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人歡喜買下頂加公寓四樓,差不多的價格但使用空間倍增,很值得。交屋當天,發現原屋主才在搬家,而且是往樓上搬而不是樓下,「我賣的是四樓不包括頂加!」
讀到這裡,你應該發現到動產和不動產的差異。不動產交易可能暗藏各種陷阱,一般購屋者根本無從防範,只能期待賣方秉持良心。偏偏台灣的建商素質,你知道的。
我先講結論。
住宅社區內的土地未必都是住戶私有或共有的。建商可能將建案的大片基地盡量分割,在買屋者不明瞭也不知情的情況下,將最少的土地過給社區住戶,剩下的由建商繼續持有。
只要你是社區型的住宅,不管是別墅透天或公寓大廈,除了房子正下方那塊房屋基地外,其他相鄰土地,可能是車道人行道花園造景,或是閒置長草,請問究竟是「誰的土地?」
不要天真的以為馬路是政府的,人行道花園是社區住戶共有,而雜草畸零地無所謂。我告訴你,很可能都是建商的!
良心建議,拿出你的土地權狀,上網查詢地籍圖,上HiNet地政服務調謄本,或至少和鄰居詢問,搞清楚這些土地都是誰的。
你以為,付錢買屋銀貨兩訖後,除了保固期間售後服務外,和建商已經兩不相干。住戶進駐,建商拿錢走人。建商想的不一樣,他會很精細的把土地分割,盡可能把土地留下而不是過戶給買方,而且絕對不會告訴你。建商默不吭聲繼續持有這些土地,這些在你的房子周遭的土地,靜悄悄地繼續和你相鄰作伴。
也許你會說,建商持有土地供你使用,建商繳地價稅,社區住戶免費使用,很划算。建商想的和你不一樣。因為時機未到,所以你不知不覺。當這些土地被鐵皮圍籬包覆準備要出售或是開發,或是當都市更新進行商議討論,後悔已經來不及。
購屋者和建商買屋,所知的就是當下這筆交易。對建商來說這是不夠的,他使的是連環計,交易時已經埋下伏筆,這一筆建商要賺,後續第二筆第三筆的錢建商還是要賺。
未完待續,有實際的案例和圖片
(3/12更新)

圖中1、2、3號土地都是建商持有
編號1的6米路是專供D棟出入的無尾巷(綠帶18米路實際為整條綠帶),現況為柏油路設有路燈電線桿衛生下水道水溝
編號2和3現況都是出租停車場
本案是三十多年老公寓
而且是海砂屋
住戶很想要改建
而原建商持有這三塊地
除了大面積土地價值可以參與都更分配房屋外
更相當於已經插旗卡位此區域
影響其他建商進行都更的意願
(3/17更新)
詢問建商
回覆是說
1號是私設現有巷道
2號是法定保留地
(3號忘了問)
依當時規劃設計及法令規定留設
我有些疑惑
因為特定人使用的私設巷道和公眾使用的既成道路(現有巷道)是不同的
法定保留地是基地建築時因為隔壁有畸零地,必須保留不建的土地,的確2號地右側有國有地
至於為何所有權都還是建商的,應該就是當初建商的規劃設計吧
已再度去信建商問清楚
建商人員回覆
1號是私設巷道,保留產權可能是減少住戶稅捐負擔
2號是法定保留地,保留給隔壁國有畸零地,保留是建商規劃
3號是法定保留地,保留給隔壁國有畸零地,保留是建商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