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的道理很簡單
沒有人會做賠錢生意
如果會賠錢不如我把店關了
越賣賠越多
2012~2015房價已經是一個數字,買方80%都是投資客
只有部份薪資高自住客願意高價去買
房子也從自住變成了一種金融商品
比的是技術,比停利技巧,比停損速度,比眼光
技術不如人就不要玩這場遊戲
做金融商品的道理也很簡單
有賺就有賠
台積電從40元漲到150,所有追高的人都是賺
一但景氣反轉就要大跌
投資人就需要停損
當台積電從150跌到40
你就別把買台積電股票當做是投資,要當住自長期投資,放五年
買40套勞也沒關係,賺定了
可是你買的是120,130,140,就要跟人比技巧
死抱就等著大賠,買錯了就必須停損
可能要耗時多年才會回本
甚至有可能跌回40
台灣的經濟情況,薪資,和人口結構跟房價的對比早以背離4年以上
10年內漲幅2~3倍,
一但多頭結束,當投資客消失的時後
下面完成不會有買盤,因為自住客買不起
投資客的賣盤會變成多殺多
以各大新市鎮為例:
真正精明的投資客買在2011
2013~2014出場
在2013年進場投資客,口袋應該也不購深,全部買在最高點
完全是被人家倒貨,而且後知後覺
當然這群人最緊張了,實價登錄被殺了1 成2成
就感覺虧大了
事時上被殺價2成,接手的人也不會太多
當然不賣1,2年後會更慘
請仔細想想,房地產漲了2,3倍,會跌2成就結束嗎?
跌兩成自住客就買得起了嗎
現在接手的不是傻子就是急用要結婚,且自住20年以上
但這樣的比例非常低..
後期買的投資客根本出不掉貨
早期買的還可以早賺點賣
小狗離開主人非常遠
房價才正要回歸基本面,經濟情況,薪資,人口結構
當房價接近基本面時才會正式落底
台灣的房產正走向日本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