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房價沒有人說的準,沒有人能預測未來,所以有需求就買了,看都不用看,因為,你要是那麼準就不會有千金難買早知道這句話了,所以金融風暴你還是不敢進場,永遠只能當個租屋族。
2.就算整體房價下跌,【好的物件】未必會跌,【好的區域】(台北市??)也未必會跌,所以做好功課進場就對了,任何時間都是進場點。
3.危機入市,人人充滿恐懼的,你確定自己不會被恐懼簽者走?就算跌一半你還是不敢進場,因為你會怕還會跌到脫褲,等待的結果是,想要買在最低點,卻永遠沒有去執行,等到又開始漲翻天了,才抱怨東抱怨西。
比喻
股市4000點不敢進場,因為怕會跌到剩2000點
其實就算房價開始跌,是否要進場,我們依然還是可以參考一些數據,來決定這個時機點我們是否要開始準備進場買房了,以下是一些看法
一、數據流
1.可以參考法拍屋數量總量,如果開始放大,基本上代表市況不好,如果開始慢慢的減少,當然我們也可以開始準備看房,你總不會選在法拍數量正逐漸擴大的時機來進場吧,參考的數量以一年來說,基本上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了。
2.參考雙北市的交易量是否有放大,如果持續縮小,至少代表整體需求以及購買力是下降的,也間接代表市況不好,當然短期幾個月可能會因為某些政策有所差異,但是可以和去年、前年同期比較一下,甚至自己整理半年的數據評估,量先價行不是不會鬆動,而是誰撐的比較久。
3.實價登錄資訊揭露後,這更棒,可以開始製作自己的資料分析,也許每個區域公佈的個案【條件】未盡相同,但以【區域】整體房價總平均來算,差異度會減低,推算個幾個月,大抵上也可以知道到底房價是繼續往下探底還是已經小反彈,
資料如果夠多,基本上對大家幫助很大,也許找到最低點不可能,但是我們可以避開過高的價位。
4.各項經濟指標,景氣藍燈、股市,如果開始有回溫的現象,和房價一定都有聯動性,會先提早反應,也是可以評估是不是可以開始進場的判斷因素,當然你要把房仲展店、關店的數量也去統計一下,營建股、鋼鐵股的漲跌也納入參考我也沒意見,這些都是可以幫助我們判斷何時是危機的開始,何時危機已經走到一半了
二、需求流
1.買不如租,還是租不如買,有網上的大大之前甚至臚列了一些公式來計算買或租的機會成本,當然還是著眼於租金和房價(貸款)的比率,在評估是需要還是必要下,如果認為租來的划算,自然可以考慮用租來代替買,等待好的時機點在進場,所以要參考的是
(1)區位條件所負擔的租金VS房貸利率
金融風暴抑或房價狂跌,如果房價已經跌到租金負膽比不如房貸負擔比的時候我為何不進場?
2.政策影響,例如
(1)租金減免優惠VS青年首購利率優惠
(2)合宜住宅VS40年房貸,如果真的必要,可以先考慮政策利多後再評估市場,這和金融危機敢不敢進場有甚麼關係?
基本上
房市熱絡、房價平易近人,會有這麼多政策性利多嗎?這麼多打房政策嗎?
所以當政府開始進場護盤,想要【救房價】的政策陸續出爐的時候,一定是我們可以評估進場的一個時間點。例如取消遺產稅、取消實價課稅、立法嚴禁拉高土地現值、立法嚴禁奢侈稅等等
三、資本流
1.危機入市才是真正的【自住沒差】
回到起點,自住沒差,OK我同意這句話,但是我要加個但書
買到CP值高的房子,自住真的沒差
金融危機,人人因為恐懼敢不敢進場,真的嗎?只要房貸負擔所得比在5分之1以下
根本不會有太大影響
當然很多人是用家庭收支的總收入3分之1來判斷
小弟以為
3分之1已經很超過
根本5分之1來評估就夠了
假設全家總收入10萬
那每月房貸負擔就是2-3萬
目前來說就是可以貸到400萬,加上自備150,OK我們來看看在雙北市550萬可以買到甚麼房子,如果只能買到墳場旁,那自己評估要不要自住沒差
啥?金融風暴會被裁員,更買不起
所以金融風暴那些貸款的大大就不會被裁員,房子不會跌價,也不會因為繳不起貸款被法拍損失慘重
一切只有風險評估和累積財產等待時機,在我看來,後者的損失會更巨大
2.純益比較
這部分是對準備危機入市者一個假設性的比較
貸款、自備款、存款
我們把錢放在房子好還是被腰斬又腰斬的中華電信股好,未來誰漲的回來
也呼應的前面三大危機你依然不敢入市的理由
任何時機都是進場的好時機?
崩跌了,金融風暴低點了,要看到誰在裸泳誰的體質佳,會比在高點要相對容易一點吧
如果考量到少子化,根本永遠不能買,因為怎麼買未來都可能是吃虧的
只能說少輸為贏,好好做功課,利用危機、景氣不好、來增加自己談判的籌碼,就像9000大買房記一樣,如果一個大的金融災難來,我相信人人都有9000大的潛力
只是到時候
【你準備好了嗎?】
每個人都會說自己有幸可以買在sars時候,問題是,你是運氣好剛好瞎買的還是真的依據自己的判斷下去買的?
可以酸沒房的,可以騙他們買,可以激他們買,可以哄他們買,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是笨蛋,每個人都會看都不看就照單全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