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高房價造成一般受薪階級的所得中有一大部分要去繳房貸,
於是排擠了其他消費的能力,導致百業的售價上不來也壓抑了員工的薪資。
物價無法合理反映成本的另一副作用,就是廠商只好努力降低成本,
各種商品的品質不免被犧牲,甚至黑心食品時有所聞。
但你會說台灣的GDP不是有成長,外銷出口不是賺了很多錢,薪資怎麼不成長?
這些外銷成績大多是大廠才有能力賺國際財,也大多要靠壓低員工薪資來維持競爭力,
台基店的持股外資就佔了多少? 76.97%, 代表最賺錢的企業也是幫外國打工的。
外銷賺到的錢也大多歸於大股東大老闆所有,他們除了買超跑也喜歡買豪宅和建地進一步拉高房價,
M型分配的底層大眾就在這種高房價低薪資的惡性循環中難以翻身。
那把薪資提高不就好了?
如果可行早就做了,台灣的外銷產業以代工為主,在全球競爭中很難達成這個目標。
台灣具有全球最高的房價所得比,若過去政府在房地產方面的政策是合理的,
就能像許多先進國家一樣,將國家財富與人民資產進行有效且合理的配置與運用,
不至於讓大量財富凍結在房地產上面,不利國家經濟的長遠發展。
一般民眾:高房價-->高房貸-->無力消費-->低物價-->低薪資-->低生活品質
大老闆:高所得-->高消費-->高生活品質-->買豪宅和建地-->高房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