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中央社 – 2013年7月20日 下午1:51
(中央社記者吳佳穎台北20日電)奢侈稅怎麼修?部分學者建議對買方課稅,但也有學者認為,僅是對買方課稅,仍難以達到減少囤房、降房價的效果,根本還是在於持有房屋的成本要提高,才能解決問題。
財政部委託中華財政學會的奢侈稅改革研究報告下周三(24日)將正式公布,不少學者建議只修不廢、延長年限為3年或4年、擬對買方課稅、並增加非都市土地農地課徵目標等方向。
對於學者意見,財部表示,對修改方向無既定成見,是否採納仍須考量國情。
財政部官員表示,學者提出可對買方課奢侈稅,主要是參考香港、新加坡用印花稅來打房,但它國做法有其背景,台灣是否這樣做,仍須考量,不是所有國外立法都可沿用於台灣,而財政部8月將召開公聽會,收集各方對奢侈稅修改的意見。
淡江大學產經系副教授莊孟翰指出,奢侈稅實施以來,消費者希望看到房價下跌,但這方面來說,台灣房價仍緩漲,等於是看不到效果。至於目前的建議修改方向,如果是希望「對投資買方課稅」來抑制市場「囤屋」,效用可能不大。
莊孟翰解釋,「買方課稅」的實行,可能要區分自住者與投資者,不然一律課稅不盡合理,但要區分自住與投資有時候不是很容易。再者,如果囤房仍有利可圖,即使加稅,口袋深的投資者仍會繼續囤房。
他建議,要讓奢侈稅達到民眾期望的降房價效果,應該雙向雙軌進行。
雙向就是要同時調控房市的供需,要讓持有多餘房屋的成本提高。他說,目前台灣的地價稅、房屋稅算一算平均是國外的1/10,持有成本低,大家有多餘資金,當然要囤房,才會讓空屋率這麼高。
雙軌就是要區分本國人購屋和非境內人士購屋,課不同的稅率,國外的要比較高,這樣才能控制需求量。而如果要這樣做,房市交易也要按現值課稅,而不是用公告現值課稅,並且要依資本利得課,也就是賣出差額來實價課稅。
莊孟翰說,只要持有房屋成本提高,市場的中古屋賣出、出租率就會提高,囤屋會減少,使市場供給增加,價格也不會太高,可提供住屋需求者更多選擇,讓市場的空屋率下降,也不用一直蓋新房。另一方面,政府要努力加速推動都市更新,這樣一來,房市才能更健康的發展。1020720

---------------------------------------------------------------------------------
這種一針就讓房地產大亨和貪官(政治人物)噴血噴到死
那些把持立法權與政權的人都是房地產大戶
怎可能會讓這種空屋稅法通過

要是通過就會有一山的案子倒出來大特價(還一直下修....)
房仲業的電話就會被打暴
莊教授建議的是很中肯,也很對症下藥

據所知莊教授也有在經建會開會中發言建議

其實政府都知道,但要不要執行考量點在哪

這就很耐人尋味了

rocking99 wrote:
莊教授建議的是很中肯...(恕刪)


其實你知我知 連路邊的小學生也知道 怎麼抑制房價
不過 某政黨就是全台灣最大的地主
那些政治人物跟家屬全部都在炒地皮

我可以替他想出100個要吵房的理由
但卻想不出一個他願意拿石頭砸自己腳的理由


mincomrou wrote:
(中央社記者吳佳穎台北20日電)奢侈稅怎麼修?部分學者建議對買方課稅,但也有學者認為,僅是對買方課稅,仍難以達到減少囤房、降房價的效果,根本還是在於持有房屋的成本要提高,才能解決問題。


學者只能提出萬萬稅的招式~~

這樣還能當學者~~

真是無敵~~

mincomrou wrote:
中央社中央社 – 2...(恕刪)


張教授當選總統大安區1P30W

人人住大安區 YA
這麼複雜的問題, 用一個這麼簡單的答案就打發了, 這樣也能當"學者"? 這年頭, 只要能拿麥克風, 不用腦袋想想, 也能當學者了吧!

成本從來就與售價無關! 售價是由市場決定的! 不去了解市場趨勢, 就這麼幾句話就打發, 這也能當學者?

當市場出現漲勢, 一直有人要買, 學者們!..要去用功分析一下, 是那些人在買?為什麼買?這一點田野調查的基本功都不做, 光躲在冷氣房裡, 搞些統計數字, 就以為天下真相都到你口袋裡了?

如果不能真正看到購買動機, 不能看清市場的趨勢, 純粹就想築高牆, 用圍堵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大禹父親的下場就是榜樣!

學經濟, 研究市場, 不就是要去發掘趨勢走向? 然後想清楚如何因勢利導, 把這股趨勢引導到正途, 這才是認真做學問的方法...

用用腦筋吧, 不要冠著學者的招牌, 就以為可以不用功了!
大家想想幾個議題吧!

1. 以前台灣經濟很強, 台灣錢淹腳目, 股市上萬點的時候, 大家口袋裡有的是錢的時候, 那時候台灣房價有像現在這麼誇張過嗎?

--> 為什麼有錢的時候, 反而房價沒有漲? 反而現在經濟這麼差, 房價拼命漲?

2. 以前沒有奢侈稅, 沒有實價登錄, 房地產也沒漲成這個樣子, 現在管得多了, 怎麼房價還在漲?

--> 所以要去了解, 到底是為什麼, 這些錢非要去買房地產不可? 沒別的東西可以買? 可以投資了嗎?

3. 金管會為什麼沒事跑去限制壽險業者買房地產? 又或者反問, 為什麼獲利比率這麼差, 壽險業者還要拼命去買房地產?

--> 必須了解, 壽險業者不僅不是笨蛋, 反而還是學經濟, 學財務的絕頂高手, 為什麼, 這麼貴, 本益比這麼差的房地產, 他們還要去求金管會高抬貴手, 讓他們繼續買下去?

因為手上有錢, 可是沒有標的物可以投資, 只好這麼貴森森的土地, 房產也給它衝下去了!

今天房地產漲成這樣,不要隨隨便便就用"官商勾結", "政府放縱"這麼簡單的答案, 就把這麼多人的"聰明才智"給抹煞了. 那麼多有錢人(可以賺這麼多, 肯定也是聰明人), 為什麼明知道房地產太貴了, 還是要買下去呢?

答案應該看的出來了吧: 因為經濟太悶了, 沒有好的投資標的! 所以, 只好放到房地產來!

或者再多想一個例子: "美國經濟" vs. "黃金" 的案例吧! 前幾年, 美國經濟變差, 沒有投資標的的時候, 黃金這種不會生利息的東西, 居然也可以從幾百塊飆到快要破兩千! 現在美國經濟回來了, 錢就會從黃金市場退出, 轉而投入美國股市, 黃金就回落啦!

房價飆成這樣, 關鍵在於"經濟太悶, 沒有好的投資標的"! 當好的投資標的出現之前, 資金就會一直停在房地產(這也像不生利息的黃金一樣, 不得不啊!), 結果就像黃金市場一樣, 淪為賺差價的獲利模式, 當然房地產就會一直漲...直到泡沫為止...

所以, 如果不去解決悶經濟的問題, 反而跑去增加房地產成本, 這就像不去疏通洪水, 反而築牆把洪水推高...你去增加持有成本, 而同時那些錢沒處去, 只好還是忍痛持續的買...所以, 你政府增加的成本就可以轉移...所以, 我們就會看到, 怎麼房價又漲了?

記住一件事: 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的! 只要市場還在持續的買, 你增加成本, 就是增加售價, 買方還是得買帳的繼續買! 所以就會發生又漲價的結果!

趕快搞好經濟, 把這股熱錢引導去投資產業, 尋求增加社會價值的獲利模式, 而不是賺差價..., 產業得到資金挹注,又可以有了正常的發展, 這樣業主才能把好處轉成薪水發出來, 這樣人民生活才得以改善, 而房價又因為資金轉移而可以有機會恢復正常, 這才是一舉數得的正途!

ps. 或許有人會舉日本為例, 為什麼日本悶經濟, 房地產沒漲? 這不是沒漲, 而是因為它的房地產不只漲, 而且漲過頭, 泡沫破掉了, 所以渡邊太太轉而去買政府公債, 又或者把零利率的日幣借出來, 去買外國債券了...

所以, 或者, 台灣悶經濟久了, 這些錢連停在房地產的最低意願都沒有了...那, 錢就轉出台灣, 那時, 房地產也是會如大家期待的發生泡沫, 只是這個泡沫是台灣多輸的局面...情況會很慘...
炒房炒到民怨深,而缺少制衡馬政府善於亂花錢,造成錢坑一堆缺錢嚴重,房地產一定會成為重要提款機,未來維持房屋成本會大幅提高。

一些人亂炒賺差價,激起民怨,把自住的(只有賺到帳面獲利卻想安居樂業)也拖下水跟著買單。
科瑞岱爾 wrote:
炒房炒到民怨深,而缺...(恕刪)

李嘉誠就是一例...最近他把炒房賺來的資金

買外國的企業...深知玩不動了 就擺爛烙跑...
分析的不錯.

反正大家也早就麻痺了, 幾乎任何稅金最後都是由買方承受.
你要加稅, 那我就被迫轉嫁成本, 受害者還不是買者.

IMRL wrote:
大家想想幾個議題吧!...(恕刪)
忍忍忍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