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換屋的打算.所以最近常看房.

有個建案, 工程造價近6億元, 每樓約250P, 共19層, 總樓地板面積約為4800P

不含公設, 如此一算, 工程造價/總樓地板面積=125000元/P

代銷公司開價60萬/P, 近五倍的利潤

該案是建商和地主合建案,

我不知這樣的利潤是否合理,

這樣的算法是否正確?

想聽聽各位的看法或指教.

文章關鍵字
算法很多種
樓主的算法算是保守中的保守了
還有很多容積補助獎勵都漏掉了
利潤才5倍??
這真的太小看建商了

無論公不公平
市場規矩還是由他們來定
一個建案三家賺(地主 建商 銀行)
大概可以推算出 會被扒幾層皮啊
回給樓上上述兩位,

首先,土地成本未納入考量,

其二,工程款代墊款項與利息尚未納入考量,

其三,雜項費用未納入考量。

以上僅僅以最簡單且大約可以理解的回應,其實費用更多...

回給二樓的,總建坪4800 ,(已經包含˙所有獎勵)...


附帶,台灣基本上利潤是抓30% 上下,【前提是全部賣完】

預留未賣完的或者其他臨時或工程延誤等扣除後,約略是15-20%...

【良心建設是抓15-25%】一樣,如果有他項延誤,可能更低....
良心建設是抓15-25%...
良心建設是抓15-25%...
良心建設是抓15-25%...

看來台灣有良心的建設少之又少!

這是哪邊來的數據?

上網看看建設公司財報賺多少清楚的很啦!

樓主忽略了土地成本...
土地成本通常是佔所有成本最高的,
越精華的地區,土地成本所佔的比例越高。

樓主的案例雖然是和地主合作,
土地不用建商花錢買,
但這種建案(跟都更一樣)蓋完後,
有一大部分是要分給地主的,
以雙北市都更來說,蓋完後約65%的房子是屬於地主的,建商拿35%,(PS.)
房價越高的地區,地主比例拿越多....反之亦然。


PS. 65% 35%的分法,是扣掉建築成本後的,還是扣掉建築成本前,我忘了。
合建案利潤case by case,比較難抓,單就建商自地自建來看,
利潤也沒那麼高,土地確實才是最大成本所在,以重慶南路和平西路口
新光那塊地現在正在蓋,住三地目,加上容積有的沒的,一坪約可蓋6坪,
當初新光每坪土地就買400多萬,也就是每坪光土地成本就近70萬,加上
建物每坪成本12~3萬,資金利息,代銷抽成,人事成本,雜項支出,以當地新屋
了不起成交90~100萬,這價格以目前市況已經不好賣了,你說建商真有
那麼高利潤嗎?

房地產價格不從源頭土地著手,在都會區說要降多少,是有一定難度的.

pklyandon wrote:
良心建設是抓15-25...(恕刪)


很多小型建商,在合作案上是如此,但是沒有財報,

這就是類似小公司想要承接業務需要用品質或者價位或同價位高CP值,

才能擁有此項工程業務。

本人擁有十來年的實務經驗,類似外面削價或競爭的概念....

真的很多人抓的利潤很低,可是您一定看不到,

因為通常這類型房子,是沒有外包,默默地就結束....
這行業投資背景草雜 只要有錢有沒有專業都沒差
依我這中部小鎮來說 大約在20~25% (不含地價..地價依市價)
這是完工價 預售屋可以更低
看新建案主要還是要把 施工方式 建材 列入評價
常遇到有人直接比間的..哪邊哪邊一間才多少
最常遇到的就是拿磚造比RC
去年是遇到說得天花亂墜 去哪裡看多大間一間才多少
結果資料拉出來一比...卻是拿4X幾坪來比9X幾坪


qishermo wrote:
很多小型建商,在合...(恕刪)


一堆上市櫃公司有財報的不去參考,

在那邊說啥小公司?

著麼不說一堆騙錢的一案建商?

還是捲款落跑的小公司呢?

獲利100% 哈哈哈...



上面說過了良心建商少之又少...哈
pklyandon wrote:
一堆上市櫃公司有財...(恕刪)


因該說是 壞事傳千里
通常會有討論爭議的都是有問題的不是嗎...
不然依每年全台新案銷售來說 有糾紛的比例算少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