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禮拜六同學入厝,邀請了幾個大學同學去他家吃飯,他跟他老婆都在MTK上班,收入想必不低,所以大家都
很好奇以他們的收入怎麼會買基隆的房子,我同學說收入高也不是一輩子,說不定哪天就被裁員也難講,買台
北內湖雖然上班很方便,可是要扛千萬的房貸,那種壓力會慢慢侵蝕身體的健康,買基隆雖然要開車通勤,但是
至少貸款繳的輕鬆,壓力小很多,很多建商房仲都告訴買方,貸款貸的到,成數沒問題,但是他們不會幫你考慮
你能順順利利的繳款到年限結束嗎?
furious wrote:
上禮拜六同學入厝,邀...(恕刪)
真是笑話了~
現在電子公司早就取消驚人的分紅配股制度了!
再以往,沒有費用化之前,犧牲股東權益讓員工以每股10元認購市價幾百元的股票
每認購一張,員工就可以獲得幾十萬的收益
對老闆來說,這種制度下,根本沒有成本,讓員工認股也十分大方
隨便一個人都能讓他認購個10張,每年光這樣就多出幾百萬的紅利
更不用說中高階主管了,千萬都是很容易的!
然而,自從費用化以外,讓員工認購所獲得的幾百萬紅利全部都算是公司的開銷
老闆基於成本壓力,自然就不再大方了
電子新貴淪為普通行業而已
你舉的例子根本不算是個好例子
也就是說,就算是在MTK工作,年薪有150萬就算很高了
兩夫妻加起來300萬,以1/3繳交房貸來算,她們每年可繳交的房貸金額只有100萬
也就是可以辦理貸款1500萬,購買1875萬的房子
但,自備款必須要準備375萬!
若只是剛進MTK的人,就算年薪相對高,但根本拿不出這麼多自備款,好嗎?
以1/3年收入存錢速度來看,也要工作3~4年,才存得到
因此,算他們聰明,除了繼續存錢外,先買個房子自己住,除了省下租金外,還可以作享房地產增值的好處
存個5年錢,又加上自己住的房子小賺幾百萬
下次就能輕鬆換成3000萬的台北市中心的三房電梯住宅
你呢?
你只會悔恨而已!早知道就要買....
相對之下,就算年收入沒有他們高的人,10年就在偏遠地方先買個房子,現在隨便都增值個幾百萬上來,換屋後,也能輕鬆籌出500萬
就算夫妻年收入合計只有100萬,也能貸個500萬房貸,輕鬆換間千萬的住宅
你呢?
你只會悔恨而已!早知道就要買....
我就有認識這樣的朋友
10年前買房時,邀他一起來買,他不肯,他卻花了百萬買台車,繼續租房子
10年後,他繼續租房子,我早就搬入台北市市中心
10年前,他手上的存款是我的幾倍之多
這個故事只會繼續上演而已
信不信,你可以用時間來證明
30年前,台北市市中心,三房住宅只要100多萬,現在隨便都要2000-3000萬!
在上漲過程中,不知道有多少像你現在這樣自己以為聰明的人,死也不用高價買房
但有幾個人沒有悔恨終身呢?
你認為,30年後,房價會是多少?
光只是通貨膨脹,他就會不斷地拉動房價了,這跟你我的收入根本沒有絕對關係
因為,在整個經濟體中,只要某些人賺錢速度十分驚人,他們所增加的貨幣,讓整個貨幣供給量增加,導致貨幣價值被稀釋
又加上,幾年前經濟狀況很險惡,央行又大量釋出貨幣,導致貨幣供給量M1b激增40%
簡單講,你以為你聰明,死也不高價買房,把錢都存起來
但光只是通膨,他就會每年以2~3%的速度蠶食鯨吞你的財富
但通膨不只會吃掉財富,他也會吃掉負債,導致辦房貸買房的人,莫名奇妙得利!
試想30年前,辦理80萬貸款買房的人,就算月薪只有5000元,年收入只有6萬(你可以去問問長輩,30年前月薪5000算不算很高了?)
照當時的角度來看,得不吃不喝13年(現在不也是差不多這樣?),才有辦法清償貸款
看似很沉重,但通膨把負債吃光光,現在的角度來看,80萬稱得上房貸?
就是這個原因,很多人當初辦理多到嚇人的房貸,以為要工作一輩子才能償還,沒想到都在10多年就能清償
你以為是為什麼?
yunyunhome wrote:
也就是說,就算是在MTK工作,年薪有150萬就算很高了
兩夫妻加起來300萬,以1/3繳交房貸來算,她們每年可繳交的房貸金額只有100萬
也就是可以辦理貸款1500萬,購買1875萬的房子
但,自備款必須要準備375萬!
若只是剛進MTK的人,就算年薪相對高,但根本拿不出這麼多自備款,好嗎?
以1/3年收入存錢速度來看,也要工作3~4年,才存得到
因此,算他們聰明,除了繼續存錢外,先買個房子自己住,除了省下租金外,還可以作享房地產增值的好處
存個5年錢,又加上自己住的房子小賺幾百萬
下次就能輕鬆換成3000萬的台北市中心的三房電梯住宅
恕刪)
對分紅配股 / 新公司認股作法完全沒概念
對 Design house 年薪也沒概念
卻可以在這裡大放厥詞


重點是某人鼓勵你去承接他被套牢的房子,因為沒有人承接,他就是最後一支白老鼠 , 他就賠慘了
過去的台灣就跟現在的中國,都是經濟起飛期 , 撐起房市快速上漲一片榮景
現在的台灣,故事根本不可能重演
他說的有點像龐式騙局....許你一個美好未來 ,但是如果沒有新的白老鼠拿錢出來,這個騙局就垮了
關閉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