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O, 得利的決輪不到無殼族!

這也是今早看報的摘要.

自從1995年全球化運動積極務實開展以來,國際社會對於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全球競爭力」衡量,已經疾速從製造業貿易為核心時代轉進了「城市經濟」為中心指標時代,其中有一項關鍵變數,正是「房價」之積極變成為國家城市吸引力與競爭力的一個重要領先指標之一,相對房價的高低,所映現出來的,是該一都會城市在全世界市場的「有沒有價值」,乃至該一國家經濟社會的究竟「有沒有價值」。

倘若今天真把臺北市的房價打降三成,從全球市場格局觀點,其結果祇會因此把臺北市變得「更不值錢」,把整個臺灣經濟變得「更不值錢」,對外投資營商的吸引力減降,經濟加值空間縮小,國際競爭力滑落,一項主力產業頹敗,政府稅收銳減,整體社會所得效應及就業效應,亦必同步失色黯然,青年世代的希望都因此更為惘然,看不出會有任何得利的個體或部門。
文章關鍵字
louissvs wrote:
IMO, 得利的決輪...(恕刪)


您點出重點了~

現今雙北房價就算降三成,小資族就買得起了? 投資客就慌了? 台灣的囧經濟就會復甦了?

確實,買不起房的人看到房價跌心裡也爽,但他還是買不起,有錢的人看到好物件還是會掃進,五年後貧富差距更嚴重!!

官員這麼聰明會不知道? 當然知道,但是行政院長要顧年底選票,財政部長要帶穩烏紗帽,副市長要滿足小市民的期待,以後全部官運亨通...資本社會~別對政府認真了!!
louissvs wrote:
IMO, 得利的決輪不到無殼族!

這也是今早看報的摘要.

自從1995年全球化運動積極務實開展以來,國際社會對於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全球競爭力」衡量,已經疾速從製造業貿易為核心時代轉進了「城市經濟」為中心指標時代,其中有一項關鍵變數,正是「房價」之積極變成為國家城市吸引力與競爭力的一個重要領先指標之一,相對房價的高低,所映現出來的,是該一都會城市在全世界市場的「有沒有價值」,乃至該一國家經濟社會的究竟「有沒有價值」。

倘若今天真把臺北市的房價打降三成,從全球市場格局觀點,其結果祇會因此把臺北市變得「更不值錢」,把整個臺灣經濟變得「更不值錢」,對外投資營商的吸引力減降,經濟加值空間縮小,國際競爭力滑落,一項主力產業頹敗,政府稅收銳減,整體社會所得效應及就業效應,亦必同步失色黯然,青年世代的希望都因此更為惘然,看不出會有任何得利的個體或部門。


那做到以下這幾點,好像大多數人都得利.

1. 都更融合社會住宅
以現有多數的老舊公寓做都更.取得土地,招商興建,
完工後按比例分配給原住戶,政府及建商.

原住戶:持有產權.
政府持有:作為各種社會住宅(低價出租)
出租對像按家庭年所得或個人年所得及其它條件,有不同租金級距的差別.
也就是說,所得高的人所支付的租金,會比所得低的人還高.

建商持有:可出售做為營利.

而每次都更新建的房子,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型態,來滿足各種不同的需求,
***前提是政府要取得一定比例的戶數做為社會住宅***
例如:
a 一般混合型住宅(同一棟大樓):
有原住戶+建商出售宅+社會住宅.
b 住商混合型住宅(同一棟大樓):
包含低樓層作為原住戶是都更前的店面住戶,可以繼續營業,或是有特定賣場的住宅.
c 混合型社區住宅:
這可能是都更土地面積夠大或區域土地大於2筆,建商滿足政府社會住宅的戶數比例後,
另外興建不同型態的住宅(如:獨棟獨戶...)以滿足不同的購屋需求.

建商少了土地成本, 有了一定比例的戶數且不完全限制興建房屋類型,還是很有賺頭.

2. 加重非自用住宅稅.
以目前只打算增加的幾個百比來說,且沒有其它有效的政策配合
是不會有多大的成效,還是一樣囤房且會漲租金轉嫁於租房客.
應該要以 "每坪x萬元"來做計算才能有效阻止囤房.

3 降低所得稅.
因人民租用社會住宅和提高的非自用住宅稅,
政府在財政上會有不少的收入,多多少少可以回饋於民.

4 繁榮其它都市.
扶植地方產業,或引導其它產業進入,增加當地就業機會,讓人口分配更平均.

5 發展觀光產業
台灣有好山好水,好的人文素養,夜市文化....特有的台灣特色.
應該好好計劃,在各地開發各種吸引外國觀光客可能性.
資源少的台灣,政府應和國內一些品牌大廠,在國際上多多為台灣的觀產業,文化,做行銷推廣.
人來錢就來,不像出口貨物有和其它國家兢爭的成本壓力.

都更融合社會住宅+稅制改革後的變化:
原住戶:有新房加車位.
政府:多了租金收入及非自用住宅稅的稅收.
建商:有房可賣(多數人會想換新房加速都更).
想買房的人:多了買房的選擇,不必用高價買看似貧民窑的老舊住宅.
只能或只想租房的人:可以更省錢並得到更好的居住品質,且不用被房東趕.
一般民眾:所得稅可能降低.
手上有多筆房產的人:將面臨求售或是要趕快分配房產給親人或其它人頭,
否則就乖乖繳"非自用住宅稅",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
而求售對像可能是一般民眾或政府,
這樣的房子政府也可賣出或是出租.
已經在高價位買下自住宅的人:政府應有所補肋,且要求銀行維持相對的低利率.

市容變美,提升內需,改善少子化,振興其它產業...
社會住宅也會在市中心出現.
家俱,家電,土木水電及銀行... 很多行業將會受惠.

基本上的概念如上所述,都更融合社會住宅+非自用住宅稅.

貪婪的投資客,炒房之後再炒租金是"很夭受"的
很多大型連鎖店,也都因為租金太高撐不下去,
房租市場,也被貪婪的投資客炒作的話,未來的台灣才真的民不聊生.
怎麼不想 本來有一部分的人買不起 跌三成後就買的起了 然後投資客本來就買的起來剛好逢低進場 房價又要井噴了
幹嘛這麼害怕房價跌 跌了剛好可以逢低進場啊 全面掃貨

kill2400 wrote:
幹嘛這麼害怕房價跌 ...(恕刪)

可能是最近買的,害怕會賠錢吧!

louissvs wrote:
IMO, 得利的決輪不到無殼族! ...(恕刪)


或許吧....

但不知有多少炒房的會被Margin Call
最近買的本來就該怕
趕買就要敢承擔阿

道是一堆最近賣的笑呵呵了
大家都用現在的環境條件去想像房價跌了要進場, 環境如不變, 我當然也要低接
但問題是如果房價會跌表示有人賠錢拋售, 難道這些賠錢拋售的是笨蛋嗎?
一兩個還可能是, 但笨蛋多到讓房價整體下跌? 不可能嘛!

會讓這些人願意賠錢拋售讓房價發生整體性的下跌, 一定是環境條件發生了改變
比如持有成本增加, 或是利率上升, 或是其他系統性原因
到時候, 現在說要低接的, 真的敢低接嗎? 說不定還跟著拋售換現金呢?

比如實價課稅加調高非自用稅率, 1000萬的房子一年要繳15~30萬的稅金, 多少投資客負擔的起, 敢出來低接

louissvs wrote:
IMO, 得利的決輪...(恕刪)


版主的理論是倒果為因。
房價會高是因為競爭力強而吸引全球資金來推高,
但以台灣目前的價格是已經與競爭力條件的關係脫勾了,
至少在全球高房價的城市,不會有像台北市那麼低的租金行情。
投資客有著解放陸資來台的本夢比,所以只要撐的下去就不會賠錢賣。
一聽到政府又要打房,當然又要出來悍衛自已的權益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