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很喜歡引用科斯托蘭尼的話:「有錢的人可以投機;錢少的人不可以投機;根本沒錢的人必須投機。」
但多數人都只了解了2/3,就是後面兩句。誤以為前一句的投機和後一句的投機是一樣的。
炒高價格然後賣掉,就是有錢人的投機。與沒有錢的人的投機不同點在於:
一個是主動創造環境;一個是被動跟隨環境。
一個表面上創造價格的波動,心裡盤算的卻是價值;一個追逐價格的波動,卻渾然不在意價值。
所以財富就在『價格』與『價值』之間的差異產生變化。就像我小時候家裡的手搖幫浦,那個不動的軸心就是價值,上下起伏的泵就是價格。價格一上一下,水就流出來了。錢就由追求價格的人口袋流到掌控價值的人口袋。
再說第二句:錢少的人,不可以投機。
這個指的就是大多數在M01逛的我們這些人。可是我們大多數都以為自己做的並非投機的事。投資股票卻不在意分紅,投資房地產卻不在意房租。到房產版去看,到理財版去看,就能知道大家到底追求的是甚麼。
這些錢少的人是不該投機的,可是表面是「投資」骨子裡卻是在「投機」。全世界房租&房價比平均在6%左右,卻只有台灣1.8%還在當投資。股價也是,10000點左右還在洗腦自己是在投資定存股。
所以有錢人賺的,其實只有少部分來自「根本沒錢的人」,大部份來自「錢少的人」。
李嘉誠之前為何大舉賣樓?香港房價還在漲,為何要賣?追求價格的觀點,在漲勢中出脫,十足是傻瓜?
可是在有錢人眼中,炒高了不賣才是傻瓜。賣了香港的轉去買英國的,每月的現金流收入會增加。將炒作建立在穩定的現金流收入之上,所以他才會是李嘉誠。
房價、股價都是炒高來賣的,是不易撐住的,是虛的。現金流 (租金、股息、利息等…) 才是有錢人的眼中真正的財富。那才是實際的價值。
我曾說:"用房租記帳,用利息記帳,用分紅記帳",才是真正的投資之道。
舊屋換新屋,如果租金會增加;舊股換新股,如果分紅會增加,就是對的投資。甚麼時候該買又甚麼時候該賣,用價值投資清楚得很。
不然80塊100張(8000)的台積電漲到150塊剩下70張(10500)。散戶賺到了,很高興,卻不知道大戶更高興,你賺價格他賺價值。當水退了才知道輸贏。
李嘉誠就是有兩本帳簿,一本記錄價格,利用價格的起伏,搶窮人的錢。一本記錄價值,價值恆久遠,才是真正讓他在意的帳簿。
講到這裡,恐怕看得懂的還是很少。我繼續說:
2008年金融海嘯那次,美國有一檔股票,當天市價還在20元,結果私下有1/4的股權轉讓,價格卻是2.4元。2.4元是大戶認定的價值。20元是市場追逐出來的價格。
那為何不在市場賣出20元,卻要私下賣2.4元?
因為當時成交量很小,根本就不能大量的公開賣。賣了的話,不但均價更低,還會造成市場恐慌,大家都受害。由此可知,同一檔股票在大戶的眼中的「價值」和在散戶的眼中的「價格」是不同的,而且還差蠻多的。
房產與股票都是投資,所以兩區塊我都有放,重複看到的就抱歉了。
以上想理性討論,只要有憑有據,反向言論都歡迎。但是非理性進來亂嗆聲的,恕我會將之列黑名單。
1.要永遠相信:當所有人都衝進去的時候趕緊出來,所有人都不玩了再衝進去。
2.有時,我們做出的最艱難的抉擇,
最終成為我們做過的最漂亮的事。
3.大道理是極簡單的,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
世間瑣事難就難在簡單。簡單不是敷衍了事,也不是單純幼稚,而是最高級別的智慧,是成熟睿智的表現。
完美的常常是簡單的。學會了簡單,其實真不簡單。
4.有才而高調,是強人;有才而低調,是能人。
強人令人畏,能人使人敬;強人樹敵多,能人盟友多;
強人智商高、情商低,能人智商高、情商亦高。
甯做強人,不做庸人;甯做能人,不做強人。
簡單說,李嘉誠把房地產當成商品在看,價格好就脫手,等到暴跌ˊ再回來撿。道理很簡單,
能做到的真的不簡單。
他不是強人,而是能人。強人是誰,席主席。當面對強人時他選擇退隱,移轉戰場繼續開戰。
商人的世界很簡單,富不與官鬥,見好就收,市場瘋掉時趕快出場,市場蕭條時再回來撿便宜貨。
說來簡單,其實不簡單。
老虎不會在乎綿羊的態度。
世上沒有完美的時機,但是
有準備的人可以讓時機變得
完美
李嘉誠賣樓最簡單的理由,無非就是資產配置中,所謂再平衡的動作,
對這種精明的商人,便宜的英鎊相對而言的就是物美價廉的英國資產,
賤買貴賣(相對有人賤賣貴買)一直都是掠奪他人財富時,最甜美又難以忘懷的滋味.
但要能夠守株待免進而攻城挌地,根基是來自於穩定無虞的現金流入,
一個是根莖,一個是枝葉,兩者缺一而不能成其事,不能壯其大.
再者李嘉誠把能賺取資本利得型資產在這個時點轉換成固定收益型資產,
除再平衡考量外,當有更深一層對未來世界景氣及格局變化的布局考量,
但這就不是吾等小老百姓能一窺究竟的.
至於不動產除投資或投機外,自然還有居住的功能,
對剛需而言,這個時點買房,其實是件很痛苦的抉擇,
大家都心知肚明,現今的房產價格與價值嚴重脫勾,
若把有限的資源投入房產,除了將來沒有合理預期的回報外,
更有可能變負資產,所以身為一個理性人自當有更好的選擇.

房產價格的確高漲,但價值是誰說了算?沒記錯的話,在01,早在5年前,甚至10年前就有人不認同當時房產的價格有符合其價值,當時的市場又是如何對待這些人,給他們符合他們價值下的價格?還是讓價值追隨價格,一去不回?再回到現在,如今又該怎麼看待房產的價格與價值?問問自己,現在的量縮是因為大家認為房產價值不如價格下的縮手,還是只是政策下避風頭行為導致的結果?如樓上大大說的,能人避開強人,再問問自己,如果政府沒出手,現在房產市場會是怎樣的光景?
任何時候買房都不是件容易下決定的事,但關鍵不在價格高或低,而在你怎麼看待房子這個資產對你的意義,投資?投機?自住?傳家?等等... 理解這件事後,才能給房產一個你自己心目中合理的價格,然後就是去市場談,談到你的價格,就是出手
happywork wrote:
以上想理性討論,只要有憑有據,反向言論都歡迎
真的很想理性討論,但是你至少得先告訴大家,在你心裡,像李嘉誠這樣的,到底算不算是有賺錢啊...
房價炒越高,實際上參與的卻越慘
Biggest King wrote:
李嘉誠現在可能是在記取前人的教訓,把資產做些移轉,但是後效還待觀察。
說不定中國繼續上升20年,英國繼續下降,并非他期待的回升。...(恕刪)
有可能讓你說對了。
15年來也有一堆人認為巴菲特總有失蹄的一天,也確有一年被大家等到了,可是就只爽那一年而已。
我認為,股票比較容易獨佔,萬一情勢不對,大戶鎖住幾檔獨佔就能撐住損失,像從12682跌下的那一波,第一店就沒甚麼傷到。
可是房地產就沒那麼好躲了,不能像電子跌金融獨漲那樣,只要大樓跌的話,公寓也沒辦法倖免。台北跌,桃園也遲早會跟著跌(我只是舉例,沒說會跌喔)。
來自中文網:
......盤點李嘉誠在英國的資產,可以發現3個港口、3家連鎖店、1家手機服務運營公司、1家鐵路集團、1家區域電網公司、2家區域煤氣公司、1家水務公司,在倫敦市區還有一個建3500套住宅的樓盤開發項目,總計約330億英鎊。.....
所以看來李嘉誠除了分散地區之外,也分散了投資,不光只是壓在房地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