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累積財富,首先就是要先累積理財相關的資訊,
從眾多的資訊中,選擇出你將來要投資的方向,
定期定額基金投資,是最容易累積第一桶金的方法,
有了第一桶金後,才是真正投資人生的開始。
文/林奇芬
台灣年輕人都不投資了嗎?為了鼓勵年輕人理財,目前股市推每月3000元定時定額買股票,基金交易平台也推每月最低1000元,定時定額買基金。其實,不管是買股票、買基金,都是存資產。而買房子每個月繳房貸,也是另一種強迫儲蓄,讓你的資產慢慢長大。
許多年輕人都怨嘆,薪水太低,存不了錢。為了鼓勵小資族加入投資理財行列,目前金融業大降投資門檻,就是希望年輕人在不知不覺中,養成投資習慣。
理財大作戰,定時定額買股vs.定時定額買房 (好房資料中心)
買股票、基金,定時定額門檻降低
原先若買一張台積電股票,目前股價230元,一張1000股就要23萬元,相信對年輕人是可望不可及的門檻。可是,若轉化為每個月定時定額投資3000元,每個月可以買13股,雖然數量很少,但長期下來,每個月至少存了3000元,一年存3.6萬元,五年存18萬元。再加上台積電每年配息遠勝銀行定存,存股票比存定存划算多了。
如果覺得這樣買股票很麻煩,或不知道要挑哪一支股票,也可以買共同基金。目前銀行做定時定額,每月最低3000元可開始投資,但目前還有基金交易平台推出更低門檻,每月1000元就可以開始投資台股基金。不僅省時省力,還可分散持有多檔股票。即使台股上下震盪,長期定時定額可降低投資風險,同時達到強迫儲蓄目的。
繳房貸也是另一種定時定額
然而,大多數人買股票、買基金,因為很容易買進賣出、流動性高,常常半途而廢。例如,這個月有錢就扣款,沒錢就算了。或是看到行情不錯,就積極投資,若是股市大跌就沒有扣款意願,因此,理財持續性不太好,能夠堅持投資5年以上的人並不多,能累積下來的資產也相當有限。
但買房子就不一樣了。一般人買進房子,只繳了三成自備款,就預先取得了資產,其餘七成購屋資金向銀行借貸,經由每月還本付息,慢慢還錢給銀行。其實,這也是一種定時定額投資,只是先行取得資產,並透過向銀行借貸定時定額繳交費用。名義上是負債,其實是一種存資產的行為。
由於跟銀行是借貸關係,每個月還貸款變成重要責任,而且約定期間長達20年之久,中途不能隨意停止或更動,否則就面臨違約,房子被銀行收回命運。透過這種債權債務關係,一般人定時定額繳房貸的持續性很高,錢在不知不覺中存下來了。
定時定額投資,養成先存後花的習慣
在「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中,作者清崎指出,每個月資金流向,是流入資產還是流入消費,決定一個人最終是富有還是貧窮。在他眼中,資金流入股票、房地產,都是累積財富的正向循環,但若每個月亂花錢、使用信用卡循環利率,就會邁向貧窮的惡性循環。
雖然年輕人可能會說,現在房價太高,存自備款很吃力,每月繳交好幾萬元房貸更吃力。但是換一個角度,如果不買房、沒有繳房貸壓力,是否會在不知不覺中把錢花掉,長期下來沒有存下任何資產,反而更窮。
年輕人若想開始你的理財計劃,建議第一步,先從定時定額投資開始,不管是股票還是共同基金,先啟動投資,每個月資金流向就可從消費品轉向資產累積。建議可將薪水20%用於定期投資,經過五年、十年的累積,不知不覺中就可存下一筆資金。
第二步,開始購屋。用前面累積資金當作自備款,再利用銀行資金購屋,不僅可發揮槓桿效果,擴大資產規模,還可讓每個月定時定額儲蓄金額擴大,加速資產累積。
簡單一句話,不管是定時定額買股,買基金,還是定時定額繳房貸,把錢放在資產項目,自動減少消費,就是累積財富最重要的好習慣。此外,持續力更是最終能不能達標的重要關鍵。
成吉思汗JJ wrote:
要累積財富,首先就是...(恕刪)
我完全不認為主動式基金是良好的投資工具,更別提定期定額。
定期定額10年,每年有10%以上獲利,找10個人能夠有3個我隨便你。既然是主動式就該有5%以上報酬率。
我沒見過任何每月定期定額3000塊之後可以財富自由的。
第一桶金最好是來自本業而非投資,因為當本業能夠產出第一桶金時,很快第二桶金隨後上。如果是投資而來的第一桶金,通常不能保證第二桶金的到來。
台積電是資本密集,獲利再投資很高的企業,一旦競爭對手趕上技術後量產,台積電會受到很大影響,意思是說,台積電並不屬於可以讓你放10年或20年不變,當你定期定額湊滿一張時,我不能保證台積電當時還有200-300元,可能只剩50元,結果10年的時間完全白費工夫還虧損嚴重。
張忠謀說中國還需幾年才能趕上台積電,代表差距並不遠,只要讓中國量產某些產業的東西,那產業的價格就會跳水,是直線跳水!
要想賺錢,第一個該建立的是良好金錢觀念,我認同富爸爸的說法,觀念建立後接下來應該是想盡辦法賺錢,讓自己年收入衝高,甚至做點小生意也行,而不是一個月只賺20k-30k卻天天在想怎麼投資,這完全沒用,完全翻不了身的。
成吉思汗JJ wrote:
我看完V大的回...(恕刪)
定期定額在多頭時間長,成本越墊越高,甚至有半年都在萬點以上盤,定期定額成本更是高。
空頭通常是急跌3個月至半年,很少超過一年,所以定期定額能夠攤平的時間非常短,這就是為什麼定期定額難獲利,因為多頭時間長,成本通常都是越買越高,很少也很難有時間讓你買到低成本。
簡單說明
空頭通常急跌半年
多頭緩漲1-3年
定期定額買的成本越來越高還是越來越低?基金本身需要淨值有內含成本,扣掉內含成本才是淨值,內含成本是不管賺賠銀行都要賺,但你手上的基金買的成本是一次比一次高,最後發現平均成本通常都高於淨值之上,重點來了,定期定額買到後期金額越大時,你就算在空頭時繼續每月3000,對原本的成本來說已經沒有攤平作用了。
結論就是買的基金不只陪了淨值,如果算上IRR賠得更是多,幾年下來完全白費工夫,倒不如等大跌時大舉買進權值股或ETF(我不是ETF擁護者),每年至少有5%以上獲利這是能肯定的。
投資要比氣長及比觀念,賽車輸贏永遠不在起跑點,而是拐彎點,我從來不信理財專家,更不信銀行,更別說政府了,10年前我第一次買基金是美林礦業,定期定額三個月後認列小額虧損贖回,因為算出了定期定額的缺點,我投資或投機是為了賺取超額報酬,不是為了保本,更不是為了沒輸沒贏,每次股市大跌3000點以上大舉買進權值股,進場一次資產至少翻一倍,勝過基金十年定期定額的報酬率,風險又特別低,為什麼要讓銀行賺錢你卻賠錢呢?
房地產變現性太低,所以我沒有碰,不敢評論過多,但不否認房地產可以舉債賺錢是個好資產,因此房地產涉略不多接受各方指教。




























































































