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分享一下有關商業周刊的勵志好文章!
多讀書多看報紙多看雜誌是好事,可以給我們不同的啟發。
而有人願意不吝傾囊相授他們的投資心法,也真是令人動容。
以下這篇文章的主角,在2012年興起買房念頭,開始存錢
第二年發現有困難,最早也就是2013年初,為了想要買房,毅然決然進入不動產公司當會計
看了一年的房子,猜想也大概是2014年初,但她第一間房子是買在2013年9月
顯示她膽大心細,還沒看到一年幾百間房子就出手精準
另外去年九月到現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掃入了六間房子,平均不到兩個月掃一間,真是氣勢驚人!
我們該向成功者學習!
-----------------------------------------------
百萬年薪也難買房 7年級生靠「團購」月收租金8萬
作者: 文 ● 庄雅茜 | 商業周刊 – 2014年8月27日 下午3:57.
鄭宇秀,今年30歲,她兩年前還只是個外商銀行小主管,住在基隆父母家,是個不折不扣的通勤族。如今,她和8位朋友名下擁有六間房子、總資產超過5000萬,而她個人每月租金收入逾8萬。
2012年,她進入社會工作第6年,興起買房念頭。大學在紐西蘭念金融相關科系,回台後年收入將近150萬,在同儕眼中,是「最有潛力」的買房族。
不過,在存錢計劃實施的第二年,她經計算后發現,假如要買1000萬的房子,自備款加裝潢至少需要350萬,要在大台北買一間「不怎麼樣」的房子,至少要等5年,且無法保證未來房價漲幅,「我一想到未來幾年要斤斤計較過日子,就要瘋了!」 她坦承,當時為了存錢,連喝一杯飲料都要想很久。非得這麼痛苦嗎?她心想:「一定有其他方法!」
為了學習購屋,辭掉百萬年薪工作
「想要成功,最快的方式就是模仿。」她開始參加坊間投資房地產的課程和講座,隔年,甚至辭掉令人稱羨的年薪百萬工作,到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型不動產公司當會計。「薪水夠付生活費就好,」她向老闆表明,她去上班的目的,就是為了學習購屋。
一年下來,光新北市地區,她就看了近200間房,熟到一看物件,就能喊出行情價。
她觀察到,新北市中古屋的屋況較差,競爭對手少,議價空間大,再加上近兩年房市天花板效應,賺價差已非首選。考慮到租金能帶來固定現金流,又較不受大環境影響,因此將老屋整修后,出租給住不起台北市的上班族。
她的第一間房子買在去年九月,她和幾位朋友在新北市三重區團購一間800萬的中古公寓,以貸款成數8成5計算,每人自備款不到50萬,整間出租,每月租金1萬6500元,扣掉房貸利息,每月還有近幾千元的凈收入。
團購不僅分攤自備款,也同時分攤風險,「什麼東西都對半砍,你入場就很容易。」第一間房子嘗到甜頭,她繼續和朋友合作買房,地點都在新北市,只要賣價低於行情價,就是他們眼中的「便宜貨」,值得出手。雖然新北市中古屋開價相對低,但她仍以實價登錄交易價格的七折開始殺。
3個關鍵因素,一年內投資6間房
「銀行是金主,它說了算!」新聞報導,銀行可貸8成,但這取決於借貸人的信用。信用卡遲繳、收入穩定度和總收支,都是評估項目,把自己包裝成銀行眼中的「乖寶寶」,是買房半年前必修功課。她在小地方下功夫,讓自己可貸到8至9成。
團購、低總價和高貸款成數,3項因素,讓她在一年內,投資6間房,但除了買到物超所值的房子,更重要的是,把一個「低總價加低單價」的房子改建成多個「低總價加高單價」的套房,增加現金流。
以永和中古公寓為例,她把一間24坪的房子,隔成小套房,平均每間以近1萬元出租,每月租金可達4.5萬元,比整層出租多2萬元。
怕不怕房價下跌后難脫手?她說,個體戶無法控制房市,只要掌握手中的相對便宜貨,「把小環境弄好,樓梯間、室內弄得很漂亮,」開出低於行情價的價格,還是有信心能獲利了結。
---------------------------------------
一般類似像我這樣的魯蛇,總是看到事情的灰暗面,投鼠忌器,想東想西,難怪不會成功。
1.如今,她和8位朋友名下擁有六間房子、總資產超過5000萬,而她個人每月租金收入逾8萬。
==>總資產五千萬,能買到六間房子,一間平均算七百萬好了,去年九月到現在漲也沒漲那麼多,就概抓大概沒賺沒賠好了,但殺價功力驚人,前任屋主都是急需用錢。四千兩百萬購入,但市價其實是五千萬,賺個八百萬已經很厲害了,自已也說是天花板效應了,但四千多萬的房子,到現在貸款還剩下多少?
九個人一起分這六間房子,推估一間七、八百萬的公寓能租多少錢?有些租一萬多,有些租四萬多,平均算四萬高標好了,六間房也才二十幾萬,她一個人有辦法分到八萬多的租金,真是厲害!自有資本驚人,投報率驚人。
更不用說這五千萬她要背多少貸款了,四千萬的貸款,都貸八成五。看前面的租金分配,猜想他可能占的比例不低,剛出社會就能拿出三、四百萬來投資(外商六年,之後當會計,沒啥特別在儲蓄,每個月扣掉利息有凈收入幾千塊錢,但本金怎麼還的?但2012年的時候評估距離存到頭期款跟裝潢款350萬明明就還要五年!我以為她手上是真的沒錢?原來是謙虛?),總之真的是很驚人!
2.她的第一間房子買在去年九月,她和幾位朋友在新北市三重區團購一間800萬的中古公寓,以貸款成數8成5計算,每人自備款不到50萬,整間出租,每月租金1萬6500元,扣掉房貸利息,每月還有近幾千元的凈收入。
==>正當魯蛇我以為房貸成數降低的時候,其實市場上還是可以貸款到八成五?而真的八百萬的房子貸款八成五,只要出120萬元就可以買房了說!七個人均分,應該是只要二十萬不到,實在不知道報導怎麼會寫到五十萬,實在是太誇張了!這點算是主角跟記者藏私,偷藏步。
另外,三重八百萬的房子能租一萬六千五,這點算是合理的,價格還不錯,但也沒有很好,但八百萬的房子每年利息多少?作者似乎寫得很小心,他是寫扣掉利息還有凈流入,但實際上八百萬一年收入不到二十萬,COVER利息之後,一個月還真的只剩下幾千塊錢了,況且你還要負責修繕,而且你當初拿出去的成本其實也有資金成本應該算進去,這間房真的有辦法賺錢嗎?我真是太負面了。
3.團購不僅分攤自備款,也同時分攤風險,「什麼東西都對半砍,你入場就很容易。」
==>這邊講的對半砍,其實應該是指說分攤的人變多了,感覺風險就降低了,但一間房子可能漲可能跌,大環境反轉,你買那麼多,會跌還是會跌,風險明明就是一樣的,除非你雞蛋放到股市或者債券其他投資的籃子裡面去,魯蛇以為那才叫分攤風險。
4.第一間房子嘗到甜頭,她繼續和朋友合作買房,地點都在新北市,只要賣價低於行情價,就是他們眼中的「便宜貨」,值得出手。雖然新北市中古屋開價相對低,但她仍以實價登錄交易價格的七折開始殺。
但到底能砍到幾折?真的有這麼容易嗎?大家都用市價七折或八折賣你?如果能用實價登錄的七八折買進,那真的租了兩年之後,趕緊賣掉就能賺兩到三成了耶!等於上漲了三十到四十趴!真的很驚人!超會殺價DER。
5.「銀行是金主,它說了算!」新聞報導,銀行可貸8成,但這取決於借貸人的信用。信用卡遲繳、收入穩定度和總收支,都是評估項目,把自己包裝成銀行眼中的「乖寶寶」,是買房半年前必修功課。她在小地方下功夫,讓自己可貸到8至9成。
==>這是真的嗎?新北市的房貸管制措施有這麼鬆散嗎?我們很多人用信用卡這麼久了,都還沒能貸款八到九成,莫非是把其他信用貸款也算進去?如果四千萬的房子只要出一成五的頭期款,你何必找這麼多人分攤?找你爸媽集資才是真正報恩的表現呀!
6.以永和中古公寓為例,她把一間24坪的房子,隔成小套房,平均每間以近1萬元出租,每月租金可達4.5萬元,比整層出租多2萬元。
永和24坪的房子要多少錢?肯定不會比上面八百萬的三重公寓更便宜,如果真的都是套房,依照記者平均一萬的說法,總收入四萬五,那大概是隔了五間套房,這種扣掉走道、陽台,但是含廁所大概只有四坪的房子,在永和你願意用一萬去租嗎?我突然覺得永和的租金收入真是驚人!
7.怕不怕房價下跌后難脫手?她說,個體戶無法控制房市,只要掌握手中的相對便宜貨,「把小環境弄好,樓梯間、室內弄得很漂亮,」開出低於行情價的價格,還是有信心能獲利了結。
==>我還以為是地段、地段、地段,碰到行情好的時候容易漲也抗跌,原來以前那些碰到房市反轉而慘賠的投資戶,是自己小環境例如樓梯跟室內沒弄好,那些人真是笨的可以!我今天真是恍然大悟。
類似的作法,大家也是可以仿效,竟然有人不吝分享,大家快進場吧!我是魯蛇,我不懂,我只看事情的陰暗面,所以膽子小,一事無成。
---斷章取義一下---
她的第一間房子買在去年九月,她和幾位朋友在新北市三重區團購一間800萬的中古公寓,以貸款成數8成5計算,每人自備款不到50萬,整間出租,每月租金1萬6500元,扣掉房貸利息,每月還有近幾千元的凈收入。
-----------------
房價800萬貸8.5成=680萬,每個月本利攤還差不多要3.5萬,每月租金1.65萬只比利息多一些,所以這間房子並沒有還本金,假如寬限期2年,要賺就必需靠房價上漲上行。
我猜她這間頂多只能買賣差價
成本:頭期款120萬、2年利息30萬。
房子價差:900-800=100 (當初就要買低於市價的房子才行)
簡單的說:2年用150萬賺100萬 報酬率66%。
這間房子要做現金流收入,應該是不可能的事情吧!!!
如同她說的,個人的力量很小無法改變市場的價格,
但我們能做的事情是找到市價9折的房子(價差)要地點不差(抗跌),貸款成數高(槓桿)。
獲利也是很不錯的啦~~~
科瑞岱爾 wrote:
你們也要體諒炒房辛苦,許多炒房題材不堪一撃,紛紛被搓破,近來房地產行情又直直落,真的只剩下寫買房勵志故事,看能不能說動一些人跳下去。未來應該會有更勵志文章出現,房價在高檔正在下跌卻推這種文章,時機不對。
高檔才看好借錢下去大買,卻賺那不成比例的租金,不知是那裏學來的投資理論? 奇!
文中強調貸款8-9成,假如房價跌超過2成,瞬間變成負資產,本金沒有,還倒欠銀行。
看到建商大老一直哀嚎,等於直接告訴你房地產末日已到,接下來房地產泡沫的買單費用會相當昂貴,連有些底的人可能都負擔不起。
假如這故事是真的,
非常好奇故事的主人要怎麼操作~
仔細精算了一下,結果發現以現在的利率貸多一點,環少一點,說不定還真的可行:
1.每間都辦理30年房貸,假設每間都能帶貸到文中說的8~9成(假設都是8.5好了);
2.用5000萬貸款買6間房,平均一間834萬,每月總償還貸款2.5萬X6=15萬;
3.每間自備款15%找另外7人平均分攤,每3人攤一間平均每人只要41萬自備;
4.用極低成本把每間房改建成4~5間套房,會共有24~30間,扣2成空租率算穩定的有24間好了。
5.24間套房假設每間都能租到1萬,會有24萬租金收入
6.24萬(收入)-15萬(貸款)=9萬(淨收入),扣掉其餘必要開銷淨收入有8萬
7.8萬8個人怎麼分?事主的想法應該是不用分~因為...
8.依上面操作方式,順利的話可以做到到第8間,最後平均每人可以分到一間房,
如果出租5年後一間間收回,至少有人已經幫你繳了5年貸款~且每人付出成本可能還不到一百萬
事主只要用這一點說服其它投資者,也許就能以管理者的角度實拿8萬。
如果這故事是真的,不得不佩服事主的智慧和勇氣,但這種玩法仍有3個前提:
1.短期利率不能大昇,出手時房價不能跌。
2.改建成本要很低才行...這是個大問號~
3.24個租客...不能有人自殺!!!這才是最怕遇到的事~
很多人以為租客越多越好~錯!
有點年紀的人都知道,租客越多不可預期風險越高,麻煩事兒也越多~
老房子光幫房客拆水管、修馬桶、換燈泡就不知要花多少金錢、力氣和時間,
所以有經驗的房東,要投資一定首選店面或租客優質單純的住宅。
而我一眼卻看不完 wrote:
來分享一下有關商業周...(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