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倡導房地產永遠上漲的人,常常會舉
利息低,原物料漲轉嫁消費者,稅金低 等等理由。但仔細想想,這些很難成為現階段支撐房地產的因素。
首先利息低,很多人只注意利息,沒考慮房價炒高後所帶來的高漲本金(或是說負債)。貸款買同一間房子,因房價炒高買到2000萬就比沒炒之前的1000萬,負債多了 1000萬元,平均分30年還本金,每月要多出快3萬元支出。一但遇到房地產下跌,很容易變負資產,就是賣掉還不夠還貸款,人生有幾個30年去背負資產?
至於原物料漲賺嫁消費者,那要看有沒有需求,假如像台灣這種冠全球的空屋率,參考日本、西班牙、美國等等國下場,房子只會越來越難賣,買到高價原物料,只能自行吸收,跟做生意一樣,東西賣不掉低於成本也賣,不然沒有周轉資金,公司很容易倒閉。
這幾年因為政府推出一堆錢坑活動,現在是債台高築,很哈錢。大幅調高公告現值,已是告訴你,未來趨勢是增稅。再加上實價登錄,未來可能用來課資本利得稅或是交易稅,或是兩者都課。政府也知道,房地產搬不走,很好課,前幾年漫無目的花錢幫助自己選情,現在就找屋主買單。 希臘這次就是大幅調高房地產稅,增加收入。
還有買賣要付仲介一筆不低的仲介費。
此外,房子一直賣不掉,會越來越舊,賣相也會越來越差,等於要提折舊,成本更高。
很重要一點要轉嫁消費者,一定要供不應求,台灣比日本這種房地產崩盤國家還高的空屋率,買到高的要有心理準備,自己吸收差價。何況空屋多對租屋客是一大福音,要漲房租愈來越難,就產生房東變相補貼房客的情形發生。空屋多很難找房客,一旦出現閒置也增加持有成本。
所以 實在看不出房地產持有成本低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