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續更新**************
好吧!看大家的回文,好像李同榮是被歸於『反打房』的那邊。那我下面『總是鼓吹政府打房跟購買正義的李同榮』這句就從善如流,先下架好了。^_^
*********************
『總是$#&$%*$%^$$&%(消音)的』李同榮,日前發出這個文章。大家怎麼看?
**********************
**********************
北市低總價房屋不跌反漲 首購與自住客白等了!
2015-04-14 16:58:08
經濟日報 李同榮
每次在媒體上發言,我總是勸誡自住或首購族,不要期待台北市房價會有兩成以上跌幅,理由越來越明顯,自住型與首購型客戶,大部份需求為低總價物件,偏偏低總價物件增值性強且抗跌性高,在目前市場受房地合一稅改的陰影壟罩下,高總價乏人問津,但低總價卻形成屋主惜售買方觀望的市場氛圍。
第一季台北市各區房價顯是有一半以上行政區呈現緩跌局面,尤其是大安、中正與信義三大精華抗跌區,居然率先領跌,這跟過去先漲後跌的概念完全背道而馳,主要理由是房地合一稅改針對高總價設定免稅門檻,以及台北市政府大幅提高新屋與豪宅的房屋稅基,造成豪宅與高總價物件單月成交幾乎都是個位數,因此這新豪宅集中的蛋黃區包括大安、中正、信義、松山區單價就明顯被拉低,單事實的真相是這些區域的房價除了高總價滯銷以外,低總價物件卻是不跌反漲或持平,因為這幾年幾乎所有新案都以大坪數高總價為主,小坪數的供給顯然不足,在屋主惜售與不願降價的態勢下,首購族與自住客幾乎是白等了!
過去,我一再鼓勵台北市首購族只要籌足自備款就要隨時進場,既然要長住,就不要考慮漲跌,並且建立四個觀念:
(1)先有再求好:排除地段的限制。
(2)先遠再求近:排除距離的限制。
(3)先小後大:排除空間的限制。
(4)先舊後求新:排除屋齡的限制。
七年前有一位年輕人聽過我的演講後,決心訂定五年成家計畫。雖然只有3.2K(每月32,000元薪水),但他縮衣節食且省吃節用,每月付6,000元鳥籠式的房租之餘,還能存下15,000元,五年下來共存足近百萬元,也順利在桃園蘆竹看好的區塊,買了一間20幾坪舊公寓,現在已經有能力換到新北市的房子。先求有再求好,這個案例就證明,無殼蝸牛五年內辛苦儲蓄、必能達成買屋心願!
這一兩季,台北市的精華蛋黃區會受高總價交易量大幅萎縮影響,而將平均單價拉低,造成領跌的假象,再過幾個月,就會發現這些區域的抗跌特性,但購屋一般民眾容易受到市場預期跌價心理,以及受到數年來一直主張不要看屋不要買屋的專家(從來沒準過的專家)影響,持續觀望的結果,還是看不到低總價物件明顯的跌幅,尤其台北市每個月都堆積兩一千戶以上的自住型買盤,延續一年已經有上萬戶的低總價買方再伺機進場,這樣的氛圍,很難讓低總價的賣方棄械投降。
為今之計,我建議首購族與自住客,應該積極尋覓交通便利與抗跌區塊,選擇議價空間較大的物件,台北市優先選擇捷運南京東路松山線與信義路象山線沿線,新北市以機場捷運及新店、中永和、板橋、新莊延伸之外環捷運沿線,這些新通車以及將通車路段,不但商圈機能佳,並具保值抗跌的特性,都是首購族與自住客不必太多猶疑的大膽進場選擇適合標的。
我跟大部分人的在台北市買房看房的經驗是
低總價,台北市精華地段或不錯的物件,不可能跌
好的物件現價跌價3% 就一堆人搶進了,或有釋出平盤也是搶進,不加價能買到就很祖上有德了
且比較基準已經是上漲多年後的價格,跌價回3-5% 的意義只在於,沖掉上漲2-50% 的幅度,這種的跌價意義大嗎?
若房市整個反轉,這種物件更搶手,不管自住或投資
有錢人購買力太強了,賣房,來看房的十有九個是要買給小孩子的,大都是在地人,大都手上2-3間資產以上
我台北市房子一間70初買,80中賣,期間同物件還有賣90初的 (買主是有錢人嫌錢多單純買來擺,故直接買最高價),目前最新釋出物件還有開價快100 的
ichirohiro wrote:
你甚麼時候有李同榮鼓吹政府打房跟購買正義的錯覺!?
有很多啊,google 搜一下『李同榮』就有了。我記得有一陣子newjohnpc還貼了幾次李先生的文章勒。
我隨便貼了幾個連接,如下…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0310/476693.htm#ixzz3Y09tceHJ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810000045-260202
https://tw.news.yahoo.com/%E6%9D%8E%E5%90%8C%E6%A6%AE-%E6%B0%91%E7%9C%BE%E6%9B%B4%E8%B2%B7%E4%B8%8D%E8%B5%B7%E6%88%BF%E5%AD%90-%E8%AA%B0%E8%B2%A0%E8%B2%AC-213000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