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不太清楚大家都是怎麼議價的。剛好跟朋友們聊天聊到的看房子的事,因為有幾個朋友是在營造廠、土地開發商、工程顧問公司工作,所以有朋友提到最近在看房子,就有幾個人建議可以拿最近期的鋼筋、混凝土、模板、泥作、裝修衛浴報價跟業務算包含銷售人事成本,然後要對方明白表示要賺多少利潤空間來比價,明明白白的數字攤在那邊可以省下不少議價時間,這樣OK嗎?
這種如果用在B2B(公司對公司)可行,但用在一般民眾對代銷業者,無用。例如:這種方式可以用在公司對供應商使用,目的是在告訴供應商,你們賺多少我算得出來,所以不要用價格來乎弄我,所以你報價要老老實實,不然我可以找其他供應商...但一般民眾對代銷用這方式....你自己想吧。除非這個建案非常特殊,全台灣會買的就那幾個人,不然代銷可以輕易放棄你這個人,賣給別人。
很好玩嗎? wrote:了解,是因為代銷業者也不想透露實際利潤嗎?所以這招能用在自建上嗎? 代銷只是"代替建商幫忙銷售"的單位,甚麼成本不成本的,他們也不懂,他們的工作就是依照建商給的價格來銷售房子,然後賺佣金罷了。或許賣高一點,佣金可多抽一點,或許賣低一點,佣金就少抽一點。
a0215b0726 wrote:大家都是出來賺錢養...(恕刪) 也沒有說不讓對方賺,所以算完成本之後才會保留一定的利潤給對方賺,最多給20%往下砍應該算很合理了,利潤透明化之後要比價也比較有個依據。議價空間用周邊鄰避設施多寡、周邊道路交通流量資料、中央公佈的災害潛勢及地質資料、都市計畫跟公共建設是否真的有通過核定以及執行期程距離現在有多久而定也應該都算合理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