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的「最後一個銅板」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識時務為俊傑! 香港樓市打八折賣算甚麼! 先套現吧~~

大紀元時報
⊙任重
最近中國大陸媒體關於李嘉誠撤資不撤資的報導很多,1月1日中國某媒體又刊登〈李嘉誠2013年拋售內地物業總價值約126億元(人民幣,以下同)〉的文章,稱2013年的最後一天,香港首富李嘉誠再以30億元出售南京的唯一物業國際金融中心大廈。一年來,李嘉誠已經出售了大約價值126億元的中國內地物業。

而該媒體在2013年12月28日的〈李嘉誠:內地樓市價格太高 老百姓已難以承受〉的文章中,則道出李嘉誠出售香港和中國物業的原因,那就是「我一生的原則是不會去賺『最後一個銅板』」。那麼李嘉誠所說的最後一個銅板是什麼意思呢?

李嘉誠在華人圈子裡幾乎可以和巴菲特齊名,在他馳騁商場60多年裡,完全是靠實幹和紮實的業績,成為名副其實的華人首富,而且據2012年《富比士》雜誌公布的全球富豪排名,李嘉誠的淨資產總值高達255億美元,全球排名第九。

在談到中國房市價格時,李嘉誠特別強調說:「價格漲太高,一般老百姓已經難以承受。現在投資地產的公司也有危險,要很謹慎、很小心,我一生的原則是不會去賺『最後一個銅板』」。

李嘉誠上述一席話,道出了成功商人應該具備的生意經,那就是投資風險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一個生意貌似有很高的投資回報率,但若不能保證本金不受損失,那一切是空談。而且做生意還要講究有回報,若虧本那就是對不起股東。

這番話和中國的國有企業上市公司老總們的言行真是天壤之別,國企老總只要騙得股民高價買入他們的股票,之後回報不回報根本就不是這些老總們關心的事情,他們的任務是「伺候」好上級中共官員,之後就可以穩坐在老總位置上,為上級和自己撈得好處。

李嘉誠當下「最後的一個銅板」就是中國和香港的土地市場和房市,都已經脫離了健康的軌道,價格之高已經到老百姓搆不著的地步,此時若還不像李嘉誠一樣趕緊脫手,不久的將來,那些眷戀最後一個銅板的人們,將不得不品嘗過山車的滋味了。

尤為重要的是,李嘉誠的資金量大,必須先於市場一步,才能全身而退,當李嘉誠都認為市場已經到了「最後一個銅板」的時候,中國那些地產公司是不是應該警覺並採取行動了呢?這個時間差,究竟是不是為中小投資者的獲利了結提供了最佳時機,值得探討。◇

李嘉誠的邏輯是保住本金是第一位 打八折賣樓,因為買的早還是賺錢,來去歐美撿便宜!

不同於一般人--->特別的邏輯
成功商人應該具備的生意經,那就是投資風險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一個生意貌似有很高的投資回報率,但若不能保證本金不受損失,那一切是空談。而且做生意還要講究有回報,若虧本那就是對不起股東。
無聊 所以還有銅板可以賺啊 他不想賺還一推人想賺 要不是沒錢不然就八折買進九折賣 都還有賺一成 而且就單憑一個人的言論就會跌喔想太多 現在就是最佳的進場時機 當大家都怕的時候就是最佳的賺錢時機 大家不要怕買就對了 要不是沒有現金不然就先怒買十間
boosa wrote:
識時務為俊傑! 香...(恕刪)

我祖父在世時也算是一位不錯的生意人。

他留給我的一句話是 “要會買,免會賣” (它是用台語發音的)。
意思是買東西時要精,買得厲害,買得好。但是賣東西時就不用斤斤計較了。

後半句其實和李嘉誠說的:不會去賺『最後一個銅板』有部分類同。

我祖父後半句的涵義是:”留一些讓別人賺”。不過裡面沒有臆測物價是否到頂了的意思。

至於李嘉誠說的『不會去賺最後一個銅板』是否有影射物價快到頂了的意思,我就不清楚了。
李嘉诚七五折甩卖香港新盘!

我好像搞錯了,最新的價格是75折,說真的香港樓盤是天價!
boosa wrote:
識時務為俊傑! 香港...(恕刪)



其實這邏輯很簡單~
行情漲了很長一段時間,就算未來看漲,可預期幅度也很有限。
而香港現在行情好,願意接手的人也多,
所以絕不要等到量縮時才脫手,以免陷入有行無市的空循環。
反觀現在台灣...

哈哈哈, 單憑一個人, 單憑李嘉誠一個人,
k大敢跟李嘉誠一個人對作,
有種!! 厲害, 1000分, 出國比賽得冠軍!!!!!


kill2400 wrote:
單憑一個人的言論就會跌喔想太多(恕刪)
中港台都蓋太多房子了,人口又嚴重老化、少子化,房市現在只靠資金撐著,QE一縮就要玩完。

人口(億) 老化 少子化 **2012年住宅開工量(萬戶)
中國 13.5 嚴重 非常嚴重 2000
美國 *3.4 嚴重 移民填補 **90
台灣 *0.23 嚴重 非常嚴重 **15


人口比 2012年住宅開工量比
中國 60 133
美國 15 *6
台灣 *1 *1

最近幾年,中國的人均蓋房量是台灣的2.2倍,美國的5.5倍。

中國正在以最快速度興建人類史上最多的房子,政府2011~2015計劃興建3千6百萬戶保障房。習李上台再加碼棚戶區改建2013~2015年要蓋1000萬戶。

2012年中國開工的住宅,政府保障房加上民間商品房超過2千萬戶。

2013年,中國開工的住宅會比2012年少一些些,建造中的戶數會超過4千萬戶,達史上新高 ,和其他國家比,更是高的驚人。2013年8月已經完工的保障房還不多,但是已經有5萬多戶經適房沒人要買、廉租房沒人要租。

李克強視察保障房工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KJLQ3pd3is&feature=youtube_gdata_player

明年、後年呢?還要蓋更多嗎?不然經濟成長率會下降,不好吧!而大量減少蓋房子的話,龐大的鋼鐵、水泥、玻璃、瓷磚、油漆、、、產能過剩,如何消化?

例如現在鋼鐵需求那麼高,但是產能更是高,鋼鐵已經不斷跌價,未來更多產品價格下跌,將是超低通膨到通縮的。


如果像這樣建下去10年後,可蓋2億多戶,全中國人人都有15年內的房子住,城鎮化何止50%、超過99%,超過20年的房通通拆掉,重新蓋。

而中國的人口紅利,2012年已經結束。

1986~1990年出生的85後世代,是中國的第三波嬰兒潮,最後一批嬰兒潮現在29~25歲,女性結婚平均約25歲,也就是到2014年大多都結婚了。所以前幾年住房需求很高,樓市很旺,不過2014年以後開始下降。

(男性人數比女性高很多,悲哀的中國王老五會很多。)

中國大量的住宅會在2013~2016完工,此時第一波嬰兒潮(1951年出生)到達65歲,人口嚴重老化、少子化衝擊更為顯現。

中國真正發展快的原因就是因為當年老毛鼓勵生一堆(人多好辦事) ,後來老鄧一胎化造出將近三十幾年的人口紅利,廉價的勞動力帶動外來投資,配合買美債貶值自家貨幣的金融政策,創造出類似日本的快速榮景,也和日本一樣的房地產大泡沫,到現在還在掙扎,2012中國人口紅利結束,不久後就會付出這三十年過速發展的代價

中國現在最大泡沫(60% US GDP)也沒有當年日本經濟體來的大 (75% US GDP) ,加上大部分的企業都是沒有技術含量,過兩年泡沫破裂的時候,政權的穩定性和正當性都會有 大挑戰,也是為什麼共產黨一直抓著軍權。不過到時候看這幾年的祖國同胞爆發戶從天堂掉到地獄,也算是接下來苦日子裡面的娛樂之一吧。

中國現在轉型的可能性已經幾乎是零了。原因就是2008年的刺激方案。內需經濟導向國家內需需要占GDP70%左右,包括日本歐美都是大概這個數字,新興國家大概就是50% GDP

中國在2008刺激方案以前內需占50% GDP ,一個2008刺激方案所有的錢都到了內部投資,現在內需只剩下35%,大量的錢到房地產,現在想轉型也難為所有的債和資金都在房地產,而地方政府又非常依賴房地產。

2008年如果不是把錢拿來做基礎建設,而是設立社會福利制度,讓人民不需要存錢養老而是消費,還有可能轉內需經濟 而現在只剩下口號了,因為房市大泡沫已經形成,現在只是要看中國怎麼樣著路而已。
他說的昰中國跟香港房地產市場,下跌的時間點跟台灣不能一概而論,但可以參考

因為等到跌的時候一定是量縮,所以現在出脫是最好的!

其他中小投資者,並不一定會選在這時候出脫,未來一兩年還是有機會出脫


但他的昰航空母艦,不走那就是鐵達尼號了!

之所以打七五折目的就是保本!
香港首富李嘉誠最近又要拋售北京價值新台幣400億的盈科中心,李嘉誠家族旗下盈大地產日前公告,將出售北京盈科中心大樓的權益,正與買方磋商中。
受消息影響,盈大地產(2014.01.14)復牌後股價大漲,收盤時,盈大地產漲幅24.76%,收報港幣3.83元(約新台幣14.8元);母公司電訊盈科漲幅0.28%,收報港幣3.58元(約新台幣13.9元)。

北京盈科中心位於朝陽區,項目包括辦公樓、商場及公寓,去年2月就傳出盈大地產有意以80億元(約新台幣397.5億元)高價出售。

鳳凰財經報導,李嘉誠從2013年起開始大賣大陸房地產,8月出售廣州大樓套現約26億元(約新台幣129.5億元)、10月上海陸家嘴東方匯經中心套現71億元(約新台幣353億元)、12月31日南京國際金融中心套現30億元(約新台幣149.2億元)。

李嘉誠的撤資行為還表現在資本市場上,長園集團為李嘉誠家族在A股市場唯一一家上市公司,長和投資屢次減持長園集團。2013年以來,長和投資累計減持長園集團股份達15%,套現9.17億元。

中國廣播網報導,李嘉誠曾表態自己愛香港,愛國家,長和絕對不會遷冊(公司註冊地遷往第三地),但從2010年至今,李嘉誠家族約半數的公司資產已轉移至歐洲,李嘉誠總共在海外完成11筆收購,涉及港幣1,868億元(約新台幣7,237.8億元),其中歐洲地區所占比例高達96.75%;尤其英國在連番收購下,目前的李嘉誠已掌握英國30%的電力供應、7%人口的供水、25%的天然氣。有報導稱,李嘉誠幾乎買下整個英國。

目前來看,李嘉誠的投資邏輯是,從香港移師歐洲,以英國為原點,以公用事業為主線,能源與電訊並駕齊驅。
也許問題早就被大部分人看見,一些本島多頭也早就指出,那不買房把現金存著還怎的,也肯定是慘賠這條路。
那種能力可以跨越海洋與大陸的財閥,他們因應危機的手段,明顯不是小老百姓可能仿效。
外地我不清楚,但本地真正的問題是『台幣』予人與時俱薄的難以信任感,不但非常清晰明確,而且大部分人甚至敢拿未來廿年卅年甚至卌年的人生去借貸去對賭。
一切…只是因為台幣實質購買力就是顯著的逐年下跌,一名最"普通"的成年人,於民生方面食衣行這三者的基本滿足開銷約莫在兩萬台幣,低於這數字還認為可能滿足者,那一定是稀有的高貴之人,認為要滿足得是廿萬甚至兩百萬兩千萬者也是有的,當然一樣也是相對普通人而言可望而不可及之。
反正把住的問題撇開,普通人基本覺得可以滿足,最起碼就是在食衣行方面的月預算得至少兩萬台幣。
但倒退回十年時,一萬應該夠了。退回卅年前。五千也不錯…
卅年前,擁有百萬那是被稱為富翁的!百萬富翁是很常聽到的富翁前冠詞。
簡單來說就是現代人兩萬元連續存五十個月之後,也不過四年多些,就已是百萬富翁。
現在單位都完全變了,這純粹是因為台幣本身已經改變。
卅年前北市中心區域七十萬可以買很正常的3/2/2公寓新成屋,百萬的話應該都能含車位電梯無疑。
現在花千萬也休想在北市取得當年那些已經老朽掉的公寓,至少兩千萬大概才能換得市中心含車位電梯的老宅。
把屋宅或土地變現?
其實也不是怕買不回來,怕的應該就是那些所謂現金,又不知道該往哪裡去,事實上就是愈放愈薄,一大堆看起來坐擁成千上億萬地產者依舊跟李嘉誠搆不上同一檔次,哪裡知道或又能有什麼好方法去最佳化手裡資產。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