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今天都不換房子,所有的薪水都拿去買名牌和名車,買到爽歪歪,住父母給的2000萬公寓,這不可能是一個華人家庭認真孩子做得出來的事情
如果今天不換房子,但再去買一間跟現在一模一樣的老公寓2000萬,現有的去出租,然後犧牲玩樂的錢去繳貸款,我不能說沒有這麼認真的人,但少
最符合邏輯的,就是不亂花錢,但也不再買一間老公寓,而是加碼換房,一方面努力存錢、一方面享受到生活品質
最近在看房,父母最大的擔憂就是4000萬以上的房子到底都是賣給誰
萬一將來脫手很難怎麼辦
但我用反向思考,兩千萬的房子是賣給誰的
兩千萬房子,父母資助頭期款,剩1600萬
一個月繳貸款6萬多塊台幣(30年)
台北市一個普通理級階級都負擔的起(丈夫賺10萬,妻子賺5萬就夠了)
那四千萬房子,會是誰有資格呢?
如果父母上一代也是普通理級階級,在2008年以前,一個北市大安區老房也不過區區1千萬
一個正常白領家庭,有兩棟房"以上"是比比皆是
那生出來的小孩,理所當然會有一棟
(我父親30歲時,我爺爺就給他一半的$$,也就是150萬左右的頭期款買台北市)
放到2015年的今天
那就是一個普通理級家庭,父母也是普通理級家聽
父母給小孩一棟,小孩再負擔2000萬,就可以買到台北市4000萬的房子
如果真的很喜歡居住品質,就算負擔5000萬也不是問題
換句話說,台北市4000~5000萬的房子就是一般三代都白領且住在台北市的家庭
客群量龐大,根本沒有不易脫手的問題
而台北市5000~10000萬的房子,則是給三代人都是高階主管階級且住在台北市的家庭買
10000萬元以上,則是老闆級在買(譬如在菜市場賣菜的老闆們,我從不覺得拿人薪水的比的過老闆)
換句話說,台北房價算很健全了
最後,買房子不是賺錢,而是保值
房價漲了100%,整個台北市除了個別地區外,也就是都漲了100%
本質上財產根本沒增加,而是沒跟到的人資產縮水
真正能賺錢的只有在低點買房,在高點賣房
但普通人誰真的有這麼厲害的意識
都馬正常一間房子接著一間房子買
買房就是存錢,把錢放銀行就是在賭博,想要投資正確標的物
今天台北市腰斬,我家財富也沒縮水,該住還是繼續住,該租還是繼續租,該消費還是消費
只有那些買房投資客高手,將因為滿滿現金,買兩倍的房子,而資產增加一倍
賣屋來看房的一票都是買給小孩的,買給小孩的,十個看房有九個都說要買個小孩的 (覆看就知道)
而有很多都是在地人,在地人太有錢呃
這些在地人,一票都是房產好幾間,還不斷在買
有的說是繼承的,反正這些在地人大都不差錢,有的說不貸款現金買,問過銀行說覺得貸款太麻煩
同社區,還有老闆等級的,巷弄買了好幾間,幾年前新建案一坪預售50時(成交價應該會更低) 就梭了頂樓景觀合併戶加三分之一的平面車位,現在要賣一坪100,而且不差錢,沒到心理價位就不賣,小孩就幫他們另買間大的來住
台北市精華地段的買盤說實在還有,只是看物件吸不吸引人
太多太多一堆北市精華地段高掛賣單的房子屋主根本不差錢
金元帥也賣過豪宅,雖然賺不少,但現在看來賣價也不算高
個人結論: 不要遙想台北市理想住宅區域或理想物件的房價會降,不可能,而且降價,假設5% 好了,買盤馬上接.
就算降個 5% 有多大意義? 過去漲價個幅度可能是2-4成
有購買力的根本就不差這5%,只是在挑物件
如果齊頭降,那就是大屯山火山爆發時
若最不可能講到利率升到有影響的層度,那換房者一樣掛
其他,幾乎都不可能
換屋者幾乎是與房價同上同下共同命運,故北市一般換屋者來說,根本沒得選
cyberhunter wrote:
買4000萬房算中...(恕刪)
台北的房子本來就是給財務狀況比較富足的人購買的.
錢不夠的話,也只能考慮接近台北市,房價相對低一些的區域.
像新北市,桃園之類的...但我相信現在也不便宜了(如果要跟以前比)

樓主講的狀況我想應該比例一定也不少.
也因為如此,貧富差距也不斷拉大 ... 財富狀態較好的下一代,一開始的起跑點就不同了.
在資本主義盛行,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現代社會.
我想全世界的大城市都面臨這種問題吧.
就算是空軍們常舉例房價泡沫的日本東京.
很多受薪階級還是住離東京市區有一段距離的地方,然後搭電車通勤上班不是嗎 ?
就算買不起買房,在大都市租屋需求還是十分堅強.
大家都要往大都市跑,資源有限 ... 台北市的房價居高不下也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