問同儕或同事,大家或多或少都可以繼承父母的房產(包括我自己),多出來雙北市的房產了不起自住,多的之後再說。(我不確定十幾年後有幾個小孩會在台北上班,或是他們願不願意和我們這些長輩同住)
人少會由人少的地方開始跌高市嗎還是淡水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