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看了那麼多人發言,忍不住也貼一篇自己的看法。
當銀行只用「債權的回收風險」評沽「放款風險」,房價高與低只會影響營收。
銀行見到高房價又不斷配合,以「寬鬆高負債償還比」當手段,美化交易數字。
這是房價的起頭,又稱信用借款的資產運作。
有人拱價,有利可圖為何不是生意。這是銀行。
低成數高自備款的方式,本來就是正確。
高成數低自備款,這不就是銀行作多房價的黑手策略。
我顯少看到或是聽到,高資產的人用借款買房。
這是避免銀行墊高成本。
但是那麼多人不斷湧現並且想要高成數,銀行習慣性同意高成數是不對的。
房價的合理性,在於買方的能力,不是高成數能耐。
很多以前購屋的名人榜,往往核貸金額不列入,只發佈新聞稿誰買了房子,買了幾個千,幾個億。
周董,他應該會是一次買斷不貸款。但是,其他明星就很難說了。
有多少能力,合則買。
不要抱怨房價,要抱怨銀行高成數讓人容易衝動,讓賣方不怕價跌。
賣方只擔心買房沒有能耐從銀行核貸出數字給賣方。
這是房價與銀行的遊戲機。
自住有房就不要想太多,有房住就是幸福,無貸款就是福氣。
銀行,他們只在乎應收帳款。
你有難處,麻煩你自己打自己一拳。
因為,自己沒想清楚負債比與償還能力。
銀行終究還是收錢,不然就是請你自己打包。
你跟誰做生意,麻煩自己搞清楚點。
---------------
如果這幾天的大跌是因美國被調降評比而造成,那麼為何一定要殺那樣慘?
美國經濟數據沒有大變動與滑落,只是數據持平。
美元如果那樣不值錢,就應該看到相對貨幣大漲吧。
可是歐元跟其他大型貨幣卻沒有太多動靜。
http://tw.money.yahoo.com/intlmoney_chart?s=EURUSD%3DX
五日線呈現不動。
就只是「心理層面與獲利了結的投資操作方式」。
剛好藉著全世界政府都有這想法:「世界經濟不能跌的理由」護盤而大量被投機客提款。
台灣散戶太多,不得已還是要硬救。只要穩住散戶的賣壓心態,投機客就沒著力點。
無奈又多了pc以死的謠言,當初ibm賣掉pc事業群也沒那樣喊!
這世界真的投機又投機。
全世界都被上一波的崩跌嚇壞了,所以投機客借此炒作一番。
該去抓誰是這波的「大獲利者」,該去課「金融稅」了。
上一波全世界救了「大到不能倒的大象」卻毀了一年半後的未來。
婦人之仁毀了一個完整經濟週期運作。
經濟學家亂搞一通。
通澎通縮本來就是要有,過度投資形成風險怎麼還要救?!
如果當初不救,現在也許台股剩下4000點。但是總有7000的回復可能吧。
爛蘋果沒有挑走,蟲子吃掉整籃的蘋果。
這就現在的股市感言。
-----------
這波的「大量股市提款」獲利方式,就跟房市一樣,銀行對大量不動產進行提款。
行情好時,建案與銀行高成數。大量藉由話術,對購屋者提款。
此時沒有好的行情了,所以有辦法就落袋為安或是想辦法減少損失。
奢侈稅把原本的獲利空間吃掉,再加上國稅局找上門。
-----------
每年希望逐年5~8%的上揚趨勢與預期心態,被奢侈稅的直接墊高售價壓力而價格壓力到頂了。
一次暴漲15~20%,你說誰買!? 除了找辦法找人頭之外,沒有第二招可以避開。
你想的到,就貼你的想法吧。
-----------
房價跟股價的差異,只是操作週期長短。
房市而不像股市那樣好找白老鼠提款。
彭先生說:奢侈稅很有用。其實真的是很有用,直接把價格壓力上漲到所有人都難以接受的壓力區。
我想說:眾數偏移量的快速搬移,導致類似「不動產通澎」,奢侈稅只不過是加速通澎而減少消費,拉長交易週期而已。
目前政府壓抑房價的策略還很有效,只是大家需要時間去觀察。
最差只不過,大家的的房子變成「不動的負數存款」。
*引用經濟學的基本圖形,作者認為這有侵權,我會刪除連結。
當所有的原始價格(眾數=平均售價)每年上揚的趨勢,應該有脈絡:
1.需求應該是人口的相對比例。(大台北有增加兩倍的居住人口嗎?)
2.人口需求增加,土地與居住需求才會變得更稀有。(大坪數的住宅反倒是主要銷售,不是多數人的需求空間大小?)
3.人力大量需求引導出:城市移入人口大增,意味著就業人口要大增。(台北有增加很多就業機會嗎?)
4.就業人口的收入增加,加上土地資源被人的需求填滿不敷使用。(高所得應該會是被迫的購入基礎能力,台北有比10年前的所得增加2倍以上嗎?)
5.高所得人口增加,存款與現金應該很多。(可是貸款成數卻一直很高?)
上面五項,我認為台北並沒有符合。
但為何會房價大漲?
我歸類三大主因:
1.銀行鼓勵「高成數」貸款,消金貸款的基本利息高額,複利計算的公式下,鼓勵高房價可以增加銀行獲利。
2.房仲業的「消滅所有公開資訊,轉移所有資訊到公司內部」伎倆,使得所有想要私下交易的成功機率降至0%。
3.房仲業的「交易比例抽成制度」,成交價格越高獎金越高。迫使畸形消費模式,只是為了業務的獎金。
房價的因為借貸容易,形成了「銀行造就流動資金」。
台灣是有很好的夥伴--銀行,協助取得資金去做自己有獲利的運作。
資金最安全的炒作,集中在不動產,比起股市的波浪還安全。
加上房仲這角色,會是很好的push點。
最終:銀行造就資金行情,房價當然大漲。
我認為:任何多餘的稅都沒有奢侈稅的有效,因為房仲業者會是奢侈稅的犧牲者。
接下來對金融業進行「IFRS立即實施」,直接讓金融業的淨值滑落。
政府不要對他們保護,其他產業都要這樣實施,不能唯獨金融業可以避免。
新光吳家錄:IFRS二階段 保險業會倒光
導入IFRS/金管會規定[不動產一律成本列帳]是否合理?
-----------
用點時間觀察,價格如果你滿意,你自己衡量去買。
千萬不要拉高你的成本---貸款。
不管怎樣,銀行都是贏家,時間複利才是銀行從房市大賺的公式。
要再壓下房價,只差這一招,但不是稅基處理方式(大家都以為課稅才是方案,我想能避稅就能,沒差阿)。
政府只要對銀行動手,或是很多人「倒債斷頭」。就可以房價下滑。
因為:沒有實際需求,只有假性需求的市場價格。總有個始作俑者:銀行。
-----------
小結論:
1.不要再寄望奢侈稅,奢侈稅只是延長交易週期與增加短期風險,他是有效壓抑,製造價格壓力區間。
2.當銀行用最高上限:4~5成價格去估價。「不動產質押」價格下滑,立刻長期風險加大,直接讓不動產資金曝險機率加大。
這兩個一定要並行,否則絕對沒有下滑房價的可能。前一波有兩個進行,但是好像第二點不太有積極的感覺。
央行沒有提供第二點的實施重點稽查與對外發佈訊息。
而這種下滑,是迫使炒作的金融商品曝險,讓有現金壓力的投資者,讓他們買空賣空的可能棚架搖晃但不會倒,借不出錢哪有多餘資金去運作更多,只能保守。這又對一般人沒有影響,為何央行還不動作?還是時機未到?還是銀行不敢真實實施。
政府:不要相信土地很貴,建案賣價很低的業者自己說法。光是容積率細算,他們還是有賺。只是賣高賺更多。
第一點:資金成本投資獲利壓力 以及 上緣價格壓力區 建立
第二點:現有資金與現金調配比例運作,增加風險。現金轉置成不動產,卻有可能獲利狹小。因時間過長,變數過大。而且不動產再轉移成現金的比例過低利率過高,現值估價沒辦法拉高,使得所有的土地與建築變成真的不動,成本不動下,只是現金變成不動而已。
第二點應該是殺手,但卻政府不敢做!?前一陣有消息要搞,卻好像銀行不太積極運作。
提高利率:銀行還是獲利穩當,百姓哀哀叫。省了吧,這招太差了。
市價課稅:這招很爛。因為認定市價,只是另一種的奢侈稅。目的一樣,名目不一樣,重複課稅。保證交易量直接down到更底,那誰想換屋就要課重稅。找人頭,一樣破解市價課稅。
抽銀行銀根吧!IFRS立即實施吧!
箱型盤整,要多久解套,一定要房價下滑才有救嗎?
另一種就是台灣的物價往下與個人所得大幅增加。
但,我的所得增加就為了買房子?別鬧了。除了買房子,我想其他都ok。
-----------
一個炒作的假性需求市場,救了房市還是救了「不能倒的大象」?
房價下滑,銀行的淨值下滑與壞帳比例拉高,或是跳票比例變高。一切只是銀行自己闖的禍,自住哪有差。
記得固定繳交「保護費」給銀行就好,不要讓自己被「銀行吸更多血汗錢」。
-----------
另外抱怨:
統一的東西不要沒事就漲價,麵包漲2~3元你很有guts,理由!?還是企業獲利優先?!
我認為消金與基本內需產業龍頭,只知道漲價去衝獲利。這樣的龍頭就是「物價上漲」的不良示範。
打折跟降價是兩回事,不要用打折這種噱頭了。以前什麼都漲,漲了就不調整。這樣的下場就是,麵包跟便當快要差不多。你可以繼續漲阿,麵包漲20->25->30->???元也是你的公司一直維繫高eps的動力。
但,我就看不下去。
我想:怕塑化劑含量高,換成另一種配方。這新配方你用了2~3元購入,購入成本會不會太高?
這新配方有含維他命嘛?還是吃了更健康!? 還是你的物流控管不良造成營運成本轉嫁?
統一,也該說清楚吧,子母公司的拆帳都只是你的左右手而已,不要太過刺激「內需物價」。
另外補充:
土地價值有隱含的價值,借由容積率,將土地轉換成大量的末端產品「房子」。
蓋了房子從此土地只剩下最後的商品與購買者,也只剩下銀行與購買者的關係。
建商只不過是造橋鋪路。建商賺「容積率」轉換成現金,銀行賺點交易的利息。
銀行跟建商就只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慾望與消費滿足感」,而並存共同獲利。
買賣房子,業務牽線就是為了立即的獎金獲利,只要能賣的就有賺頭。
那消費者購買房子,滿足「建商」「土地存貨者」「業務」「銀行」。
房子好壞,銀行不會幫你。但是錢照收,又沒有民事責任,而建商與業務卻可能有。
免錢的又沒風險,那個幕後藏鏡人就是 「銀行」。
買房子,貸款沒繳清前。這個房子對消費者是一個「負資產」。
奢侈稅只會搞倒房屋仲介業,房屋仲介業的代價是:銷售量降低(兩邊議價不合,很難成交)。
房價不會動,除非銀行抽銀根或是自我了結式自殺,否則壓力區就是成形盤整局勢確定。
「土地存貨者」賣「建商」,銀行抽趴。
「建商」&「業務」賣給「消費者」,銀行抽趴。
「消費者」賣給「消費者」,銀行還是抽趴。
抽趴就獲利,真的賣越貴,抽越多,銀行真好賺。
比房屋仲介更好賺。
----------------
我有lag,特地補充:8/24
假修繕真房貸現形,銀行衝刺不動產放款業務,過去假借修繕貸款、周轉金貸款之名,行不動產貸款之實,在金管會要求業者「授信重分類」後,不動產放款總額竟提高逾3,000億元,顯示被銀行藏起來的不動產授信相當驚人。先前政府打炒房,金管會檢查局多次專案金檢銀行業承作不動產放款的情況,發現不少銀行授信分類有「掛羊頭、賣狗肉」的情形,利用個人「修繕貸款」、企業「周轉金貸款」的名義,來承作不動產放款。
這是我之前常見的手法,「從口袋掏錢是笨蛋也是這些人跟我提的」。
目前各大行庫貸款額度由先前8、9成,降到現在6、7成,甚至更低,上半年核貸利率也都以1.8%起跳,甚至有些銀行還訂出一些內規,對部分產品嚴格限定貸款條件
----------------
金管會跟內政部,還算有點腦筋。
下波會不會是建商土融授信檢查?! 很期待。
這會很有趣的答案:成本與估價落差,過戶與避稅....。
建商合併銷售房屋及土地時,往往採取壓低房屋售價,但提高土地價格,安排不合理的「房地比」,造成出售房屋虧損或所得偏低,但合併出售土地所得卻明顯大增現象。
僅此個人意見與看法。
寫的不好,就不要大力鞭打我這個小小子。
經濟週期是長是短?是靠哪種數據?依據哪種基期?何流何派?
光這點就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再者,如果這版大所說的從2008年到2011間都是板大說的4000點,
有可能3.4年間股市只震盪1000點?
那還真不敢想像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事?
發生什麼事我不知道,但肯定世界經濟信心低迷到無法想像!
至於版大的標題「房價與奢侈稅無關,只跟銀行有關」我也有一點不同意見,
當然啦,什麼事都跟銀行有關,
沒辦法,銀行就是扮演這角色,
你說「只跟銀行有關」這說法實在太一廂情願了!!
銀行沒有銀行法規範?沒有央行金檢?沒有金管會檢查?
能放多少?該放多少?放給誰?放在哪裡?
除了有法規及政府的監督外,只要放錢出去全都是風險,
風險大小銀行自己承受,
你以為銀行不會倒?慶豐倒不倒?竹商銀會不會被併?
什麼農會、漁會、一信、二信、三信、、、
以前多的是倒的一大糊塗的!!!
以後以一樣會發生,
如果因為銀行:
「土地存貨者」賣「建商」,銀行抽趴。
「建商」&「業務」賣給「消費者」,銀行抽趴。
「消費者」賣給「消費者」,銀行還是抽趴。
抽趴就獲利,真的賣越貴,抽越多,銀行真好賺,比房屋仲介更好賺。
就說始作俑者是他,未近公平!
你會這麼說我推斷你是以消費者的角度出發,
銀行被吃豆腐的時候你沒見到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