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波炒房熱當中,台灣香港大陸都陷入其中,但也在相近時間,兩岸三地都祭出打房措施,許多人在看台灣奢侈稅時,也喜歡引用香港的印花稅,那就來說說兩岸三地炒房本質的區別。
簡單來說,最主要區別就在於”居住”需求,香港跟大陸這需求強勁,而台灣沒有。這裡指的”居住”需求,是指真的有人會住在裡面的需求,包含自住跟出租。
先來看大陸,北京上海政府打房越打越漲,終於在祭出非北京本地戶口不得買房之後,房價漲幅被控制住,但反而租金上漲了。這就說明,北京有龐大的外地人口想要在北京買房,大陸不缺有錢人這我們都知道,而這些有錢人都想在京城裡買套房,以後小孩上大學或工作都方便。這就造常了大量的”居住”需求。在加上在北京上海,經濟已經是全世界發展最快地方,世界上有無數公司都拼了命,想到北京上海設辦公室賺人民幣。這也造成了大量外國人要到北京上海居住需求,而這些人都是公司負擔房租,比起美金價格,人民幣還是便宜多了,當然房價高租金高還是很多人搶租。
香港同樣要看有無”居住”需求,香港地小人稠有去過的人都對它高聳摩天大樓印象深刻。以自住來說,本地人人口成長並不高,不會造成大量買房需求,這就不能不提大陸神祕富商們喜歡在香港買房了。對大陸神祕富商們,資金不能夠存在銀行戶頭怕曝光,留在香港運作順便買房變成有錢人彼此炫耀的地方,”能夠在北京買房沒什麼,我可是在香港有房”, 以後小孩去香港讀書,女兒到香港生產可以不受一胎限制,種種好處多多,造成香港有房更勝北京有房。另一方面,香港是作為外資進入大陸最佳跳板,許多外資對直接到大陸還是有點恐懼,利用香港來進入大陸就成了最穩健作法,而且在資金進出上也方便,這也造成許多外國工作者居住需求,同樣的這批人可以負擔起高房租,這也造成了香港即使打房,但是不怕。
再來看台灣,人口明顯少子化嚴重,所以自住的需求會逐漸遞減,這是不爭的事實。再加上台灣已經不是外資投資重點地帶,可以去查微軟, IBM, HP這些外商公司,在台灣職缺多還是上海香港職缺多,就可以明顯知道外商在台灣的職位正快速減少中。說到許多人提的”台商回台買房”跟”大陸炒房團來台買房”, 台商回台買房肯定是有的,但是這成不了普遍性的”居住”,這是投資而不會形成真正的居住需求。再說到報紙經常講的大陸某某團集體到台灣買房,但事實上,大陸資金要流到台灣雖然可以,但是障礙比較多要操作手法比香港麻煩多了,以正常管道來說只能在商辦。而且在台灣買個房,以後讓小孩來台灣讀書工作這方面需求也基本沒有,因為變數很多申請困難。所以大陸炒房團,很困難把資金挪到台灣來炒房,而且也不像北京香港,是真正炒起”居住”需求。因此既沒有人口增加,又沒有外資進入讓外國人居住增加,也少了大陸神祕富豪買房為以後留後路,台灣房子”居住”需求真的是沒有提高。房價的泡沫還真是非破不可,奢侈稅只是讓我們看清楚這本質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